做一名关爱学生的老师
2018-11-17龚瑜
龚瑜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本文就多年的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关爱学生,记住名字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中这样写到:“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对于班主任及语数外老师来说,记住孩子的名字并不困难,但作为历史教师,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周课时比较少,任教班级又很多,为了提升教育效果,为了走进学生心灵,我尽量让自己去记住他们的名字。实践证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我准确地喊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而不是用学号,或第几排第几个,穿红颜色衣服的那位女生来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感激,他们感受到是我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一种在意,一种用心,因此他们也很喜欢与我交流与我亲近。记住孩子们的名字同时也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
二、关爱学生,准时下课
记得我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想了解他对哪门学科感兴趣,便在一天放学后,问他:“儿子,你在学校开不开心,最喜欢什么课?”我儿子的回答让我震惊:“妈妈,我最喜欢下课。”虽然他答非所问了,但起码让我知道了课间10分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那么渴求。上课的45分钟,他们已经很累了,课间让他们调节一下,休整一下,过渡一下是非常必要的。从此,我不再拖堂,哪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没讲完,听到铃声,我也会立马下课。如果我们老师非要因为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而拖几分钟的课,但这几分钟的效率并不是像我们设想的那样,在学生层面上未必能体现。因为你已经剥夺了他们正常的课间休息。拖课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此我也呼吁所有的老师,准时下课,还孩子10分钟完整的课间休息时间。
三、关爱学生,表扬学生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认可。好同学,成绩优秀,表扬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更应该把表扬给予那些更需求表扬的学困生。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课,我总会发现一些所谓的学困生表现比较积极,换了一个新老师,他们很想把他们比较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地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更加不能吝啬我们的表扬,哪怕是他们有起伏、有落差的时候,我们也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上帝为他们關上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也会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的。每个学生不是一无是处的,成绩不好,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从他们的点滴长处着手,温暖他们,拉近距离。
四、关爱学生,切实减负
减负高效这个观点提出了很多年了,但学生的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如何做到减负呢?我认为精心备课是前提,精心上课是关键,精简作业是保证。
1.精心备课是前提
备课要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要钻研大纲,通读教材,对本学科本册的教学目的、教学体系、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充分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设计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案。备课时既备教法,又备学法。古谚云:“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教师如能多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技能,那么学生不仅能从教师那里获得“金子”,还能得到点石成金的“指头。”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学科,我经常会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方法,学生感觉比较受用。
2.精心上课是关键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精心,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当堂所学知识,力求既满足优生的求知,又照顾后进生的进度,绝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的、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热点问题、影视作品,给初三学生紧张枯燥的历史复习课堂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精简作业是保证
作业布置人性化,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能不能承受,而不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重复的练习结果是无效的,只能是让学生心生厌恶。所以,我每次布置作业总是精心挑选,网上的一些试卷、练习,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反复斟酌,精挑细选。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分清层次,因人设题。既有全体学生都必须做到的基本题、综合题,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有“选做”的开放题,供有能力的学生再提高训练。这样,则既可以保证优生“吃饱”,又可以保证后进生“吃得了”。既可以起到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关爱学生,家校联系
每个班有一些学困生,对于学困生问题,我几乎是一筹莫展,在老教师的引领和感召下,我明白了,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走近这些学生、走进他们成长生活的家庭,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感受,更能全方位地看待学生,才会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甚至有时解决问题的初衷都会改变。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多有不到之处,请多指正。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