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探索

2018-11-17石磊

新课程·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石磊

现如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浪潮正在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日益凸显着别样的风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语文课堂看似热闹,但是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却无从考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比之前有了何种进步,求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否逐步提升,其思想精神方面可否受到教學的熏陶和渗透,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这种种事关学生学习效率、事关教学效果的内容却没有得到科学的评价。从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多目标成为无目标,重方法轻目标,多形式下的教学往往会出现“曲终人散”的断链感,而一些教学总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般划过,让学生兴头上的学习戛然而止,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则是教师没有弄清楚在语文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其对日常教学的经验总结,反思不足都缺乏深入的探究,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差强人意,笔者就如何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作了如下思考。

一、语文教师要具有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初中生认知需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文化底蕴,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文化底蕴的累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非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与吸纳新知,才能与时代同步,与社会所需、学生所需相契合。面对时代所需的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民教师,当下,作为语文教师必然需要不断夯实自我的知识基础,丰富知识储备,涉猎多种专业知识,跟得上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型理念,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升教学效果的源头活水。教师本身广泛阅读,就是为了在课堂上能够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问三不知”,可以说,课堂教学有许多预设生成的意外惊喜,但是要让这些惊喜成为精彩的点睛之笔,需要的是教师及时捕捉并拓展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底蕴比较浓厚时,便能够对学生的质疑、诘难、困惑给予精准的引导与帮助,而不是自己面对问题的出现,也流露出力不从心的尴尬表现,这就让学生心目中无所不知的神圣的教师形象大打折扣。

二、围绕学生主体做好文章

初中语文课堂,中心人物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参与者、辅助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集聚于一身,为学生服务。因此,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精讲多练,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练、多思考。正所谓,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就是基于学生足够关注,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各自的知识体系,做到教学中既要有艺术性,也要对教材的讲授做到点面结合,细心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状态,以此来反馈出教师教学的质量高低。有效的语文课堂,并不是图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而是学生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下积极投入热情,深入思考问题,师生之间有质量地互动,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学语文的乐趣。曾有位学者说过,只有“老老实实、真真实实地教语文”,才能够让语文教学回归。曾几何时,将生字生词、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篇章结构作为教学的固定模式,也成为语文教学套路,不少教师从未另辟蹊径,除此之外,还忽视了对课文中一些具有深刻含义并起到关键作用的词句的精讲与解读,没有与课本中人物特点、主题思想、上下语境紧密结合起来,缺乏点面结合,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教学《祝福》一课,某位教师认真地讲到了鲁迅写此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鲁迅个人的生平,解释了生字生词,对课本上的几个多重复句进行了分析讲解。同时还一边启发式提问一边让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粗略一看,似乎没有遗漏之处,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却发现,学生吸收到的知识太少,留有深刻印象的内容不多。究其原因,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文章中关键词句、段落的分析讲解,而这些恰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如,文中“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的描写部分实则在全文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进行启发思考,尤其是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包含有三个分句的一句话,要求学生思考看能够改成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并说出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认真思考这个“为什么”的时候,需要联系作者所刻画的人物以及联系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当学生领悟出来“为什么”的答案后,其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渗透情感丰盈思想

语文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也蕴藏着深邃的思想,语文教学成为人类文明的有效传播载体。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学要注重展现出课文中所包含的各种美,生活美、艺术美、自然美、语言美等等。美让一篇篇文章充满了生命的灵动,美也让教学更富有深度和质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求美。平铺直叙的讲解让教学没有丝毫生气,而教师结合课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美、欣赏美,展开想象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共振。在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深情,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即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正确的审美与判断,识别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如此教学,语文之美才能够弥漫于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从熏陶中获得美感,习得知识,浸润心灵,升华思想,丰盈精神世界。

总之,当语文教师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自身的文化底蕴的累积上,放在学生主体学习的效果上,放在凸显语文人文性的美感上,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水涨船高,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