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隐形问题切莫忽视
2018-11-17鲁国忠
鲁国忠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同步发生着改变和更新,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的确看到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显著等可喜变化,但是,毋庸置疑,一些隐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教学情境创设效率不高,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教学评价质量不尽如人意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够不断深化并推进课改。
一、教学情境创设效率不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最短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其思维聚合到数学问题中,通过或形象生动或真实可感,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使得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与有效。不过,尽管教学情境创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但是,在数学课堂具体情境创设中,仍然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一是有的教师只走过场,所创设情境“华而不实”,没有实际意义。如教学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顺势导入到新课。情境是这样创设的——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话说小明家的衣橱上镶嵌了两块全等三角形玻璃,某天,小明在家练习颠足球,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小明一脚将球踢向衣橱,只听哗啦一声,衣橱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破了,碎了一地,这可怎么办,同学们,你能帮帮小明吗?”这样的一问,让学生不知所云,怎么帮助小明,是帮助他找家长,还是带他上医院检查受伤了没有?教师一看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切实际,也没有与所要讲授的数学内容——全等三角形有效链接起来,教师为了弥补失误,随即话锋一转,“大家想一想能否帮小明画出同样的一块玻璃补上?”学生这才有了思考方向,议论纷纷,教师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接下来的教学就是怎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创设情境毫无实用性,先前的提问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改一再倡导的凸出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交流。通常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教学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从讨论到交流再到探究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获得知识的补充,同时零距离的交流更能够让学习氛围变得融洽、轻松和愉悦,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启。但是,不得不说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未能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看似热热闹闹在分组谈论交流,也只是教师的一时兴起所开展的,并没有对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来组织小组学习讨论,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的设计缺乏适宜性、针对性,对各小组的学习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较为随意。
而引導小组或者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的运用趋于频繁,每一节课硬是要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言下之意就是要让学生不断挖掘思维深度,但事与愿反的却是教师为探究而探究。例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中,教师提出“当两个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只有1组边或角相等时,大家通过画图看一看是否它们全等”的探究问题,学生纷纷进行画图并展开讨论,并举了反例说明不全等。之后,教师并没有继续增加条件,深入探究戛然而止,学生无法借助简单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判别命题的正确性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探究浅尝辄止,或是遇课必探究,或是探而不究,滥用探究学习,使得探究失去必要性,走向庸俗与形式化。
三、教学评价质量不高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可谓是点睛之笔,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也会成为学生开动思维,继续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催化剂。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所包含的意义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极其吝啬,评价语言少之甚少,有的教师评价过于笼统,评价语言套路化。还有的教师对学生实际表现未能作出客观评价而只是一味地鼓励、肯定……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评价对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但是教学评价也要具有艺术性,要有法也要有度。既要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既要运用切实的评价引导学生保有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精神,还要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及时做出纠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更多是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个人吸纳知识的程度,如何促进学生能够发展潜能,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数学解题过程中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可以说,教学评价要本着客观、公正原则,体现全面性、科学性,既要掌握评价时机,还要掌握评价的度。
总之,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具体的可行性的教学实践,让课堂教学显露出实际意义的生机勃勃,而不是表面光鲜,内里陈旧老套,要将教学质量始终作为自己授课的生命线,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教学,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适应整个课改巨轮的不断推进。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