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惊天地问
2018-11-17陆春祥
陆春祥
题记:嵇康,汤显祖。《广陵散》和《牡丹亭》响彻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戏剧史上的绝响。曲和人,他们都是永恒而不朽的光。
壹、云台广陵散
1
中原大地,南太行的云台山,十二亿年前,上苍用他一双巨手,奋力在岩石间掰开一道长长的裂隙,于是我们看到了红石峡。伫立在两山之间的拱桥,俯瞰峡谷,赭岩壁立,草木葱茏,曲折蜿蜒,层瀑如软帘,静水如蓝玉,像一幅藏在地底下的绝美山水风景画。
有“波痕石”突兀而立,这是一块山的标本,波纹天成,褐色的粗条纹理,放大了看,就是万壑纵横,幽壑里似乎有深潜的无数蛟龙;缩小了看,就是一块玉,是云台山精心打磨的迎客玉佩。
和玉佩打过招呼后,我们沿着陡峭的石阶,往地底下去探画。
除了让人不断惊叹的山水,天画的一个亮点,我以为是脚下的这条栈道。栈道沿石壁蛇行,但道的下面,却是一条水渠,当地村民在若干年前,就开山凿壁,修成了水渠,栈道就建在渠之上。明渠变暗渠,我不知道此渠现在的主要功能,却立即想起了林县的红旗渠,那是万岩丛中凿出一条渠,举世闻名。云台山的这条渠,想来也不简单。
栈道狭窄,观景要十分小心。岩壁上一棵桑树让我低头,它伸出两根虬枝,在栈道上空搭出一小块荫凉,再往外伸展,和其他树枝交叉掩映,骄阳下,树叶虽卷曲着,仍然醒目,一看简介,这桑树已经一千四百多岁!江南田野里的桑树我见多了,如此苍老却又生机勃发的桑树却是第一次见。看它的根,深深地嵌进岩石的缝隙里,呈黑暗色,像极了何首乌之类的中药材。它似乎已经干枯,但我知道,它和整个桑枝是连在一起的,它深入岩缝,有滴水的滋润,才有了生命,桑树的绿意,是岩石向人类的亲切表达,农业社会,有桑,衣着就会无忧。我在老桑树前,磨蹭好久,带着深深的敬意向它告别,我希望,赶快来一场夏雨,好让它的叶子舒展开来。
栈道边的石壁,被人不断抚摸,棧道的石阶,被人不断踩踏,有许多都呈现出了褐色,我盯住一小片仔细赏玩,发现它竟如老玉一般光滑,不仅光滑,质地也如玉。这是一种独特的玉呀,于是惊叹,这云台山,整座山都是玉呀,全球一年有近六百万人跑来观赏这块大玉,这是中国继黄山、庐山之后的著名世界地质公园,独一无二,不可比拟。
峡谷里的瀑,如宽阔的白练,这种白色,是上苍将蓝玉粉碎调和而成的白,底子自然十分珍贵,相对于峡谷封闭的环境,这些瀑布,还是比较安静,它们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张扬。
峡谷里的树,长在断崖处、峭壁上,有时竟然自觉排成行,那一定不是人们有意栽种的,它们从远方而来,随风而长,它们是峡谷里的忠诚哨兵,风一来,就会吹响集结的号子。
峡谷里的各种小草和绿苔,是这幅天画里的自然装饰,小草长在瀑布下,虽被碎瀑压得一弯一弯的,仍十分配合,不懈地点着头,微笑欢迎着人们的到来。而绿苔,则义无反顾地当好调色板,它们铺成不规则的绿毯,让瀑们惊艳亮相。
在黑龙潭,我突然听到了激越的古琴声,呀,这不是《广陵散》吗?驻足细听,果真是《广陵散》。
越千年而叹,这是嵇康的绝命曲啊。
2
公元262年的一个夏日,面对司马昭的铡刀,嵇康显得很从容。
这位音乐天才,看着长长的日影,要求死前再弹一曲心爱的《广陵散》。弹完曲,看着为他请命的三千太学生和众多百姓,悲愤长笑,笑声里却有着无限的婉惜:袁孝尼曾经想跟我学这首曲子,我坚守契约,一直不肯教他。看来,我错了。今天,我就要死去,从此后,《广陵散》将不存于世!
嵇康坚守的是一份什么契约呢?为什么不传于人?
《晋书》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
这就是说,嵇康是在去往绍兴旅游途中而意外得此曲的。夜住华阳亭,技痒弹琴,引来知音,而这知音,是个不明身份的高人,他为嵇康表演并传授了《广陵散》,并要求嵇康发誓,绝对不能传给别人。从有点玄乎的情节看,这个神秘传授者,只是看中了嵇康的音乐天才,而不想让曲子更多地流散,高人认为,无论嵇康以何种方式死去,《广陵散》都不应该存于世。
对这个传奇,后人自然不断演绎,宋代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七引《神鬼志》,细节有相当扩展,也更传奇,但主旨仍然是要求嵇康不能将《广陵散》传于人。
我以为,传奇的故事,只是为了增加音乐天才的悲壮色彩而已。
嵇康,我是牢记这个名字的,因为他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他比我家乡还要年长。三国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嵇康出生,一年后,公元225年,三国吴黄武四年,我的家乡桐庐县才设立。
嵇康虽出身平民,但因为有才,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做到了中散大夫,这也算是高官,王公贵族。但他,显然心不在朝,官对他来说,吸引力并不大,他内心无限羡慕那些古代隐士。嵇康擅画,画虽已失传,画名却留了下来。《巢由洗耳图》,从画名就可以推知他的志向,要像巢父、许由一样,听到做官之类的事,都要去洗耳朵,不恋人间快乐事,做隐士。
即便不能完全做到隐,他也要努力去践行。他的音乐理论,讲究“和”,我理解这个“和”,就是要和大自然同气相求,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也正因为这个处处讲和的嵇康,在劝和别人的过程中,卷入了吕氏兄弟的纷争,从而为无良者构陷,终于惹上了杀身之祸。
不过,我相信,司马昭杀嵇康,劝架只是个由头罢了,对这样一个有才而又不肯合作的人,不如趁机杀掉算了。
3
到了云台山东南部的百家岩,《广陵散》的余音仍然在我耳边回响着。
抬头望岩,百丈高的岩石,像一座雄伟的城墙,壁立连绵,那城墙里可能藏着一个显赫的王朝,那岩石,就是云台山的屏障,屏障下,修竹茂林,流泉飞瀑,是隐居的仙境。
沿着一千多年前的古道,没走多少步,“嵇山碑”迎面而来。这就是嵇康的山啊,这座山是为嵇康而生,不,嵇康和这座山连绵一体。
一千八百多年前,这里,修武县的云台山百家岩,离京都洛阳极近,魏末晋初的政治生态严酷而血腥,而当时的玄学又极盛,使得大批不能吐真言的文人志士,转而崇尚老庄,纵情山水,喝酒赋诗,追求清静无为,这百家岩便是理想的场地。
嵇康推着打铁担子的独轮车到百家岩来了。车的左边放书、锤,车的右边放酒、礅,独轮车一路吱呀吱呀地发出欢唱。这位美男子,身高近一米九,潇洒倜傥,文章写得好,诗歌做得好,画绘得好,曲谱得好,琴也弹得好。人高力气大的嵇康抡起铁锤,当当当,一连可以打上两个时辰,当他夹着大铁钳,将那火红的铁剑淬入水池时,听着铁剑和泉水相激荡起的嗞嗞水汽声,他有一种无限的享受,这才是他想要的理想生活,早上种田,下午打铁,晚上读经书,至于喝酒,赋诗,兴致来了,率性而为。
唯有弹奏《广陵散》,嵇康必须举行足够的仪式,这是尊重,也是膜拜。
他常常沉浸在《广陵散》中,这个曲子让他感动,每一次弹奏,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自我灵魂的净化。
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首曲子的故事原型。
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替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此后,聂政立志为父报仇,但行动没有成功。他改变策略,入山学琴十年,练成绝技,名扬韩国,观者成堵,牛马止听。不知内情的韩王,召唤聂政进宫演奏,得到了这个机会,聂政终于达到刺杀韩王的目的,为了不连累亲友,自己将脸皮剥下,毁容而死。
嵇康死了,但《广陵散》并没有绝。据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今存的《广陵散》曲谱,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声六个部分四十五段,每个部分,根据内容情节演绎,长短不一,如“后声”有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复杂的构成,一般人极难达到完美的境界。
每当嵇康的《广陵散》响起,整个百家岩,都会安静下来,满山都流淌着古琴声,飞鸟似乎也有感悟,竹林、草木皆为之动容。这个时候,那喝醉酒的刘伶,也安静了,他躺在大块方石上,在嵇康的琴声中睡得特别香甜。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河北提刑官曹泾,在百家岩刘伶醒酒处的岩石上,刻下了两行字: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
此刻,我站在醒酒台边,看着这块大岩石,眼前浮现的,耳边响起的,就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普通场景。
我还仿佛看见,竹林七贤中的另五个,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他们也以各种理由和方式到达百家岩,饮酒、赋诗、傲啸、纵歌、研习、清谈、肆意酣畅。
4
众多遗迹和各种记载都指证,嵇康和刘伶等竹林七贤们,在云台山的百家岩,断断续续生活过二十多年。一个地方,能让七贤们流连这么久,山水重要,伙伴也重要,内心的坚定更重要。七贤心里,应该有一个榜样,这位榜样,我猜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荣启期。
我在《列子》中看到了这位著名的荣隐士。
范县郊外,孔子在游学途中碰到了荣启期,他身穿鹿皮大衣,腰间懒散地用一根绳子系着,闭着眼摇着头,边唱边弹,当游泰山的孔子看见荣启期如此投入时,大吃一惊,世间还有这么快乐的人啊。
孔子问,隐士啊,您到底是为什么如此高兴呢?荣启期站起来,整整衣服,很潇洒地将长头发往后拢去,说,快乐的理由有很多啊。首先,天地间物类成千上万,其中人是最可贵的,而我有幸能成为一个人,你说我有多快乐,我比那些其他物类真的要快乐很多啊。而人呢,又分男人女人,男女嘛是有区别的,我们这个社会,以男为贵,而我又有幸成为男人,男人优势太多了,这个您也知道,不用我细说,这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人的寿命有长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没有,有的人几十岁才没有,而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我见过太多的人情世故,经过了太多的大风大浪,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真是不多,因此,我非常快乐,我的许多日子都是赚来的,我已经活够了。这就是我第三个快乐的原因。听说您很有名,我这三个快乐的理由能說服您吗?
孔子很感慨:您能这样想,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和您相比,我还远远没有达到您这样的境界。您如此宽慰自己,真是个快乐的人。
这大约就是理想中的“隐”了,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一般的隐士也做不到,连名人孔子也做不到。如此说来,真正的隐,是有难度的,他必须达到一种智慧的思想高度,如怀抱珍宝入山,彻底放弃一些东西。
我说竹林七贤以荣启期为榜样,这并不是我的杜撰。
我去南京博物院,在历史馆六朝展区,看到一幅六朝陵墓中的砖画(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画名就叫《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印象深刻。
虽然是后人的艺术创作,但把春秋和魏晋两个相差七八百年时代的人物,组合在一起,一定是七贤们和荣隐士有十分相似的地方。
砖画分两个大场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各自排列,以最能体现个性的姿势,席地而坐。人物之间,用青松、银杏、槐树、垂柳、阔叶竹相隔。
在我看来,云台山的巨岩、瀑布、茂林、翠竹,百家岩的淬剑池、醒酒台、月亮泉,还有无数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就是砖画的静态实景,嵇康弹奏的拿手绝活《广陵散》,将整个魏晋的人文和地理时空都打通激活,如此,竹林七贤隐士们的自由清高就栩栩如生了。
而云台山深处,以《广陵散》为魂的天才嵇康,用生命完成了他对《广陵散》的臻美演绎,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真正的绝响。
云台广陵散,沧桑与孤独,山的亘古旋律和嵇康的悲壮琴声永远天合。
贰、玉茗花开
引言:
玉茗花开,汤显祖来。临川四梦,史册永载。
玉茗花,俗称白山茶,为茶中之珍品。宋黄庭坚《白山茶赋并序》言,此木仅产于临川麻源第三谷,别有神韵,树四季常青,花高洁皓白,黄心绿蕊,有异香。
1
杜丽娘拖着婉转而期盼的腔调,从夜空中袅袅曳裙而来。她和柳梦梅,每晚都会乘着七彩光,在拟岘台上相聚相亲。
此刻,农历五月十五,明月当空,我正坐在拟岘台下的广场上,看一场华丽的灯光秀。抚州的人文历史文化精华,都被这神奇的光折射到天幕上,而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无疑是这场秀的主角。
拟岘台,在抚州的临川,它和鹳雀台、幽州台一样有名,“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此台筑就后,便成了诗和文的台。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裴材来到了抚州城。一州的父母官,他自然要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他发现,城东有一角,紧靠大山丘,抚河在山脚流淌,站在城角处,可以俯瞰整个抚州城,也可以望见城外连绵的山峦,但因雨水冲刷,没人管理,灌木和杂草已经淹没了城角。
裴知州略一思索,便有了整治的具体方案:索性以此为基,造一座高台,百姓可以登台望景,寄托情思!他遣工匠增筑碎土石方,抬高地势,围上栏杆,加建亭台楼阁,建好后,他还替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拟岘台。
为什么叫拟岘台?
岘,即岘山,这里的地形极似岘山。岘山很有名,湖北襄阳城南的那座岘山,裴知州心里有情结,西晋的羊祜,他心中的官员偶像,羊祜就是因为治理襄阳而留下了德政美名。羊祜去世后,百姓感其德行,在岘山立碑纪念,睹碑思人,一想起羊祜的好处,常常泪如雨下,因名“堕泪碑”。
那么,叫拟岘台的用意就很明显了,为官就要以羊祜为榜样,以德政为先,为百姓生活的富足,创造一切条件。
另外,裴材也是个策划高手。他首先请临川名人曾巩登台观景,曾大作家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登临此台,家乡美景眼底尽收,文兴大发,立即写下了《拟岘台记》。
果然,一大批名人都为拟岘台留下了诗作,足见裴知州此举实在是有远见卓识。同是临川名人的王安石,写有《为裴使君赋拟岘台》。陆游任职临川,也常来登台,留下《登拟岘台》《雨后独登拟岘台》《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等八首诗。
自此,拟岘台就成了临川的中心,临川的象征。
2
拟岘台伫立在临川的天空下,历经千年,屡废屡兴,七次重修,其中第三次重修,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四年后,明嘉靖二十九年的八月十四(公元1550年9月24日),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的汤家山,书香世家的汤家,有个小生命诞生了。
他就是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戏剧宗师汤显祖。
从小浸润在书香里的汤显祖,灵性十足,汲取知识的能力极强,五岁进私塾,十二岁能做诗,十四岁便补了县里的诸生,二十一岁以第八名成绩中举。但他显然不是天才,临川才子天下闻名,北宋著名的晏殊,十四岁就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那个著名的拟岘台,站在文昌桥上就可以看见,汤显祖的老师徐良傅也在拟岘台下居住,自然,它肯定是少年汤显祖常常登临的地方,每一次登台,都会在他心里泛起不小的涟漪。
这汤家山,是汤家旧宅,他们家在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每年春季,望着山上大片大片的玉茗花,汤显祖心情甚是愉悦,这些白色的山茶花,花瓣洁白无瑕,黄心绿蕊,這不就是品行高洁的人吗?玉茗花已在他心里扎下深深的根,此生,他要以玉茗花为榜样,不,他要做玉茗花。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二十七岁的青年汤显祖,信心满满赴京城会试。这一次,以他的文名和才学,考取,应该有相当把握。显然,考试主官们也注意到了他的才学。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此时正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他的儿子,取功名如探囊中物,但又不想留下坏名声,于是,找几个成绩好的士子陪考,青年汤显祖就成了其中之一的理想人选。
面对如此良机,汤显祖却想到了玉茗花,这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怎么配得上玉茗花的高洁呢?“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张居正的延揽。考试结果,充分证明了张居正的权力之大,同时被选中的沈懋学,高中首科,而汤显祖则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
同样的情况,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又发生了一次。张居正有六个儿子呢。如果几个儿子同时考中,即便万历于是皇帝不过问,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啊。于是又游说汤显祖,汤显祖又拒绝,结果依旧。
张居正倒台,张四维、申时行当政,拉汤显祖许诺以翰林做幕僚,也被他拒绝。他不喜欢这种方式,更不认可这种行为,他要凭自己的实力。
三十四岁这一年,汤显祖终于以极低的名次,三甲二百一十一名考中了进士。
只要在临川的日子,汤显祖便会时不时去登拟岘台。登台不仅是观景,他早已立志,做官也要如羊祜,造福于民。
然而,汤显祖似乎天生不适应官场。
有了进士资格,那就好好做官吧,不,他不安分,东提意见,西提建议,当官不久,就被贬了,贬得远远的,到南粤广东徐闻,一个听都没听到过的小县,做典史,县领导中排名第四,根本就没有什么话语权。
幸好,他到了浙江遂昌,这个小县虽然偏远,却是他人生走向顶峰的地方。
他把诺言带到了遂昌。在这里,他实现了一些人生理想,爱民勤政,兴办教育,劝农田耕,灭虎除害。
官运不怎么好的中年汤显祖,却一直爱好戏曲。从考取贡生的那天起,他就想好好地发挥一下,无奈,读书人以显祖为最大成功目标,在那个环境里,瓦肆勾栏,吹拉弹唱,都是下贱事,能有什么出息呢?于是,戏曲的种子只好深藏起来,阅读大量传奇,积累大量素材,再写点诗文,免得让人闲话。
到了遂昌,这里没人敢说他不务正业,这个爱好可以发扬光大了。他将《紫钗记》改定发表;《牡丹亭》构思酝酿。
3
十五年的从政生涯,汤显祖自觉严重不适应。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七月,带着满腔的忧愤,带着深深的遗憾,他向吏部告了长假,回到家乡临川。
即便如此,玉茗花,那朵高洁的玉茗花,早已在他心中绽放。他索性将新居命名为“玉茗堂”,这是他晚年安居的心灵栖息地,也是剧作梦盛开的地方。所以,《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我走进汤显祖纪念馆,细细体验“梦圆临川”。在这里,汤显祖的四个梦,都有生动的场景再现。
汤显祖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完成于他回乡这一年,但我断定,这个剧本,在他任遂昌知县时,早已构思成熟,玉茗堂只是喷薄之地。
2014年8月,我去遂昌。在石坑村文化中心的长廊里,十几个昆曲爱好者,正练习昆曲细十番。长笛、三弦、二胡、月琴、云锣、檀板,乐器花样繁多。五六十岁的男男女女,操琴吹笛,手指节骨粗壮,显然没有专业演员的熟练,但音乐却十分细腻,似乎是杜丽娘在泣诉她的爱情,“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听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生怕说出外行的话来。是的,在遂昌的好多地方,许多百姓都有良好的昆曲素养,他们往往都会唱几句。这是汤显祖老县长教他们先辈的,这是文化精神的遗产。
而在《牡丹亭》中,遂昌或临川的元素随处可见,他的政治理想,他做县令的怡然心情也栩栩而生。比如第八出的《劝农》: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山清水秀,白云悠悠,大道上,树荫下,行人旅人三三两两,来来往往。农忙时节,太守老杜下乡,他还带着女儿小杜一起来呢,他不是来旅游的,他也不是去农民家里吃鸡吃鸭的,他是去做群众工作的,农田不能荒芜,大好时令要紧紧抓住。而在农闲季节,百姓可随时造访太守办公的大堂,指指点点,甚至可以在公堂上扯几声山歌的嗓子。这样的美丽场景,这样和谐的官民关系,大约就是县官汤显祖努力践行的。有了这样的前提,他在为政中,甚至敢将犯人放回家过春节,享受节日的天伦之乐。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汤显祖的戏剧锐眼,将大明昏暗的世界彻底看穿。他在戏里沉浸,他也审慎现实,无奈之下,只能在戏剧中挖个大孔,以便喘息和生存,为自己,也为广大的民众。
《南柯记》和《邯郸记》,淳于棼和卢生的两个梦,就是让人喘息的典型暗喻。
《南柯记》中,怀才不遇的穷书生淳于棼,在自家的大槐树下喝醉酒,做了长长一个梦:娶槐安国公主瑶芳为妻,做南柯太守二十年,因功升左丞相,公主去世受排挤,终因异类,被蚁王蚁后驱逐。淳书生醒来,身边余酒尚温,原来只是南柯一梦。蚂蚁国里也有政治啊,且相当厉害,不如归隐皈依佛门。
而《邯郸记》里,以功名为最大目标的山东秀才卢生,有一天和仙人吕洞宾在黄粱饭店相遇,吕仙人设局,送了卢生一枕头,著名的黄粱梦便诞生于此。卢生娶了清河第一富家崔小姐为妻,借妻家财富,他往京城广通仕路,钦点了状元,做了大官,出将入相六十年。卢生的富贵梦醒来时,书童为他煮的高粱米饭还没熟呢。卢生瞬间醒悟,无论美梦抑或现实,富贵都如过眼云烟,不如随吕仙人去当个洒扫庭院的道童呗。
或许这些戏剧的创作也隐约反映出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在玉茗堂,每当写作间歇,他都会移步庭院,望着静静的玉茗树凝思,是啊,它们无欲无求,深扎沃土,承天接露,它们读得懂他的心思。每年的一至四月,庭院里的玉茗花就会竞相争艳,看着这些玉洁的花朵,晚年汤显祖心情无比欣慰,这是他坚强的精神支柱,这也是他创作的源源灵感。无论现实多么残酷,他与玉茗花相约的志向不会改变。
4
回到今日,《牡丹亭》等剧本完成后,我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以何种戏剧表演的形式去传播,二是剧本送往何处出版发行。
两个问题,在抚州的宜黄和金溪,都轻松找到了答案。
用水来做县名的,中国并不多,宜黄算一个,宜水和黄水,各取江的前一个字,那就是说,这里,是江和水的集汇处,有水的地方,人也生得灵巧。
宜黄县的彭公岛,是一个长寿生态村,宜黄河将村环抱。村里有“彭氏宗祠”,供奉着彭祖,就是那个中国最长寿的老人,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寿星,他的后人,就在这粗大的樟树林和老虬似的板栗林中生活居住。我在宗祠前面看到了一大片宽阔的田野,禾苗青青,两三农人,四五头水牛,白鹭不时飞翔,远山层递而延,如画,如诗,一幅真正的田园乐耕图。
我一走进村,就在村口小广场,看到了宜黄戏。
十位农村大妈伴舞,红红绿绿,舞步不是很整齐,却很努力。一位大妈是主角,边演边唱,有板有眼,声音粗犷悠长,有的段落,听起来又有点像京剧,唱腔果断有力。当地的宣传部长解释,宜黄腔来源于海盐腔、西秦腔,京剧和宜黄腔也有割不断的联系。
《牡丹亭》完成后,就是由宜黄戏班演出并流传开去的。
“临川才子金溪书”,在抚州,这一句听得最多。临川才子,中国自古以来有十万进士,其中一万在江西,而抚州(临川)则占了三千。在抚州名人雕塑园,不时会见到大名鼎鼎的人物,仅以文学为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陆九渊、汤显祖等等,数不过来。金溪书,则是说金溪县的浒湾古镇,为明清江西雕版印刷中心,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我去浒湾。
抚河边上,一座气派的牌坊耸立,“书铺街”三字极为醒目。我在前书铺街、后书铺街几条巷子里穿行,巷子宽三米,在明清,应该不算窄了,让人震撼的是脚下的石板路,深深的印迹,像烙铁烙出来一样,有的甚至将石板都要穿透,深印一直往前伸。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傅云告诉我那是车辙印,几百年来,浒湾街上装纸装书的车子,沉沉的,将石板慢慢磨深。蹲下,仔细观察,那石板似乎一毫米一毫米地凹陷下去,我仿佛看见,这凹下去的一毫米,就是一段数十年的时光,这段时光里,抚河边,帆船林立,前店后铺,六十余家书店堂号,刻字的印书的工匠多达上千人,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均有刻版印行。这是书的时光,满街皆闻墨香,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幢老建筑,透映出浒湾旧时印刷的繁荣盛景。
走进余大文堂刻书房的大门,这种盛景立刻再现,刻印,上色,裁纸,印刷,装订,装箱,匠人们都在忙《玉茗堂四梦》,它们成了这里常年印刷的畅销书,并源源不断地卖往全国各地。
5
明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玉茗花已谢,茶树依旧青葱,汤显祖病重,临终前,他留下了一组《决世语七首》诗,要求后人对他“死后七免”:
祈免哭,祈免僧度,祈免牲,祈免冥钱,祈免奠章,祈免崖木,祈免久露。
豁达,超脱,人死如灯灭,这种生死观,我以为是《玉茗堂四梦》的继续。
不要哭,不要念经,不要搞祭奠仪式,棺材不要用粗木,死了赶紧埋,坟前不要放祭品,不要燒纸钱。
这是玉茗花的品格吗?花开总要谢,随它流水去,落花护作泥,来年还盛开。
玉茗花依旧洁白无瑕。为纪念汤显祖,江西省的戏剧节也定名为玉茗花戏剧节,抚州也已将玉茗花定为市花。
在抚州的夜晚,我两次行走在汤显祖纪念馆对面的汝水森林公园里,沐着清新浓郁的花树气息,别的花树,我一概匆匆招呼过,唯独对那些玉茗花树致以敬意,玉茗花虽已谢去,但花魂却在,这茶树里有汤显祖的深深寄托。
夜空如洗,灵芝湖的正前方,一座高高的楼台正光彩四射,我知道,拟岘台上,杜丽娘又要去踏青了,她喜欢在郊外的清丽山水中徜徉,那里有洁白晶莹的玉茗花,更有她可以为梦而死的至上爱情。
抚河水长,玉茗花开,玉茗堂四梦,将一直绵延。
责任编辑 许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