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生化作采莲人

2018-11-17小艾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11期
关键词:谭嗣同弃婴妇女

小艾

1898年深秋,落叶满阶,夜凉如水。伴着屋外的凄风苦雨,李闰独坐在湖南浏阳家中,对着墙上的谭嗣同画像饮泣不已。“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为了变法大业,谭嗣同慷慨就义,绝笔信上“闰妻如面”四个字,让她痛不欲生。

这年,李闰33岁。

李闰自幼失母,18岁时,由父亲作主定亲。婚后,夫唱妇随。谭嗣同“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经常游历在外。她以“乐羊子妻”自居,支持他上下求索。独子夭折后,李闰再未生育,谭嗣同不仅不纳妾,还公开著文反对纳妾,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北游访学时,谭嗣同结识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走上维新之路。他忧国忧民救亡变革,撰写《仁学》抨击“纲常名教”,她操持家务默默支持,孝敬老人抚育侄辈;他在湖南创立“不缠足会”,她积极响应,不仅出资赞助,还带领家中的大足仆妇走上街头,宣传不缠足的好处;维新派妇女成立中国妇女会时,她参与创办并任理事,妇女会主办的《女学报》开创了中国妇女报刊之先河。在宣传变法维新的路上,她与他并肩作战。

办报讲学让谭嗣同名扬天下。光绪帝要召见这位“新政人才”,他踌躇满志,出发前夜,意气风发地与她对弹自制的“雷残琴”与“崩霆琴”。1898年5月22日,谭嗣同起程赴京,临行,题诗赠妻《戊戌北上留别内子》:“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变法路上云谲波诡,百日维新失败,李闰等来的只有噩耗。在给她的绝笔信中,谭嗣同把两人比作佛教中“生生世世,同住莲花”的迦陵毗伽同命鸟,愿她“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他的灵魂将与她“魂梦相依”。

谭嗣同被害后,李闰取他狱中所作“忍死须臾待杜根”的诗句,自号“臾生”,表示含悲苟活之意,并作《悼亡》诗怀念:“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李闰受谭嗣同精神感召,以家国复兴为己任,慷慨拿出大部分家产,联合有识之士一起创立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任荣誉校长。她铭记谭嗣同“惟必须节俭”的嘱咐,穿布衣布履,吃粗茶淡饭,白天指导校务讨论教学,夜深仍巡视宿舍,给学生留下“学监仰慈颜,朝夕训导忙”的印象。对当时的女子教育,李闰竭尽全力,她教导学生要自强自立。后来,这所学校走出了一批革命家、艺术家,其中包括中共第一位女县长邵振维烈士。

此外,李闰还热心慈善,看到重男轻女恶习导致的弃婴、溺婴现象时有发生,她捐钱创办育婴局,善举得到响应,有人捐钱,有人捐出闲置的房产,数百个小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闰还深入乡间,调查弃婴状况,呼吁摒弃旧观念,“扫荡桎梏,冲决网罗”。

二十多年,物虽已非,人还如是。沿着谭嗣同走过的路,李闰继续向前。在她60岁生日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合赠她一幅横匾,上书“巾帼完人”。

幼时失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一个旧式女性,历经万千悲苦,却活出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高度。1925年,李闰去世,如生前一样,她默默地站在谭嗣同身后,唯一的心愿是:“來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1865-1925年):维新女杰,教育家。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谭嗣同弃婴妇女
狱中题璧
当代妇女的工作
论谭嗣同认识哲学的目的、器官和变革
弃婴岛的现实困境与法理分析
戏者“戏”也
湘剧《谭嗣同》创作始末
弃婴岛存废
“弃婴岛”之困在保障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