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北嘉绒藏族土司官寨遗址保护现状调查

2018-11-17彭陟焱陈昱彤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碉楼土司文化

彭陟焱,陈昱彤

(1.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王朝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手段,留存至今的土司官寨古建筑遗存、民间故事、歌谣等历史记忆组成该地区具有民族性、艺术性和神秘性特有的土司文化。其中,土司官寨遗址是土司文化中最为直观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位于四川西北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下简称甘孜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简称阿坝州)的大部分地区在元明清时期由嘉绒藏族土司所控制,其中明正、巴底、巴旺、革什咱、鱼通、沈边等土司在甘孜州境内,卓克基、松岗、党坝、大金川、小金川、瓦寺、杂谷、梭磨、沃日、绰斯甲在阿坝州境内。他们为川、康、藏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直是西南少数民族史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为了保护嘉绒土司文化遗产,笔者于2017年对甘孜州、阿坝州及雅安地区数十个县、乡、村嘉绒藏族土司官寨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状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

一、川西北地区土司官寨的现状

根据嘉绒藏区土司官寨的保存现状,我们将所调查的土司官寨遗址按其保存程度大致分为保存较好、有一定程度受损及受损严重三类进行分别叙述。

(一)保存较好的土司官寨

在川西北地区现存的众多官寨中,现保存程度较完好的土司官寨有马尔康卓克基官寨、小金沃日土司官寨、丹巴巴底土司官寨、黑水芦花官寨等四个官寨。

1、马尔康卓克基官寨

卓克基土司,即卓克基长官司,辖境在今阿坝州马尔康县内。原为杂谷土司下属的土舍,乾隆十八年(1753),被清廷册封为卓克基长官司,并颁给印信号纸,直至民国三年(1914)最后一代卓克基土司索国坤为止,历经9代,凡161年。卓克基土司所辖地为三个垄巴(即都甫旭鸠、茶堡、四大坝)和六个牧区部落(即绒日、查龙、斯迦窝、查日玛、希佐、日阿木多)。

卓克基官寨位于距阿坝州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西索村。官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是我们所调查的全部土司官寨中保存最完好、开发最成功的一座官寨。该官寨始建于1286年,1935年7月,长征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1936年官寨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原址上进行重建。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寨总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仿汉式四合院,北部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63间房,分别由围墙、高碉、照壁、牢房、官寨主体建筑构成。卓克基官寨融入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精华,毛泽东惊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被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现在的卓克基官寨是1994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2005年1月由马尔康县委、县政府将其打造成融红色文化和嘉绒文化为一体的展示厅,使其发挥特殊的效应。

官寨主体由四组高大的石木楼房组合而成,没有用一颗铁钉,是实木榫头穿斗衔接而成,主体中所有的楼层都采用汉式回廊相互联结,回廊外用汉式花窗与藏式窗花图案作装饰,通过石墙、回廊、花窗等典型的建筑特点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体现了藏汉文化的巧妙结合(见图1①)。官寨中央的天井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是土司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四面高悬的铜火盆为天井题供照明,站在官寨中央仰望,就能一览整个官寨的内部结构。官寨一楼主要是土司仆役的生活区域,包括银匠房、茶房、土司轿子房、大伙房、酿酒坊及遇危险时供土司撤退的安全通道。二楼主要是土司进行政治活动的区域,包括客房、土司书房、土司会客大厅等。三楼主要是土司及其家眷的生活区,土司办公及生活都集中在此楼,土司等级严格,下人和一般奴仆不能上三楼,只有大管家和贴身侍女、侍卫能在此出入,头人和客商也只能应邀参加会议或到访。四楼主要是进行佛事或供佛的地方,包括供佛大殿、土司药房。五楼是土司家寺,主要是土司家僧的活动区域,包括供佛大殿、坛城殿、狮面空行母殿、僧人居室、僧人进食斋等。

图1:卓克基官寨回廊的汉式花窗与藏式窗花装饰

官寨另一个重要区域就是土司的刑场及牢房。土司掌握辖区内百姓的生死大权,辖区内分区域管辖,区域内的百姓受头人裁决,只有官寨内的下人触犯法规须在官寨刑场行刑。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刑场在官寨主体的西南方,刑具包括木桩、石板、脚铐等拷打犯人的工具。牢房共有三间,最外一间为藏兵的值班室,中间关押轻刑犯,最里一间关押重刑犯。在官寨的后方,现存碉楼一座,该碉楼为四角碉,保存较完整。

2、丹巴巴底土司官寨

巴底土司,即巴底宣慰司,又称布拉克底宣慰司。巴底、巴旺土司原出自一家族,康熙四十一年(1702),巴底、巴旺部落先辈绰布木凌归附中央王朝。绰布木凌有二子,以长子囊索承袭土司职,驻牧巴旺,次子旺查尔分防巴底为土舍。旺查尔之子阿尔多因随征金川,出兵有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5)受封宣慰使司[1](P234),颁给印信、号纸,以其驻牧地名叫巴底,即称之为巴底宣慰司,归打箭炉厅管辖。巴底土司共历22代,凡175年。

巴底土司官寨位于距丹巴县城25公里处的巴底乡邛山村。官寨建在邛山之巅的一块平地上,四面群山环绕,其东南是狮子山、西南是木拉山、东北为凤凰山,两峰相对形成官寨天然的门阙,官寨前是一块六七百亩大的耕地,东面距官寨1公里处是邛山沟,一年四季水源充足,这些都为官寨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官寨占地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近似四合院布局。其建筑均为石木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官寨主体是碉房连建,中间碉楼高九层,两边副楼高六层,三座高碉并排相互联结,呈一个“山”字形。每层碉楼都留有射击孔,有战事时,方便碉内射击手的射击(见图2)。现存的碉楼入口已被封死,无法对碉楼的内部结构进行直观了解。

图2:巴底土司官寨主体

东面房屋高五层,底层除两间牢房外其余都是佣人的住房,第二层是头人的居住区,第三层是土司的活动区,第四层包括土司卧室及佛堂,第五层的房间已经坍塌的只剩下右边一堵墙体。每一楼层高约2米,楼层与楼层之间是通过房间里的木梯相连。墙里的木梁大多腐烂。碉楼与生活区相连,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从通道进入碉楼进行防御。通道已坍塌严重,走在上面十分摇晃。

官寨南面设有进出大门,是两层建筑,大多作为生活杂用。东、南的建筑都是石木结合的建筑,石头做墙体,木质做房梁、房柱、走廊、门窗等。官寨屋顶是覆以土并夯实的平顶结构,站在房顶,视野开阔,整个村落尽收眼底。细观整个建筑,房梁上依稀可以看见雕刻纹图繁复的祥云、莲花等浮雕,寓意吉祥如意。官寨大门顶部,有一个四方形的帽形顶层,四角呈月牙形,四角角顶除安放白石外,还插有各种颜色的玛尼旗,这个高出的顶层部分被称为“拉吾则”,是嘉绒藏族牦牛图腾崇拜的象征。官寨大门有一对鳌头木雕,刻花形象生动,以求辟邪。门上依稀可见有四川省政府所挂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巴底土司官寨”的牌子。

3、小金沃日土司官寨

沃日土司,即沃日安抚司,又称鄂克什土司。其首领喇嘛巴碧太于顺治十五年(1658)投诚,直至解放后才正式废除,共历土司23代,凡292年。

官寨位于距阿坝州小金县城东18公里处的官寨村的沃日河畔。该官寨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于民国初年。官寨整体属石木结构,现在的沃日土司官寨遗址仅存南经楼和碉楼。目前,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正在按照官寨原貌进行复原建造(见图3)。

经楼原为南北两座,北经楼于1958年被当地人拆毁,现仅存南经楼一座。南经楼为五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单体建筑,坐西向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9.5平方米,系汉藏风格合一的经典建筑,亦是嘉绒藏区建筑的典范之一。南经楼的墙体厚达3米,看上去极是厚实稳固。经盘旋楼梯上去后,里面并无陈设,只有墙面上绘满佛教壁画,约80平方米。这些壁画的色泽、笔触颇似唐卡,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题材。每层走道的镂空窗框上,都用上雕刻、绘画、线纹等装饰。门面上也绘制着神兽、祥云、花瓣。

图3:沃日官寨南经楼与碉楼

经楼旁有一高耸的碉楼。碉楼为四角形木石结构,整体呈台锥形,通高19米,坐西向东,外部保存完整,内木架无存。碉楼的东面,有一道高出地表4米多的门,这道门底部3米多全为石材垒筑的实心体,基础极牢,因而奠定了碉楼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的特点,还可以抵挡来犯之敌的攻击。这座立体城堡,建造了良好的供水系统,水源地网环环相通,仓储空间很大。碉楼上清晰可见金川战役中遗留下的枪、炮弹孔残痕。

4、黑水芦花官寨(梭磨土司子官寨)

梭磨土司手下得力将领南木堪被派往其辖地黑水沙板沟当大头人,建造该官寨,党康是南木堪的谐音,故名党康家或芦花官寨、芦花衙门,从此,成为数百年来黑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梭磨土司的子官寨。

芦花官寨位于今黑水县芦花镇沙板沟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官寨建在黑水河南岸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坐南向北,背山面水。主楼平面呈“凸”字形,内部依山势分成三个台阶建房,中央有一小天井。底层为牲畜圈、监狱;二层主要是农奴住房;三层是差役、头人的卧室,后部凸出部分是储藏室和厨房等;四层为土司及其家属的居室及办事用房;五层是土司财物细软贮藏室;六层仅有一间佛堂和经堂,其余全部是屋顶平台。二层、三层均有挑出外墙的厕所,挑出的墙体是木板制作,与下面及两侧的石墙面,在质感、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座官寨平面组合及内部地形均较复杂,但外观整齐简洁,门窗上均有小雨棚,窗口外刷有白色的梯形窗套,颇具藏族建筑风格。

在官寨东南角耸立着四角碉楼,通高25米,共八层,上窄下宽,内外收分,四角攒尖平屋顶,其中两角有伸出龙头形木雕排水槽。第一层北墙设门洞,南、北墙三层以上及东墙第七层开内大外小的“斗窗”,窗洞内上小下大,起采光、通风、瞭望、射击之用。2002年,芦花官寨被四川省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修复,2011年完工对外开放②。(见图4)。

图4:芦花官寨主体建筑

(二)有一定受损程度的土司官寨

嘉绒藏区还有数座有一定程度损坏的土司官寨,包括泸定沈边土司官寨、新龙瞻对土司官寨、马尔康松岗土司官寨等三个官寨。

1、泸定沈边土司官寨

沈边土司,明洪武二年(1369),因其首领余氏守护沈边地区有功,被授给都刚院万抚司,此即余氏始受封之始。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式颁给印信号纸,驻牧沈边(今泸定沈边)。共传土司20代,凡540年。

沈边土司官寨位于距泸定县城东19公里的海子村。官寨建在海子山上的一块小台地上,现存官寨左靠青龙山,右邻喇嘛山,背靠海子山,形成天然的屏障,前面是一片耕地,台地中央有一堰塞湖,当地人称之为“海子”。官寨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官寨四周是高大厚重的围墙,大门开在南面,但因为年久失修,外围墙体已经坍塌。在院落的北面是两层的木质结构楼房,据当地老百姓说,这是余土司的升堂问事处,院落两侧是客厅,前面是过道厅,厅外是院坝。但整座官寨的房间在民主改革时,由国家分给村里的其他人居住,现在仍有一家还住在院里,官寨房屋成为主人堆放杂物的地方。在征得住户的同意后我们进入北边的房间内。房屋内部由木梯连接,其房顶是汉族建筑的悬山式风格,房屋木柱和房梁上的浮雕和花纹依稀可见,站在楼上整个海子村尽收眼底。整座官寨虽然破败,但房屋整体相对完整(见图5)。一些雕有花纹的石墩、柱墩随意地堆放在墙根。

图5:沈边土司官寨残存房屋

2、新龙瞻对土司官寨

瞻对土司,有上、中、下瞻对之分,亦名三瞻。上瞻对茹长官司在雍正六年(1728)附清,颁给印信号纸;中瞻对土头附清,授为中瞻对茹长官司,下瞻对为安抚司。道光末年(1845),中瞻对长官司工布朗结的势力逐渐强大并吞并了瞻对其他土司的领地,成为一方霸主,曾一度严重威胁到康区其他土司的利益和中央的统治。

瞻对土司官寨位于新龙县城郊38公里的安乐乡。在当地政府办公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成功找到瞻对末代土司布鲁曼(即工布朗结)的官寨遗址(见图6)。此遗址独立建在一块台地上,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平方米,距离官寨1公里处便是波涛滚滚的雅砻江,满足了官寨和农田的基本用水。整个官寨是独立的三层土木结构建筑,但由于高原性季风气候,多风少雨,官寨中木质的门窗、走廊已经被腐蚀,只剩下部分夯筑的土墙和外围墙,由于管理此处的主人不在,我们不能对其内部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不过能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已属不易。

图6:瞻对土司官寨遗址

3、马尔康松岗土司官寨

松岗土司,原属杂谷土司下土舍。乾隆十八年(1753),清廷奖梭磨土司胞弟根卓斯,为其分设松岗长官司,自此世袭至1950年,共传土司14代,凡197年。

松岗土司官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以西15公里的松岗镇卧龙山冈上。该官寨原名为“松岗南木尔甲尼麦彭措宁”。相传,土司昌旺尔甲为了显示其权威,在原土司官寨的基础上扩建了规模宏大的新官寨,且新官寨建筑外观酷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

根据留存的图片和当地婆婆的描述可知,当时的官寨是石木结构,墙体是由片石组成,墙厚1米以上。官寨内设有萨迦、宁玛、觉囊、格鲁、苯波等五派的经堂十四间,另外有土司的卧室三处,其中包括梭磨土司、卓克基土司、绰斯甲土司等的卧室,以及若干高级客房。现在位于松岗卧龙山冈上的松岗土司官寨已毁,走近官寨旧址,还可以看到官寨建筑坍塌后的地基及破损的、由片石砌筑的墙体,但官寨中的两座四角碉楼保存基本完整。两碉相距30米,东碉底宽7.8米,墙厚0.9米,共九层,约36米,坐东朝西,入口位于碉楼西部墙面。西碉位于原土司官寨以西,与东碉遥遥相望,底宽7.3米,墙厚0.85米,共九层,约26米,坐西朝东(见图7)。由于官寨位于山梁上,整个建筑都是沿山梁展开,过去这里除住有土司及头人之外,还有从嘉绒藏区各地来的商贾,逐渐形成热闹非凡的松岗街。现如今仍然可以看到沿山脊两边修筑的石屋,但整条街道非常空寂.据了解,山脊上的住户在汶川地震之后被整体迁移到山下,只留有一个看护碉楼的老人。该老人是党坝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政府安排在此处看护两座四角碉楼,每月拿政府的补助,也可以看出县政府对松岗土司文化的重视。

图7:松岗土司官寨现存的四角碉

官寨对岸是松岗镇直波村,历史上称其为直波城。土司时期,这里是历代松岗土司科巴(土司差役)的世居之地,也修有土司官寨。清乾隆年间,清军曾屯兵于此,是攻打大、小金川的后方基地。但该处土司官寨相比松岗卧龙山冈上的官寨规模小了不少,此处除了土司的科巴居住外,也修有土司及土司家眷的卧室,是土司闲暇时居住的地方,土司居住的时间较少,相当于土司的副官寨。在1935年后,由于卧龙山冈上的官寨毁于火灾,土司官寨的衙署迁至直波城,成为土司的常住地。现如今已经看不到官寨的建筑,据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末土司官寨所辖土地被划分给个人,原官寨建筑被拆除,只剩两座八角碉楼和修复后的“直波罗尔伍宁寺”(现名“罗伍楞寺”)。直波村现存两座八角碉楼,又叫直波碉,两碉依山势分布,南北相望(见图8)。北碉:平面外呈八角星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形,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共十三层,高43米,每层间以木梯通上下。二层设出入门,三、四层以上开藏式斗窗,供采光、瞭望、射击之用。南碉:建筑形式同于北碉,占地面积45.7平方米,共十一层,高33.5米。直波碉在2001年7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波南北二碉与卧龙山上的二碉遥相呼应,成为松岗土司官寨的一部分。

图8:南北相望的直波碉

(三)受损严重的土司官寨

图9:梭磨土司官寨仅存的碉楼

图10:党坝土司官寨碉楼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嘉绒藏区的许多土司官寨已遭受严重破坏,有的官寨仅存碉楼,有的仅剩官寨地基,更为严重的连一丝遗迹都不可考了。这些官寨包括黑水梭磨土司官寨、马尔康党坝土司官寨、理县杂谷土司官寨、金川县金川土司官寨、泸定冷边土司官寨等。其中,梭磨(历时217年)、党坝(历时200年)、杂谷(历时342年)、金川(历时53年)各土司官寨仅有碉楼尚存,冷边土司官寨(历时542年)只能看到大片坍塌的房屋遗址。(分别见图9、10、11、12、13)

图11:杂谷土司碉楼

图12:金川土司官寨碉楼

图13:冷边土司官寨坍塌的房屋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首先,当地政府不重视,土司官寨遗址缺乏保护。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土司官寨遗址都消失匿迹,而仅存的几个也都因缺乏保护而残败不堪。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历史原因,如杂谷土司和金川土司,均是在乾隆年间,由于发动叛乱,被清朝政府镇压,在军事活动中其官寨被毁。第二是因为自然力的破坏,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差大、雨季集中、大风天气多,天长日久,木质和土质结构的建筑物在没有人为保护的状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风化和坍塌,比如沈边土司官寨和瞻对土司官寨,坍塌的只剩下房基和土墙,整体的建筑格局已看不到。第三是人为因素,这是大多数土司官寨遗址面临的问题。如巴底土司官寨,尽管是甘孜州保留最为完好的为数不多的官寨遗存之一,但是,官寨没有专人看护,周边及其内部杂草丛生,人畜可自由出入,房梁和墙壁上随处可见人为的沟痕和涂鸦印迹。而沈边土司官寨遗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划给当地百姓居住后,再无人问津,现在成了住户家堆放杂物的仓库。规划不合理,如瞻对土司官寨遗址,在其周围种植了大片农作物,甚至没有一条小道是通往遗址处的,只能踩着庄稼摸索前进。杂谷土司仅存的碉楼被居民住宅所包围,只能从旁边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中窥其历史价值。

其次,当地政府对土司文化认识不充分,宣传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群众中仅有很少人清楚本地的历史文化,大多数人对本地的土司及其官寨遗址一无所知,尤其是年轻人对这种文化比较漠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因为土司官寨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也是距今时间最近的文物,且在嘉绒藏区又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物,故而,没有引起当地群众的关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有的文物保护部门甚至并未将土司文化遗存作为文物看待,即使挂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也形同虚设,如巴底土司官寨遗址,在官寨大门上挂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巴底土司官寨,四川省人民政府2006年12月公布”的字样,但是,官寨周边及其内部的破坏程度十分严重。加之很多官寨处于高山峡谷地带,交通设施落后、通行条件差,客观上也造成很多官寨遗址无人问津。这是当地政府对土司文化及其资源认识不充分、缺乏足够重视,在群众中宣传不到位的结果。

再次,当地政府没有将土司官寨的保护开发与本地的旅游经济结合起来。由于政府的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对土司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致使土司官寨遗址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也没有将管护、开发利用同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如芦花官寨,尽管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修复了官寨,但是并未对其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致使门庭冷落。

三、保护与开发建议

土司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土司官寨为重要载体的土司文化遗存不仅是少数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体现,而且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历代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互动关系的表现。因此,对明清时期土司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司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彰显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交融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统一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凸显文化自信等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嘉绒藏区土司官寨遗址进行相应的保护刻不容缓。

第一,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深化认识,完善对土司遗存的保护措施。

对土司官寨遗址保护的前提是需要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当地政府应及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保护条例,加强对官寨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落实政府保护维修的专项经费,成立专业团队,根据各官寨的具体情况,制定近期和远期规划,对一些岌岌可危的官寨加大修复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尊重“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对一些规模较大,保护相对完整的官寨制定长期保护规划,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对土司文化遗存的宣传即是保护手段之一,各土司官寨所在地区的州、县政府应加强与媒体及相关科研单位联系,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基地,加大对该地区文化遗产的宣传和研究力度,不仅使当地群众了解土司文化,提高其自觉保护土司遗存的意识,而且能扩大土司文化的影响力,赋予这些文化遗产深刻的文化内涵,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丰富当地的旅游开发内容。此外,当地政府应打破区域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各县市之间应相互联系,加强交流,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形成联合保护遗产的机制,达到深度合作、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第二,全面统筹规划,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嘉绒藏区处于甘孜、阿坝两州的毗邻地区,无论在民族的血缘上还是地缘上一直以来就具有紧密的关系,该地区又是红军长征经过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嘉绒藏族土司辖地或官寨中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如磨西会议、两河口会议、卓克基会议等等,做出关乎长征前进方向的重要决定,也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改善现有道路交通状况的前提下,加快普通国道网络贯通建设,推进省道干线的提档升级,提升两州县乡公路网络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对外联通水平。对各土司遗存进行深入仔细调研的基础上,打破地域限制,积极支持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改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嘉绒藏区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盘统筹规划,打造从成都→甘孜州的泸定→康定→雅江→新龙→炉霍→丹巴→阿坝州的小金→金川→马尔康→理县→汶川→成都的旅游环线,形成集嘉绒藏族土司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于一体的绿色旅游产业,将土司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有机结合,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嘉绒藏区的朝阳产业。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改善道路设施的基础上,应加快对停车场、步行道、餐饮住宿、水电供应、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安防、应急救援以及游客信息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集中力量先完善基础设施相对好的区域,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服务质量;对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区域,应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建设其旅游资讯平台、游客集散与资讯中心、旅游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医疗救助中心、垃圾收集站、旅游标识牌等,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当地接待条件。

第三,适度开发土司文化遗产,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区域旅游协调融合发展。

在保护土司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旅游开发,使之逐步替代其他产业而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完成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将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旅游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减少对当地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程度,对土司官寨保护利用的必要性进行文化宣传,做到政府、个人各方投入,组织人员进行官寨遗址文化的专门培训,在各个官寨遗址点设立管理机构,配备导游,进一步扩大影响,建设真正的绿色文化产业。卓克基官寨的开发即是土司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卓克基官寨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2005年1月马尔康县委、县政府将其打造成融红色文化和嘉绒文化为一体的展示厅,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官寨接待游客13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10多万元。2017年,尽管受到梭磨河涨水冲毁道路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截止10月,卓克基官寨已接待游客超过7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10多万元,收入已经超过往年③。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按市场化原则依法合规地为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开发人口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旅游项目,支持当地宾馆、饭店、景区等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鼓励民间投资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该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中,适度开发旅游线路,带动沿线和附近群众受益。指导建设特色旅游产品和农副产品商店,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旅游产品种类,而且可以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大成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嘉绒藏区土司官寨遗址文化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特色建筑、风俗民情的发展,也是地方发展特色旅游的一大财富亮点。我们所考察的嘉绒藏区土司官寨遗址大都建于明清时期,即使有的进行过修缮或原址重建,但它们的历史价值仍然不可否定,对于研究土司文化和嘉绒藏族文化以及汉藏文化交流、红军长征历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土司官寨遗址的保护和适度开发不仅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建设,也是我国发展真正绿色经济的一大契机,是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项目之一,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注 释]

①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2017年在实地考察时所拍。

②相关资料由黑水县文化局提供。

③相关数据由阿坝州旅游局提供。

猜你喜欢

碉楼土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GHOSTS OF GUANLAN
谁远谁近?
震不倒的羌族碉楼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