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哲学内部的八次大论战

2018-11-17陈波

社会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在论论战名称

文/陈波

分析哲学是一个源于弗雷格、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不连续的历史传统,把所有分析哲学家聚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或风格:尊重科学和常识,关注语言,运用现代逻辑,强调精确和清晰的论证,把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目标看得高于激发灵感、道德提升和精神慰藉等目标,以及自发形成的专业分工。分析哲学家不断地相互诘难和相互批判,从而导致从19世纪末叶到当代,分析哲学内部发生了多次大论战。

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论战

这次论战于1890—1914年间发生在德语地区,主要围绕“逻辑是不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来进行。在这场论战中,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几乎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从弗雷格开始,逻辑走上了客观化的道路,即从对观念的研究走向了对语言的研究,从对心智领域的研究走向了对业已形成的客观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形式的研究。

19世纪的一些心理主义者认为,内省是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心理学是哲学的基础学科,逻辑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皆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逻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他们提出如下支持性论证:(1)心理学是研究所有思维规律的科学,而逻辑学研究特殊的思维规律,故逻辑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2)逻辑学是关于人类思维的规范性学科,仅有一门科学有资格构成逻辑学的描述-解释性基础——经验心理学,故逻辑必定以心理学为基础;(3)逻辑是关于判断、概念和推理的理论,判断、概念和推理是人类的心理实体,所有人类的心理实体都属于心理学范畴,故逻辑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4)逻辑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对自明性的感知,而后者是人类的心理经验,故逻辑是关于人类的心理经验的,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5)我们不能设想别样的逻辑、可设想性限度就是人类的心理限度、逻辑是相对于人类思维的,而这种思维只能由心理学来研究,因此逻辑学隶属于心理学。

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人认为,逻辑与心理学截然不同,前者具有客观性、精确性,而后者具有主观性、模糊性,逻辑不仅不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摒弃所有的心理因素。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论证可重构如下:(1)心理主义错误地把逻辑规律的必然性和严格的无所不适性归约为经验规律的偶然的普遍性;(2)心理主义错误地把客观的逻辑真理归约为单纯的(个别的、受社会制约的、或受题材限制的)信念;(3)心理主义错误地把逻辑的完全形式的或题材中立的特性归约为心智内容的题材偏好特性;(4)心理主义错误地把逻辑知识的先验性归约为获得信念与证成信念的经验方法的后验性。可以发现,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论证严重依赖于“逻辑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和先验的”这个关键性前提,但他几乎从未对这个前提的真实性给出严格的证明。

数学基础研究中三大派的论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数学基础研究中出现了三大派之间的论战: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涉及到如何给逻辑和数学“奠基”。当代的新逻辑主义、虚构主义、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数学基础研究三大派的思想。

逻辑主义者主张,数学可以还原为逻辑学:数学概念可以通过显定义从逻辑概念定义出来,数学定理可以通过纯粹的逻辑演绎法从逻辑公理推导出来。直觉主义者不承认实无穷,只承认潜无穷。他们认为,排中律只对有穷域有效,对无穷论域无效;数学对象的存在以可构造为前提,他们还建立了体现其构造性观点的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形式主义者不承认数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把数学等同于纯粹意义的符号操作,认为从事数学研究如同下棋,所驱谴的数学对象就像无实在意义的棋子;按给定的变形规则对符号进行机械的变形组合,就像按下棋规则去驱动棋子。对这种游戏的唯一要求就是它的无矛盾性。

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的论战

自从1972年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发表以来,在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发生了一场长达40多年的“战争”。这场论战衍生出许多新的理论,如严格指示词和因果历史理论、因果描述论和二维语义学等。

传统描述论的核心观点是:(1)名称都有涵义和所指;(2)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一个或一簇描述给出名称的涵义;(3)名称的涵义是识别名称所指的依据、标准或途径;(4)名称的所指是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塞尔将描述论发展成簇描述论:确定名称所指的不是单个描述,而是数目不定的许多描述的析取,后者也给出名称的意义。

直接指称论认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而不必以“涵义”或“描述性内容”为中介;名称对所在语句的唯一语义贡献就在于所指称对象。有些直接指称论者还认为,确定名称所指的不是关于相关对象的一个或一组特征性描述,而是开始于对象的初始命名仪式、在语言共同体内传播的因果历史链条,通过追溯这根因果历史链条,人们能够找到该名称的所指。

我本人对克里普克的严格指示词理论提出系统性批评,发展了一种基于我自己提出的“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后者的要点是:(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和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6)除极少数名称外,绝大多数名称都有所指,但其所指不一定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

关于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论战

这场论战涉及如下主要问题:(1)存在问题——这个世界上究竟存在哪些对象及其属性和关系?(2)独立问题——这个世界上的对象及其属性是否独立于人的意识和心灵而存在?(3)表征问题——假如这个世界真的独立于人的意识和心灵而存在的话,人的意识和心灵如何表征不依赖于它们而存在的事物及其状况?

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断言:这个世界是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而存在,独立于我们关于它如何存在的信念;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属性和关系与我们发现它们是如何的能力无关;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信念客观地为真,与任何人认为它们为真或为假的信念无关。非实在论有多种不同的形式:错误理论、非认知主义、工具论、唯名论,某些形式的还原论和取消论对存在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而观念论、主观主义、反实在论等对独立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它们承认存在某些对象及其属性和关系,但否认这些对象及其属性和关系独立于人的意识和心灵而独立存在。具体就科学领域而言,实在论主张,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物理世界,甚至那些未被观察到的现象(如基本粒子和黑洞)也是实际存在的;而反实在论断言,不能把科学理论视为真理,而只能看作是有用的工具,即使被证明错误之后也被经常使用。在逻辑学领域也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论战,涉及经典逻辑、二值原则、排中律等的认识论地位及其可靠性问题。

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论战

本质主义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套根深蒂固的哲学学说。(1)事物的所有属性区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2)一个对象的本质属性是它必然具有的属性,其偶有属性是它实际具有但可能不具有的属性。(3)一个对象的本质属性将派生出该对象的其他属性和外显特征,它是其他特性和特征生成的基础、根据和原因,因而可以依据其本质属性去充分解释和说明其非本质特性。在整个20世纪,后现代思潮对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做了激烈的批判和攻击,即使在分析哲学内部也对它们提出了诸多批评。

蒯因否认外部对象有所谓的“本质属性”,认为一个对象的本质属性取决于指称或描述该对象的方式;既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指称或描述一个对象,该对象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本质属性”,这会使本质属性成为完全相对和主观的东西,从而陷于哲学泥潭。

基特·法恩试图切断“本质”和“必然性”的联系。他考虑如下一些属性:“是一种元素(假如是金子的话)”,“是如此这般以至使得2+3=5”,“不同于埃菲尔铁塔”,“是单元集亚里士多德的元素”等等,它们都是亚里士多德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具有的属性,因而都是他的必然属性,根据上面的(2),因而也是他的本质属性,但这是荒谬的。

克里普克质疑本质属性的解释功能。他认为,一个或一类对象只要其本质保持不变,即使失掉许多其他特性,甚至失掉全部偶有特征,也仍然是该个或该类事物;反之,一个或一类事物如果失去其本质,即使它们在其他性质方面仍然与原事物相同,也不再是该个或该类事物。

内在论和外在论的论战

1963年埃德蒙·盖梯尔表明:由于某种运气成分,人们可能有内在适当的证成却没有知识,因而知识不等于有证成的真信念。他由此提出“盖梯尔问题”:有证成的真信念是知识吗?把该问题引入当代认识论中,要求重新思考真信念与知识的关系,引发了内在论和外在论的论战。

内在论者认为,知识要求证成,证成的性质完全由一个认知主体的内在状态或理由决定。外在论者至少否认内在论者的某个承诺:或者知识不要求证成,或者证成的性质并不仅由主体的内在因素所决定。按照外在论的后一种观点,证成一个信念的那些事实包括一些外在事实:例如,信念是否由使得该信念为真的那些事态所引发?该信念是否反事实地依赖于使它为真的那些事态?信念是否由一个可靠的(或追踪真理的)信念形成过程所产生?或者,信念是否在客观上很有可能为真?

关于真理和逻辑真理的论战

长期以来,围绕有关“真”和“真理”的问题产生了很多的哲学争论:什么是真值承担者,究竟是什么东西——语句、陈述、命题、判断、信念、理论——为真或为假?什么是语句或命题的真或假?如何定义“真”和“假”?“真”和“真理”在我们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等等。由此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真理论:符合论强调真理与外部世界的关联,融贯论强调为真信念之间的内在融贯和相互支持,实用论强调信念为真所造成的实际后果;紧缩论认为,T模式“S是真的当且仅当p”穷尽了真谓词的一切意涵。这些争论还延伸到逻辑真理和数学真理:什么是逻辑真理和数学真理?它们在什么意义上为真?是什么东西、哪些因素使得它们为真?由此形成了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先验论和经验论等不同的立场,蒯因还提出了一套有影响力的整体主义的经验论学说。

关于逻辑一元论和逻辑多元论之间的论战

这场论战涉及有关逻辑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逻辑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吗?根据什么标准去做这种区分?正确的逻辑是一种还是多种?

逻辑工具论者认为,不存在任何“正确的”逻辑,正确性观念是不适当的。他们只承认“内部”问题,即一逻辑系统是否一致与可靠,而拒绝“外部问题”,即一逻辑系统是否正确地刻画了日常语言中的非形式论证,特别是世界和心灵的某些结构性特征。

逻辑一元论者认为:正确的逻辑是唯一的,经典逻辑及其扩充构成了那个正确的逻辑,其他的逻辑与经典逻辑及其扩充构成竞争关系:或者经典逻辑是正确的,或者变异逻辑是正确的,但不能两者都是正确的。

逻辑多元论者认为,正确的逻辑系统不只一个,而有好多个,不同逻辑系统之间的竞争是表面的,内在是相容的。这是因为,人类心灵对世界的结构性特征的把握是多视角的,对推理和论证有效性的直观和领悟也是有差别的,这就为逻辑学家进行形式建构时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构造出不同的逻辑系统,它们适用于处理不同领域的推理和论证,有不同的用途;在一定方面或程度上都是正确的。主张逻辑多元论的一个理由是:它鼓励逻辑创新,产生逻辑领域内的新发现,导致新逻辑系统的创立,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事情。逻辑多元论是目前较为强势的一方。

哲学论战的意义

1.哲学论战有助于揭示已有理论观点的问题和缺陷。一些当代思想家揭示出弗雷格反心理主义的诸多问题。(1)它基于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不成熟,认为只要一触及心理现象,其研究结果就必然是私有的、个人的、主观的和不稳定的。但当代心理学已经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一门值得尊敬的严肃科学,其很多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客观性。(2)它的不少关键性前提只是被假定为真,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论证,其成立依据值得严重怀疑。(3)它把推理和论证的有效性完全与人的实际思维过程分离开来,从而使逻辑的规范性得不到合理的说明和辩护。(4)随着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我们去研究人的实际认知过程、思维过程和决策过程,从中提炼出认知的模式、程序、方法和规则等等。

2.哲学论战有助于激活思维,发展新的理论观点。为了回应克里普克语言哲学的质疑,维护如下三对重要哲学概念之间的密切关联:必然和偶然、先验和后验、分析和综合,当代一些哲学家发展了二维语义学,后者的“中心思想是一个表达式的外延以两种不同的方式依赖于世界的可能状态:一是认知依赖,这是指表达式的外延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呈现方式;二是指虚拟依赖,这是指在现实世界的特征都已经固定的情形下,表达式的外延还依赖于世界的反事实状态。对应于这两种不同的依赖性,一个表达式就具有两种不同的内涵,这两种内涵以不同的方式将表达式的外延和世界的可能状态联系起来”。

3.哲学论战有助于防止哲学领域里的盲从、独断和专制。学术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的独断和专制绝对是有害无益的。有一种说法:哲学史就是一种“学术弑父、思想弑父”的历史,后来者推翻其前辈,超越其前辈。

4.哲学论战有助于凸显哲学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本性。有的学者正确地指出:“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猜你喜欢

实在论论战名称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曹刿论战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EPR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