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子,两代贤相
2018-11-17刘吉同河南新乡
文_刘吉同(河南新乡)
陆元方与陆象先(本名景初)是唐朝武则天和唐玄宗时代人,乃一对父子,两代贤相。两人的共同点颇多:从小都勤奋好学,且受过系统的经学教育;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仕途;都做过县尉。多说几句,县尉是县府“领导班子”中需“亲理庶务”的一位,赋税、刑狱、土地等都要具体抓落实。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天宝年间曾任封丘县尉,写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可见县尉是多么地辛劳、辛苦和辛酸。
陆元方与陆象先都两次拜相。父子两人的仕宦生涯主要集中在武则天晚年与“开元之治”前的转型期时段,此时的大唐政坛,波谲云诡,险象环生,血雨腥风。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父子都心有定力,坚如磐石,潇洒从容。都无私无欲,天下为公。陆元方“在官清谨”,陆象先则“清静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对父子资丰帅足,德才兼备,给后世留下了精彩的背影。
“我行我素”
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了武周王朝,史称“则天革命”。时岭南局势不稳,加之对流放到那里的李唐宗室和其他“政治犯”很不放心,武则天于是派陆元方作为使者前往安抚和查看。陆元方晓行夜住赶到了海边,打算乘船时,“时风涛甚壮,舟人莫敢举帆”,众人一筹莫展。陆元方曰:“我受命无私,神岂害我?”遂命舟人前行。不一会“风涛果息”。陆元方到达岭南后,拜官府,访土著,察民情,送温暖,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返回洛阳后武则天大为赞赏,遂任命他为殿中侍御史,一月之内又擢拜凤阁舍人兼秋官侍郎。
陆元方不顾风浪之大而航行,显然是想急着赶到岭南,重任在肩,不敢怠慢;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蛮干与侥幸。陆元方一向沉稳淡定,怎么会这样做呢?这就需要稍加深究了。请注意,陆元方是苏州吴县人,来自水乡,家乡离长江很近,离东海也不远,应该说他有水中航行的经验。“既而风涛果息”,那不是神助,而是其正确判断和适度冒险的结果。“神岂害我”云云,那是自信,更是鼓舞士气,让人看到的是果断、坚毅、智慧和忠诚。
695年,宰相李昭德获罪,陆元方受到牵连,被贬为绥州刺史。不久重返洛阳官复原职,又调任天官侍郎、尚书左丞。此时,有人弹劾他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只选拔好友做官。武则天一怒之下又罢了他的官,令其白衣领职。但是,陆元方仍“荐人如初”,武则天召见他,质问为什么还是这般不思悔改“我行我素”,陆元方答,臣只知道举荐自己了解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仇人。随即又推荐其友崔玄暐,称他有宰相之才。此时武则天才明白,陆元方选人公允没有私心,“复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他第二次拜相。
陆元方不管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朝廷任职;不管是巡视州县,还是与官吏交往,都善于观察和发现人才,先后为国家推荐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官员。比如崔玄暐,可谓大才。705年,崔玄暐与张柬之等五位宰相和将军发动“神龙政变”,率领禁军诛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尔后包围了长生殿,迫使女皇退位,拥戴李显复位,终结武周,复国号为唐。这在唐朝可是一件惊天动地、众望所归、永载史册的大事。
不过,陆元方选拔人才却不搞“内举不避亲”。儿子陆象先最初做扬州参军,吏部侍郎吉琐发现他才能出众,口碑甚佳,故极力推荐他到自己的家乡洛阳任县尉。县尉并不是个多么大的官,但却遭到同在吏部任职的陆元方的坚决反对。吉琐做他的工作,说:“为官择人,至公之道,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实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荐也。”常言道“知子莫若父”,陆元方不可能不知道儿子优秀,但他却硬是不同意。最后吉琐直接上奏武则天,而此时的吉琐,恰是武则天面前的红人,故陆象先才得以出任洛阳县尉。
不附权势
705年,武则天驾崩,之后朝廷一直处于巨大动荡中。李显虽复位做了皇帝,但他软弱无能,韦后与武三思趁机勾结,左右了皇权,把朝政弄得天昏地暗。韦后一心想效仿婆婆武则天掌控天下,安乐公主则以姑姑太平为榜样欲做皇太女。710年5月,母女一伙人毒死了唐中宗,韦后临朝称制。6月,李隆基与太平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铲除了韦、武两大邪恶势力,唐睿宗李旦登基。李旦与哥哥的本事差不多,也没有多大出息,太平公主因之权倾朝野。她既是皇帝的妹妹,又有拥戴之功,此时朝政她说了算,“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711年,太平公主悄悄告诉崔湜,要推荐他做宰相。崔湜虽然人品很坏,但有自知之明。他说,陆象先素有人望,理应拜相,他不当我是不敢当的。于是,太平便捎带着把陆象先也推荐并任命为宰相。
当时,萧至忠等宰相甘愿投靠太平公主,“咸倾附之”;唯独陆象先“未尝造谒”,不与她套进乎,殊不知他的宰相一职正是太平给的。712年,唐睿宗禅让,太子李隆基继承大位。此时太平公主才意识到,她之前并不怎么在意的这个侄儿,才是她最大的政敌,是其左右朝政的最大障碍。于是,太平趁新皇帝立足未稳之际,提出要废黜唐玄宗,理由冠冕堂皇:李隆基是庶出且又是次子,而宁王李宪则是唐睿宗与肃明皇后所生,且又是嫡长子,理应废庶立嫡,而不应废嫡立庶。就等于说李隆基的储君之位不具有合法性。713年,太平公主召集宰相商议欲付诸实施,唯陆象先提出了质疑,问:“当初皇帝为什么能继位呢?”太平说他当时立了功;但“今失德,安可不废”?陆相针锋相对,说:“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此时唐玄宗也没有歇着,闻讯后迅即发动“先天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隆基的龙位才算坐稳了,大唐迎来了 “开元之治”。
废黜唐玄宗,这可是一件捅破天的大事。表面上看,太平公主要效西汉霍光,但实际上是“篡党夺权”,因为二者性质完全不一样。霍光是站在社稷兴衰的高度,以大无畏的精神,废了“扶不起的阿斗”刘贺。而太平公主却是为了一己之私,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废掉已崭露头角的大唐明主李隆基。在这大是大非面前,陆象先旗帜鲜明,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定力。事后唐玄宗感叹地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并封陆象先为兖国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开元初年,陆象先被罢相,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他为政宽仁,从不以暴力和惩罚手段对待百姓和部属。一位叫韦抱真的司马对他的这种做法极不赞同,劝他说:“望明公稍行杖罚,以立威名。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陆象先笑着回答:“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陆象先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对整个蜀地影响很大。
开元六年(718年),陆象先调任蒲州刺史兼河东道按察使。一天,一个小吏犯了罪,估计没有实质性的罪过,陆象元对他只进行了一次“诫免谈话”,便让他走了。一位录事看不下去了,认为按罪必须对其杖打。刺史对他说,人性都相去不远,他怎么会不懂得我这番苦心呢?“若必须行杖,即当自汝为始”。录事听后“惭惧而退”。陆象先先后任蒲州、同州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
陆元方701年逝世,临终时他说:“我阴德于人多矣,其后庶几福不衰矣。”这里的阴德,可理解为留下的精神资产,也可理解为传下的家风。《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陆元方留下的这笔精神资产,果然惠及子孙。他共有五个儿子,五子“皆有才行,古之荀(荀彧)、陈(陈群),无以加也”。长子陆象先不用再说了。次子陆景倩,官至监察御史。三子陆景融,历大理正、荥阳郡太守、河南尹、兵部侍郎、工部尚书、东都留守、襄阳郡太守等职。四子陆景献,历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等职。五子陆景裔,历河南令、库部郎中等职。为官“皆有美誉”。陆元方有13个孙子(其中3个是陆象先子),有多位做了刺史,也有在朝廷任职和做县令的,但史籍都没留下他们负面的记载。陆元方的六世孙陆希声,学识渊博,在唐末两次出任宰相,后代中出的州县官员和诗人就更多了,由此可见家风的作用。为官者能给子孙留下一个好的家风,使后代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可谓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