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先秦史研究
2018-11-17
社会观察 2018年11期
改革开放40年来,先秦史研究不论在史料的发现与运用,还是在研究范式的超越与重构上,皆取得了长足进展,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根本性转变。白寿彝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可以说是这一转变的标志。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学者对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和自觉突破。“酋邦”“早期国家”“中心聚落”等理论成果逐渐成为先秦史学者理解国家和文明起源问题的钥匙。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同样跳出了传统研究范式。进行深入研究的作者,如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以实证研究方式对先秦时期具体社会状态进行了考察。
社会史研究方面,社会组织构成与转变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可谓此领域最具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制度史研究在此时期涌现了大量重要成果。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丰富,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对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某项制度进行系统的专题梳理,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等,都是值得称许的成果。
思想史随着大量先秦奠基文献的出土,成为研究热门。进行体系性建构的,以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为典型代表。
先秦史研究在近40年中走向繁荣,对不同学科研究成果的吸纳与综合功不可没,跨学科研究成为先秦史研究的重要和常态化手段。考古学、古文字学、人类学、民俗学甚至自然科学方法和成果,都为先秦史研究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