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

2018-11-17

社会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国共同体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现存国际体系的进程中,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也不断创新、发展和成熟。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中共几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出了包括不结盟、伙伴关系、负责任大国、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的外交思想和政策主张。

邓小平时期的负责任大国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邓小平同志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国家身份再定位的主要设计师。在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国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在对外援助上,中国更加重视平等互利,而不是单方面的以意识形态为目标的对外无偿援助;在战略关系上,中国奉行不结盟的战略姿态,从而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如果从负责任大国的视角来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外交理念的话,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首先是要让自己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对自己的人民负责。

邓小平同志不仅认识到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应该致力于自己的经济发展,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必须要改变原有的闭关自守,积极融入世界。小平同志十分精辟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一再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与国内改革、对外开放相一致的,是小平同志所坚持的有节制的外交目标。有节制的外交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中国当时的国力还相当弱,有限的资源应该更多用于国内的发展。邓小平实施了大裁军,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方式,突出构建平等互利的国家间关系,在对外关系中不称霸、不结盟,向所有的国家开放。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提出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不扛旗、不当头,过头的话不说、过头的事不做。当然,节制、谨慎作为并不是无所作为。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新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指出要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能得到第三世界的广泛认同。

江泽民时期的负责任大国外交:伙伴关系、和而不同

从1989年到2002年的十三年间,江泽民同志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继续坚持邓小平同志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冷静分析形势,提出国际战略机遇期、做负责任大国、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和而不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新的重要外交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秉承负责任大国的理念,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与西方鼓吹的“中国责任论”不同,“中国负责任大国”外交理念下的“责任”指的是与中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江泽民在参加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峰会时,也多次表示,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负责任大国”既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界定的身份,也是进行外交实践所依据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作为,提出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和而不同的国际秩序理念,提出了新安全观,建立了全方位的伙伴关系,打造了上海合作组织。

胡锦涛时期的负责任大国外交:和平崛起、和谐世界

2002年,胡锦涛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并担任这一职务持续到2012年底。到了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次超越日本,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导致结构性矛盾的上升,但是,总的来说,在胡锦涛时期,美国仍然没有把中国明确为战略竞争对手,而是继续采取合作与防范两手的对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胡锦涛时期突出“多边合作、和谐世界”的负责任大国理念特色是分不开的。胡锦涛在江泽民时期世界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要建设和谐世界,从而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外交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和谐世界,本质上都是与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一致,但是更加突出了整个世界的相互依赖、对现存国际秩序的肯定,更鲜明地表明了中国的国际秩序目标,精炼表述为“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主张并不是说当前的世界已经是和谐的了,而是在承认世界仍然存在很多矛盾、问题的前提下,致力于推动国家间的和平与合作,是中国对自己如何做负责任大国的一种战略表态。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路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在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思想指导下,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更加积极地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实践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到了胡锦涛时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被明确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比江泽民执政时期,胡锦涛时期的中国外交不仅提出了更加清晰的全球治理目标,在具体的领域也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习近平时期的负责任大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外交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为更为雄心勃勃的内外兼顾、奋发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做负责任大国外交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也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进一步定位。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里出现了“命运共同体”一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写道,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论述,它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江泽民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认识以及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它充分认识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局面,也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公共问题的兴起。

如何实现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给出的思路是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主体和原则。如果国家之间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权力政治、国强必霸的国际关系中,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没有基础;而国家之间的和平、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相比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来说更为重要;此外,新型国际关系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努力和付出就更加彰显。例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提出,针对的是六十多个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帮助它们改善基础设施,本质上就是为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提供公共物品。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南北差距、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等领域增加投入,为构建和平与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逐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体系、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选择做负责任的大国,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基本外交政策,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国情国力,谋求相应的外交政策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国际秩序主张。但是,总的来说,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原则一直是基本稳定的,在具体的目标和政策上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从邓小平时期的重点关注国内建设、不当头、不结盟,到江泽民、胡锦涛时代的有所作为,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奋发有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外交所承担的国际责任、所作出的国际贡献越来越多。在外交政策目标不超过中国国力承受范围的情况下,做负责任的大国,是对中国人民负责和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有机统一,能够在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些都表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是基本原则上一脉相承、具体内涵上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外交哲学。

猜你喜欢

大国共同体外交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多想记住你的脸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