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长领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尝试

2018-11-16徐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

摘 要:为了使教师专业能力跟上课程改革的需要、园本教研跟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利用《甘蔗有多高》一书带领园内骨干教师班成员开展系统的学习、解读活动。通过精细读,读出师幼言行背后的密码;通过分层读,读懂课程的生长脉络;通过风暴读,实践高质量的教育研究。通过这些措施使得骨干教师不仅在理念上得到洗礼,更有实际行为的深度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迁移、运用到教学和教科研实践中。

关键词:园长领读;幼儿学习;教师角色;价值课程;有效教研

作者简介:徐君,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7-0008-02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作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在探索和实践儿童适宜性课程的过程中,愈发感觉到两个跟不上:教师专业能力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园本教研跟不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带领园内骨干教师班共读台湾台中市爱弥儿幼教机构编著的《甘蔗有多高》一书。笔者选择并领读这本课程教学纪实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这本书是我园一线教师,特别是一部分已经启动生成性课程研究的骨干教师看得懂、能学习的优秀课程案例,这本书所呈现的课程理念和具体做法正符合我园探索生成性课程的需要,通过系列领读,相信能帮助教师深入学习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等专业行为;二是因为这本书通过具体生动的课程经历实录来表达,这样的素材有利于笔者引领骨干教师班开展参与式读书活动,引领教师沉浸教研、深度学习研讨,探索有效教研的内容与形式。

一、精细读,读出师幼言行背后的密码

《甘蔗有多高》这本课程记实通过缘起、甘蔗该用什么量、用连环扣量、用尺量、做栅栏、尾声、后记7个篇章的34节内容,从微观的角度呈现孩子与教师在探索建构历程中的想法和行动。笔者带领骨干教师班教师一共进行了5次阅读,细致阅读每一节内容,通过问题来引导教师解读幼儿的学习发展过程与教师的角色价值。

1. 解读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幼儿的语言行为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然而这种相关性是需要教师专业判断的。在领读过程中,笔者通过提问、讨论等途径促使教师建构专业判断能力。比如,潘磊发现连环扣也可以用来量东西,你估计是什么引发了他的发现?通过讨论,教师认为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们在此期间正在玩连环扣,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引发他们想到用连环扣来量;二是寻找不同测量材料的任务驱动孩子们不断去寻找合适的材料;三是贴在班级走廊里的甘蔗“成长图”不断刺激孩子们去寻找更长的测量工具。因此,领读、研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通过幼儿的具体言行解读发展水平的能力。

2. 解读教师的角色价值。教师能否准确判断幼儿言行背后反映出的发展水平,能否在判断的基础上做出适宜的支持,这两方面基本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的价值。在领读过程中,笔者引导教师对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让老师实实在在感受到《甘蔗有多高》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价值。比如,从“爱弥儿”有多高到353个连环扣是多高,老师众多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们反应如何?面对孩子的反应,老师是如何决策的?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落中老师的做法。通过以上的提问、讨论,引导教师强化“顺应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宜性支持的理念和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深入分析提问和回应的具体价值,学习提问与回应的适宜性策略。

二、分层读,读懂课程的生长脉络

《甘蔗有多高》领读活动共开展了5次,分别为解读“甘蔗该用什么量——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解读“用连环扣量——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解读“用尺量——标准测量单位的学习”、解读“做栅栏——测量方法的应用”、解读课程发展相关要素。

1. 薄书读厚方能读出内涵。前面4次阅读活动共读了50页。之所以读得这样慢,是因为这部分记录了《甘蔗有多高》的全部课程经历。这些课程经历是如何渐渐生长的?通过细细解剖、慢慢揣摩,首先读懂了以幼儿问题纵深探究為导向的课程历程。围绕“甘蔗”这个主题并没有按照一般课程的角度,开展甘蔗生长过程的探索,而是由测量甘蔗开始,引发了测量概念发展的递进研究。这样的角度无疑是对生成性课程的最好注解,让我们明确了生成性课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幼儿所探究的问题为主轴,让孩子们获得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仔细观察和研究有意义的问题的经历;其次,我们读懂了幼儿连续探究中每一个阶段所形成的测量概念,包括以下方面:①探索非标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方法、等长复制的测量过程;②发现非标准测量单位:探索等长累积复制、单位的概念、运用目测及估计的方法、使用直接比较的测量方法;③学习标准测量单位:学习间接比较的测量方法、探索标准测量工具;④测量方法的运用:想办法找出木材的中点、用尺找出栅栏的间距、将间距调整成等距。

2. 厚书读薄才可概括精要。最后一次领读活动的主要工作是梳理与分析,目的是梳理《甘蔗有多高》的主要内容,分析通过这个课程可以迁移学习的主要课程元素,梳理整个领读活动中每一位教师的收获。笔者梳理分析包括以下内容:①测量概念发展概念序列的了解;②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要素分析;③教师有效识别、回应的要素分析;④参研角色、方法影响研究水平的要素分析;⑤领读活动刺激实践的内容分享。通过分析,许多老师能够举一反三,使《甘蔗有多高》里面的精髓理念、方法、策略植入骨干教师心中,成为内化的专业素养。

三、风暴读,实践高质量的教育研究

领读活动是头脑风暴式的。阅读步步相扣、问题层层推进,每一个人都必须调动所有感官投入,进行思维碰撞。

1. 脑力震荡激发深度研究。每一次领读活动,笔者和老师都会把相关章节共读一遍。针对骨干教师班成员,笔者在第一次活动中就提出要求,所有的个别阅读、个别回答,都是自主起立,而非点名。因此,大家都有默契地执行这个规则,每一个人都有个别阅读的机会和经历。读完一节,笔者通过提问、动手实践、记录等方式引导老师研讨具体问题,回答问题要求脑力风暴,下一位回答者不能简单重复别人的观点与内容。阅读时,每位老师用一本记录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提问及研讨的过程,领读活动结束后请大家谈一谈各自的体会。可以说,我们在活动中的每一分钟都是五官并用、积极思维的过程。

2. 分工锻炼促进专业提升。在每一次领读活动前,笔者都会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现场记录员、分析员、新闻报道员、环境整理员,笔者是固定的支持人。现场记录员的工作是通过记录,清晰地呈现每一节的每一个研讨点的讨论过程,需要在每一节讨论过后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一次活动前都会呈现上一次记录员的记录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本次记录员提出具体的改进要求。记录员通过即时记录学习迅速听、写的能力,抽取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有序、清晰记录的方法能力,是一项手脑并用的高强度工作。分析员当场也需要做好即时记录,但这个记录是给自己看的,主要工作在活动过后,需要结合现场的记录,具体分析出讨论的共识或讨论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工作,会有效提高相应教师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研究型老师的重要素养之一。

《甘蔗有多高》系列领读活动让笔者和我园骨干教师班成员充分学习了、解读了一本优秀的幼儿园课程纪实,让我们接触了一个幼儿和教师共同建构的课程样本,为当前的课程改革疏通了理念、打开了视野。一系列领读活动也让我们把“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把握幼儿的学习特点”“了解儿童行为意图,提高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和教育过程的有效性”这些教育理念和实际做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联系,既有理念的洗礼,更有实际行为的学习。领读活动还让大家经历了一轮有质量的教研,在每一次活动中,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读书、提问、回应、实操、讨论、记录、分享,手脑并用、充分碰撞,每一个人都体验到了教研的主人地位、教研的激情及成效,痛并收获着。更为可喜的是,骨干教师自觉自愿地在日常教学及部门教研中迁移学习成果,在园内不断传播着实践的故事,让书中的经验在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