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语文新路径,追寻价值最大化

2018-11-16李作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李作芳

[摘 要]群读类学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新主张、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它强调重构阅读课程体系,在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材使用、阅读策略、教学方式等方面和以往的单篇教学有明显的不同,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能有效地达成减负、提量和增效的三大目标。

[关键词]群读类学;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01-03

群读类学是湖北省教科院基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湖北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于2014年提出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张,力图通过阅读课程“五大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法体系、学法体系、评价体系)”的研究,重构小学阅读课程新体系,达成三大目标:即“减负”(改变阅读教学目标多而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的局面)、“增量”(改变学生阅读面窄量小、阅读积累储备不足的问题)、“提效”(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综合、评鉴等语文能力)。

在4年的实践研究中,全省50个实验学校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诸葛亮的智慧》、武汉市江汉区卫星村小学的《古诗中的行客人》、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的《草原(一组)》、宜昌市金东方学校的《总分之间见条理》、咸宁市嘉鱼县实验小学的《运用联想表情达意》等课例,是我省小学语文“群读类学”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这些课例基本上体现了群读类学的理念与主张。笔者主要结合《诸葛亮的智慧》这一课例,谈谈群读类学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

一、群读类学教学特点

群读类学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相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追求五大变革。

(一)教学资源上——变“一篇文本”为“多篇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篇文章为载体,达成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当前,阅读教学基本上以单篇的教材内容为中心,缺少与课外阅读、与语文生活的联系,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内容缺少选择、整合,更缺少建构与创造。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这无疑影响着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影响着学生视野的敞亮和精神的成长,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群读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一群一群、一类一类,甚至一本一本的阅读、学习,进行品评、思考、比较、归纳、综合,丰富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从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选择怎样的教学资源组成群文,是对教师课程视野、课程理念、文化品位的多重考量;能够建立什么样的“群”,体现了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

《诸葛亮的智慧》这一课例主要选用了两篇文本:人教版第十册的《草船借箭》一文和鄂教版第十二册教材的《空城计》一文。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以一篇一篇的课文为载体,按照教材的编排一篇一篇地教。《諸葛亮的智慧》这个课例,在课程资源上,教师没有囿于《草船借箭》或《空城计》两个单篇文本,突破教材的限制,将同属高年级但不在同一版本、册次的两篇文本“搬”到一起,并延伸到课外文本《火烧新野》的阅读。这在小学阅读教学习惯于单篇教学的历史上是一个突破。首先是阅读量的增加,实现了由“一篇”到“多篇”的阅读。其次,这里的“多篇”不是多个文本的简单相加或堆砌,而是根据一定的主题、一定的意义,将多个文本建立起某种关联,按一定原则组合在一起的阅读整体。这种关联,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智慧”;从表现形式的角度说,就是衬托的写法。这是将多篇文本形成一个阅读群的依据,也是教师在开发教材时独具慧眼之处。它有效地实现了由“一篇”到“一组”,到“一群”到“一类”,即多文本的群读类学。

(二)教学目标上——变“面面俱到”为“一课一得”

教学目标是课堂之“魂”。多个文本的教学,如何着眼整体,研制出有意义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教学时能聚焦关键问题,用一双慧眼从多个文本中寻找关键的东西,实现“一课一得”“一组一得”。《草船借箭》与《空城计》这两篇文本关键的东西是什么?是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这个超人的智慧,通过对比、衬托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正是语文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去习得的。

《空城计》一文,作者罗贯中借惊慌失措的将士、疑惑不前的司马懿来衬托诸葛亮的处变不惊、沉着冷静、运筹帷幄。《草船借箭》中,周瑜的心胸狭隘、嫉妒心重、步步紧逼,鲁肃的疑惑惊慌,曹操的谨慎多疑,又一次衬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阅读两篇文章,反复品味重点语句,可以体会到衬托运用的效果,一个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诸葛亮就跃然纸上。文本中的这个关键,是教师需要关注并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容。

从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拟定的核心教学目标为:“学习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感悟诸葛亮的智慧形象;紧扣文章的相似点,了解运用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而衬托的表现方法,也是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的。简而言之,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一种阅读策略、领会一种表现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明确、纯粹,且切中要害。这个要害就是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草船借箭》《空城计》这样的经典名篇,可以供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可以确定的教学目标也很多。但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单刀直入,干净利索。多篇文章,只为达成这一个核心目标而来。

(三)教材使用上——变“单打独斗”为“教学统整”

在一节课中要进行多文本教学,这对教师处理教材是一个挑战。如何使用教材?是学完一篇再学另一篇?还是以一篇为主,其他文本作为补充的阅读材料?学完一篇再学另一篇只是篇目的累加,必定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容量,增加学习的负担;一篇为主其他为辅,只是在现行课文的教学之后再“植入”两三篇同类型的文章,阅读的价值也仅是多读几篇文章而已。而多文本的阅读价值,绝不仅仅是“多读了几篇文章”这样简单。

群读类学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多文本的处理上,克服单打独斗的局面,把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有机地整合、分解、再整合,实现“1+1>2”的效果。在《诸葛亮的智慧》这个课例中,始终围绕“文本如何表现诸葛亮的智慧”这个核心主题,抓住多文本中的共性问题巧妙设计教学的主要问题,统整多文本的教学。这样,在教材处理上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在教学上达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实现了阅读增量、教学增效的目的。

首先,统整文本,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开课伊始,教师用“浏览这两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一问题,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两篇文章。这一问题,着眼文章的整体,着眼两篇文章的共性,一下子将学生的阅读统整到这个开放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的整体阅读与整体思维。其次,科学取舍,抓大放小,抓住体现“智慧”的语句,感受衬托的表现方法,有侧重地学习重点语段,品读关键语句;在梳理、小结时利用表格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部分,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再一次统整在一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文章一起学的方法,并布置运用这一方法阅读“诸葛亮的智慧”——《火烧新野》的作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将两篇文章的阅读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整体思维的习惯与方法。

(四)阅读策略上——变“单一性阅读”为“对比性参读”

阅读策略的学习受到国际上母语课程改革的广泛关注。部编教材在3~6年级分别安排了“预测”“提问”“有速度阅读”“有目的阅读”四个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诸葛亮的智慧》这个课例,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比较阅读策略的培养,在教学中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

《空城计》与《草船借箭》两篇文章,都重点刻画同一人物,都表现这一人物的智慧形象,情节极为相似:故事开头都是把诸葛亮置于一个千钧一发的危险境地,而最后的结果是他都出其不意地化险为夷。教师把两篇文章打包成一个整体,整体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围绕“哪儿体现诸葛亮的智慧?怎样表现诸葛亮的智慧”这一问题,用问题将群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第一处: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两篇课文的共同点。教师用大屏幕呈现了两组词语(表一):

通过表格,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形势危急,诸葛亮都能化险为夷,表现出诸葛亮的大智慧。表格直观、明了,为学生发现共同点、学习比较阅读提供了支架,也为学生简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架。

第二处:在对比阅读实践中习得比较阅读的具体方法。在整合学习、发现两篇文章的共性之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一文中如何刻画“智慧”的关键点进行了研读。在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之后,教师再次出示表格(表二),對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整体呈现,为下部分《草船借箭》运用衬托刻画人物提供支架。

这里的比较,既有横向的比较——两篇文本之间的比较,又有纵向的比较——同一篇文章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比较。在比较阅读实践中,学生一方面在不同故事中具体、真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大智慧,感受到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匠心独具的构思与表达,同时也习得了“找相似点、抓关键点”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克服了碎片化阅读的倾向,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立体的思维结构,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这是单篇文本远远无法企及的。

最后通过布置课外阅读《火烧新野》一文,将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旨在“以篇达类”,进一步实践比较阅读的策略,同时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方式上——变“教师引着学”为“学生自主建构”

阅读与思维、表达、情感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密不可分。但是,一直以来阅读教学多以单一文本的解读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以感悟式、讲读式教学方式去落实教学内容,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学得机械、被动,阅读教学缺少应有的生机和趣味。群读类学的语文课堂,以特定主题引领教学活动,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自我实践,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认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在教学内容上,《诸葛亮的智慧》一课跳出具体的篇目,跳出具体的内容,跳出一字一句地品词析句的教学方式,着眼于“体现诸葛亮的智慧、怎样表现诸葛亮的智慧”这一主题,抓大放小,围绕单元的核心目标,放手让学生带着主题,在群文阅读中思考、比较、发现、梳理、综合、归纳,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形成。

在学习方式上,课堂中更多的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思考、批注以及同伴间的交流、分享、讨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给予点拨、指正、拓展。针对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帮助学生提炼出“衬托”的写法,并引导学生在《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自主阅读,独立体验,使学生对“衬托”这一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迁移层面,从而深化认知,形成阅读能力。

在阅读的策略上,课例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让朗读、默读、快速读、浏览等有机融合。作为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力与思维力的群文教学,教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比较与批注;在体会人物智慧的重点语段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悟形势的危急以及人物处变不惊、运筹帷幄的大智慧。而对第二篇文本《草船借箭》的学习,则采用浏览的方式对重点语段进行阅读,为学生建构阅读意义搭建了学习的支架。

二、群读类学的教学建议

(一)群文组元要突出“异质化”

群读类学中群文组元的方式有一篇带多篇、单元重组和单元增设三种形式。在群文的组元上,要遵循适度、增量、优化、多元的原则,进行异质化组元,重视群文在表现主题上的多元与变化,避免文章在同一平面上重复叠加,造成教学的无效。可以把体裁作为“类”,可以把作家作为“类”,可以把表达形式作为“类”,可以把阅读策略作为“类”,还可以把人文主题作为“类”……

(二)教学目标要强化“一组一得”

要进一步明确“一课一得”“一组一得”的内涵,让教学目标变得简约、明确,凸显核心目标。要进一步强化“一课一得”“一组一得”教学方法,在核心目标的落实上“重锤敲打”,要实实在在有“干货”,要切实做到让学生在核心目标上有所得。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分析和表达特点的领悟,而要紧紧围绕本组群文学习的主题,把握单元的核心目标,凸显教学的重难点,增加基于群文的整体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增加以达成核心目标为宗旨的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他的基础目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简要的点拨,把教学的重心放到核心目标的达成上。

(三)教学要敢于放手

一节课读多篇文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整合就变模样,放手会更精彩”。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有更多的阅读实践的机会。

怎么放?比如《诸葛亮的智慧》一课,可以将两篇文章一起发给学生,实现大整合。阅读两篇文章,想想在表现诸葛亮的智慧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展开小组探究,然后全班分享,教师进行梳理、归纳、提升。不要在意学生在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是否把反映人物智慧的语句都找全了、都找准了,重点在于学生通过教师的大胆放权,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性阅读实践之中,在阅读、思考、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与文本亲密接触、深入对话,在多文本的比较性阅读中发展思维、提升认识。这才是群读类学价值的有效体现。

(四)读的方法要多样

阅读材料的增量势必需要阅读方式的变革。要敢于打破传统,不要沉浸在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教学一篇文章的状态中,也不要对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精品细嚼”,更没有必要对每篇文章中的每个语段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而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阅读的不同目标,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浏览、跳读、扫读等,追求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并实现阅读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