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言”素养的高效“转化”

2018-11-16潘新和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立言唱词语文课

潘新和

“和美课堂”第十一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与何夏寿老师再相逢。我的讲座《为“立言”奠基——语文教学五字诀及实操常规》在先,他的课《去年的树》在后。双方并无沟通,竟配合默契。

我说教学“五字诀”(即“立言”五大素养:志、蕴、体、行、能)与实操常规;他仿佛为我演示,给教师示范。

这是一堂着眼于“立言”素养“转化”的课。“转化”质量便是教学水平。语文教学首要是“立言”——核心素养的“转化”。有了学语文的意愿、“立言”的信念,才有学习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才有对其他素养持之以恒的主动求取。

“立言”五大素养,以激“趣”、树“志”(确立“立言”动机、价值观)为首要,何老师深谙此道。

他的课前铺垫便精彩:带学生背古诗《咏鹅》《将进酒》,郁郁文气,氤氲缭绕,忽然乐声响起,他用越剧曲调唱诗,高亢圆润、声情并茂,猛地攫住学生的注意力。演唱征服、吸引了他们,使之肃然起敬,兴奋“入课”。

教师的言语才艺,给教学平添魅力与动力。

语文课有极大的包容性、延展性。语言,是艺术创造的母体,也是实用思维、科学思维的载体。教师各种才情几乎都能在语文课上施展。何老师是越剧行家,是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散文创作高手。因此,他有充沛的资源用以拓展教学空间,诱引学生喜欢、迷恋语文。

语文教师须是杂家、方家,才有素养“转化”的“本钱”。

学生在语文课上亲自聆听何老师用越剧曲调唱古诗,品读他改编的剧本,在他的指导下尝试写唱词。写好后,他进行评点、鼓励,亲自演唱他们写的唱词,对学生写的作品赞不绝口,夸赞他们为“作家”,因势利导进行激励。

“想不想获诺贝尔文学奖?”何老师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立言”榜样,给予他们高峰体验与文学梦。

教学,是教育目标的“转化”过程,教学目标可称为“转化点”。这有别于以往的教学点、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等,更能体现教学特点及教学复杂过程。一般而言,一堂课“主转化点”只有一个(点多则涣散),与其配合的“辅转化点”可有若干个。语文课,是“立言”素养“转化”的课,主、辅转化点均在“立言”五大素养中择取。由主转化点分化出辅转化点,辅转化点支撑主转化点,如众星拱月,交相辉映。

何老师该课的教学目标——主转化点是学写“唱词”(“能”),这一定位十分明确。辅转化点有三:一是解读《去年的树》的故事内容、情感内涵(“蕴”),学习叙事一波三折(“能”),这是“主转化点”实现的基础。二是对童话与剧本进行比较,品味剧本特点(“体”“行”)。三是进一步探究其中唱词的写作特点(“体”“行”)。第二、三个辅转化点是主转化点实现的“支架”(感悟写唱词的具体要求),都是为写唱词练习做准备。

主、辅转化点确定的背后,是何老师“阅读指向写作”的体认——“表现—存在本位”教育范式。在该范式下,教师根据学情与教材内容,确定培育“立言”素养的最佳主转化点,寻求与其相应的辅转化点,加以整合、统筹、分解,设计具体教学内容、行为、步骤,乃至细节。

以培育“立言”素养来确定主、辅转化点,教学便能目标明确、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何老师的课没有停留在课文解读上,没有上成阅读课,而将重心放在“学写唱词”上:学生读《去年的树》,品味他改编的剧本,了解唱词写法等,目的都是为了“学写唱词”——写作。他很清楚,不指向写作是无效阅读、无效教学。

他的“转化”程序如下:

1.唱诗导入,激发兴趣,为读剧本、写唱词埋伏笔。

2.将课文由童话改编成剧本,给学生提供写作范本。

3.引导学生从童话与剧本的比较中,认识剧本文体的言语形式:对白、舞台说明、唱词。

4.引导学生认识改编剧本需要联想、想象,文字要简练等。

5.引导学生了解唱词特点:童话是生活语言,唱词则简洁、诗化:押韵,字数整齐,多为七字句。

6.请学生按上述要求写唱词,写好后上台读(发表、展示)——自我表现。

7.当场评点,提高学生对唱词写作的认知,鼓励、强化“立言” 之志。

这些教学内容、行为、步骤,构成密合无间的“转化”链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转化”,即促成学生深化领悟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从模仿到应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转化”条件,给他们铺设好台阶, 使之得以顺畅地拾级而上,高效思考、领悟,并付诸实践,生成能力。

为此,“转化”的细節也须精心构思。如他改编剧本,故意留下最后两节空白唱词,对学生说老师脑筋用尽,无法再写了,拜托他们帮忙,把剧本写完——不是“命令”,而是“请托”。请托恰到火候,学生跃跃欲试,超水平发挥,发表时争先恐后。

小鸟:小姐姐,我问你,火柴条儿在哪里? 他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唱歌给他听。

小女孩:小鸟儿,我知道,他在我的灯火里。请你不要再伤心,快快唱歌给他听。

学生潜力无限,将“散文体”转化为“诗歌体”,毫不费劲。这得益于引导有方、“转化”到位。

写唱词,表面看是“能”,实则包含几乎所有的写作素养:“志”(学生的言说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蕴”(小鸟对树的情谊、信义)、 “体”(对剧本、唱词语言形式的了解)、“行”(从小鸟与小女孩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联想、想象她们该说什么、怎么说),这些最终都反映在“能”(创作出符合剧情与诗化要求的唱词)上。

“转化”贵在“润物无声”。何老师不是简单、直接地给予或提出要求,而是点拨、启发,尽量让学生自己琢磨:由“知”到“行”再到“知”…… 循环往复,潜移默化。“自悟其理法”,并在实践中深化认知,要比教师提供基于知识点的强行训练更有效。

能否高效“转化”,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不但应该是学生“立言”的榜样,也应该是德才兼备、励志进取的楷模。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8)

猜你喜欢

立言唱词语文课
唱词(外一首)
惊人的想象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语文课文
等我也长了胡子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校园四季歌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