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体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助燃剂

2018-11-16侯枫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侯枫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精心设计问题,认真组织互动,使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要大胆启发学生想象,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文本揭示的深刻哲理,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使阅读教学变得有趣、高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然而一些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照本宣科,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与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大多数阅读文本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助燃阅读教学,使阅读变得生动、高效。

一、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推动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以情感染学生,以情引导学生。创设情境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要素,变课文情境为学生的“我情我境”,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既学到知识,又提高感受事物的能力,加深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在《社戏》一文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歌曲《童年》,轻快的旋律把学生带入童年的美好回忆中,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中遇到的种种经历和疑惑;其次请学生分享自己最难忘的童年经历,并说说为什么令自己难忘;最后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走在乡间小路上;童年是弯弯的船,载我徜徉在故乡的小河……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温馨。今天我们学习《社戏》,看看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美好快乐。这样通过音乐和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回忆童年生活中融入文本。笔者在创设与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相符的情境时,充分考虑到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情感强烈贯穿全篇,以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读既能读出意思,又能读出情感。事实的确如此,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在声觉沉醉中初步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和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学生分段自由朗读,要求每读完一段后用“我看到了……的春天”句式说话。学生发言后,请他们带着游春的喜悦朗读课文的“绘春”部分,最后让朗读功底扎实的学生读“赞春”部分,要求:用赞美和惊喜的语气读第八段,带着赞美和欣赏读第九段,用更欢快的语气读最后一段。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走入作者所描写的生意盎然的春天。

二、组织师生互动,体验人物情感。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互动对话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孔乙己》时,笔者把自主阅读和互动对话作为主要学习手段,通过合作探究、辩论等形式实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标。具体做法:先把全班分成十二个学习小组,小组同学一起探究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孔乙己性格中有哪些矛盾表现;二是孔乙己为什么只与小伙计交谈?短衣帮和掌柜为什么经常笑他?三是课文从哪些方面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然后进行课堂辩论,辩题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因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正方认为孔乙己好吃懒做、迂腐麻木是造成他悲惨遭遇的主要原因;反方则认为是罪恶的科举制度和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通过辩论,学生充分掌握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也基本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又如《背影》一文,笔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自我体验中感悟细节描写背后的深沉情感。笔者将赏析重点段落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逐层展开,引导学生从作者独特的描写角度感受父爱的深沉。首先让学生抓住文眼“难忘”,直接切入重点段落第六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赏析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然后提问:作者平时也经常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何这次最难忘?再请同学圈出父亲买橘回来后的动作,进行换位思考,体会“一股脑儿放”、“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短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在这些有指向问题的引领下,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跟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作品有深刻的领悟。

三、引导学生品味,理解作者情感。

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难点。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理解和赏析诗词的关键在于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或关键词,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由表及里地進入诗词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先说说前三句写了哪几样景物,这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然后请学生思考:这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图景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最后让学生找出曲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这样学生在抓住九个牵连着作者那份羁旅愁思的意象的基础上,眼前再现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归宿在何方的画面,诗人的无限愁思也自然寓于图景中。又如在学习李煜的《相见欢》上阕时,笔者让学生抓住“寂寞”“锁”仔细揣摩,寂寞的到底是梧桐树还是独上西楼的人,被锁的是清秋还是人?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渲染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再如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被幽囚后内心怎样的感情?学习毛泽东的《咏梅》词时,引导学生根据“俏”“不争”“笑”这三个词分析梅的形象,体味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盛开的美丽英姿和坚强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理解诗人赋予梅花坚强、冷静、庄严、深邃、豪放而又乐观的精神品格。诗词中具体的物象往往是理解赏析诗词的突破口,在理解诗词所描写的具体物象或关键词的基础上,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诗词的题目,再现作者所营造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融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活跃学生想象,深化阅读情感。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想象空间,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领悟文本揭示的人生哲理。

例如《父母的心》这篇文章写了贫穷的夫妇三次送孩子最终把孩子要回来的故事,细腻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金钱和亲情选择时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痛苦,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崇高爱心。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根据文本进行想象训练体会人物心理和作者感情。先请学生找出文中细腻表达了不舍之情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难割难舍”体会人物的不舍。然后提问学生:“你读‘难割难舍这个词时有什么感觉?”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让学生想象自己手、脚等被利器割伤的感觉。最后总结:“痛,非常痛,这就是难割难舍。你割的是手指,而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割的是心。我们的脑中似乎能看到这样一幅幅送别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一下这个画面。”这时学生都有感而发,描述得生动形象,最后诵读也能读得热血沸腾,甚至哽咽,学生的感情得到深化。再如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笔者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学案时,把除了最后一段的内容都打印下来,并让学生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发挥想象,给文章补充结局。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大部分人都描绘了不靠窗病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时笔者出示了它的结尾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再让学生思考自己写的结局和作者的结局哪个好,好在哪里?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课文结局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能感受作者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深刻批判。活跃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充实进去,既升华审美情操,又净化年轻心灵。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语文阅读教学更应如此。教师要巧妙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精心设计阅读问题,认真组织师生互动,大胆启发学生想象,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对文本进行有创造、有个性的阅读,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

参考文献:

[1]杨成本.语文教育心理学[J].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