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品励学 和谐发展

2018-11-16彭志宏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涯立德德育

彭志宏

摘 要 立本教育是教育现象和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与旨归,是体现教育本真的价值理念。立本教育以立德樹人为教育事业之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鄂中立足校园的文化建设,从“敦品励学,和谐发展”的整体设计理念出发,着眼于活动牵引、课程浸润、制度撑持、环境建设等实践路径,培养明仁、尚实、弘毅、善群的现代公民。

关 键 词 立本教育;立德树人;和谐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4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文化建设为牵引,走特色办学之路,成为全国各中小学的不懈追求。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以“立本教育”为牵引,凝炼出“敦品励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建立校本德育体系,建设德育特色品牌,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建设区域有影响力的特色高中。

一、立本教育的价值溯源

立本教育之“本”为何意?“本”为立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指事物之根本。“本”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将人视为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以人的发展与精神满足视为旨归。“立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本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坐标。“立本教育”意味着,从教育的本真出发,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乃是教书育人之根本。整体看来,“本”既是起点,又是归宿。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事业之根本,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教书育人之根本,此谓“立本教育”。在“敦品励学,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完善育人体制机制、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提高德育活动有效性为抓手,通过改革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构建和谐型学校伦理生态,从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形成“立本教育”特色。

立德树人为教育事业之根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学校据此凝练出“敦品励学”办学理念。立善以治物,则德名有焉,人的品德与素养在其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具有突出作用。因此,立德树人自然而然成为教育的精神灵魂所在,构成教育之根本。鄂中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把建立校本德育体系、建设德育特色品牌作为突破口。核心素养是个体德性与社会公共道德的统一体,是超越功利取向、工具主义价值规范的道德具体化,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整体构建鄂中德育体系,就是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校本化、规范化、活动化。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教书育人之根本。自古以来,追求社会安宁、人伦和谐,达成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便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境界和社会理想。[1]从艺术领域中“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和合韵律、人与自然界“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天、地、人和谐皈依,再到人与人处世之道“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谐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的核心价值。和谐发展的理念崇尚协调、秩序、和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在秩序和内在精神上达成价值统一的最佳形态,是美好事物追求的共同愿景。鄂中立足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基本素养获得动态协调发展。和谐并不是消除学生差异,而是和而不同,在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差异发展基础上达成协调相和的状态,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即利益者相关者共同打造办学理念、精神价值、行为方式和校园环境的生存与发展战略的过程。学校品牌特色的形成与学校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其一,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载体,学校品牌是学校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其二,学校文化厚实学校品牌之根基,学校品牌建设让学校文化璀璨。其三,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学校品牌建设令学校文化不断升华。[2]立本教育体现了建立学校文化底蕴、探寻文化本真、保障文化品质的实践活动特色。在“敦品励学、和谐树人”的理念引领下,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统领,沿着“立本教育”的主线,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使学校业已成熟的办学思想和德育工作经验得到提升,在形成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的过程中予以系统化、理论化。

二、立本教育体系的整体演绎与细节设计

创设“立本教育”品牌特色需要依托学校文化建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注重以人为本,在人本性、教育性、整体性、实践性、时代性等原则指引下,注重办学理念的深入挖掘,确定了以“敦品励学、和谐树人”为根基的立本教育体系整体设计与局部构想。

(一)整体演绎

立本教育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生命力,发掘具有现代价值的内涵与形式,促进传统精神与现代素养的融合,旨在培养明仁、尚实、弘毅、善群的现代公民。

“明仁”,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仁”是儒家思想之核心,乃人之为人的根本。所谓“仁”,《论语》中有着多种解释,诸如:“仁者,爱人”“孝悌为仁之本”“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显然,“仁”既是理想人格,又是道德准则,还是修养方法。因此,所谓“明仁”,其核心就是要懂得处世立身之本为仁,要逐渐明晓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明仁既是修己,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安人,将自身的仁爱之德外施于人,成人之美,爱人而后利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而达成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融合境界。

“尚实”,立信之本。中国传统美德崇尚淳朴、求真,不虚与委蛇,反对虚无作假,以“实”作为处世的基本价值规范和标准。尚实的精神向来为国人推崇,“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提倡拨开事物表面迷障求得内在本质。“实”还强调重行,杜绝浮躁之风,踏实行动。为此,鄂中要求:一是实事求是,注重实务,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反思精神;二是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实际能力。尚实不仅是达成外在特定目的的物质性实践,还是融合内在精神性的实践形式。

“弘毅”,立德之本,指有远大志向、抱负,并为实现之而坚毅刚强、持之以恒;弘,即广大、宽厚;毅,即刚毅、坚强。所谓“弘毅”,就是既要有志向、有抱负,又要性格刚毅、意志坚强。“弘毅”的育人目标体现了鄂中学生自强不息、坚强刚毅、自励自省的美好品质。对这种美好品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正确、合理的行动目的上,因此,鄂中注重在日常学习生活、系列化主题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影响。

“善群”,立业之本,强调现代公民意识和品质、能力的培养。“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荀子·王制》)“善群”包括三重意思:一是要合群、合众;二是与人合作,乐于分享;三是能够组织众人,具有管理或领导才能。群体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能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紧密和谐地联系起来。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类”的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处于群体交往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决定了个体不可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要合群、善群、利群,在群体的共赢中实现自我的和谐发展。

(二)细节设计

立本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事业之根本,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教书育人之根本,致力于培养明仁、尚实、弘毅、善群的现代公民。“立德”就是确立学生高尚的思想品格,“树人”即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将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细化,具体表现为“三种习惯”“四种品格”“五种能力”。

“三种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包括学知识技能,学做事,学探究等;生活习惯,包括卫生健康,休闲娱乐等;交往习惯,包括与人相处,待人接物,群体生活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也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鄂中借助专门德育工作、学科教学、规范细则等载体,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逐步推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品格作为一种稳定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体现了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鄂中人应具备“四种品格”:尊重(权利、人格等),友善,责任,笃行。这四种品格反映着人之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而品格的塑造就是鄂中人将四种品格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并成为内在稳定性品质的过程。

鄂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出“五种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改变,学会发展,这五种能力构成了现代公民适应当今日新月异时代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素养。

“三种习惯”“四种品格”“五种能力”自然地联系起来并形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的完整和谐发展,成为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三、立本教育的实践路径

立本教育品牌特色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鄂中通过活动牵引、课程浸润、制度撑持、环境滋养四个方面的实践,逐步探索出“敦品励学,和谐发展”的教育蓝图。

(一)活动牵引:诉诸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育学生之本

鄂中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将高中德育的主体内容校本化、主题化。在立本教育特色的统领下,遵循“敦品励学、和谐发展”理念,生发出环环相扣、紧密融合的十二大主题活动。按照理想教育、爱国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志趣教育、赏识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国防教育等十二大主题,以学年为主线,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构建立本教育体系。

系列化主题活动以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色活动为牵引,开发、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公民行动中养成公共意识和公民行为习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改变、学会发展,使之成长为明仁、尚实、弘毅、善群的现代公民。鄂中根据《鄂托克旗高级中学系列化主题教学活动实施方案》,探寻多样化的育人途径,比如组织高三学生举行以“诵牡丹、歌青春、赏牡丹、畅未来”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牢记入党初心”的爱国教育主题活动;举办“学雷锋志愿者”的关爱教育主题……凡此种种,皆是为了诉诸主题活动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浸润:以生涯教育寻发展之本

生涯教育是通过对学校、工作、家庭、休闲与社区角色的整合,帮助个人获得自我指导之终身能力,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教育。高中生处于身心快速成长阶段,常常面临理想与现实、认知与行为、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冲突,这一时期,他们亟需要科学的生涯指导与规划,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气质、人格等有所了解。加强高中生涯教育,必须突显生涯教育的全人教育意义与终身教育意义,为此,学校逐步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组建教师队伍,制定培训制度,同时整合家庭、社区的力量,打造融入式生涯教育课程。

首先,注重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生涯校本课程重点关注自我概念的构建、价值观的形成和相关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自我觉察、生涯觉察和生涯管理与决策等三大主题上展开。三大主题及其内容分别对应高一、高二、高三学段。围绕三大主题及其内容,学校构建高中阶段生涯发展能力指标,拟定学习专题,编写校本教材。其次,让生涯教育走进课堂。在国家高中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课程以校本教材为依据,结合专题班会、班级团体辅导等进行。再次,将高中阶段的生涯发展能力指标融入各学科领域及其教学活动之中。最后,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拓展,结合系列化专题教育活动中的相关专题,积极开展生涯工作坊、社区义工体验等活动,以此作为生涯教育之补充。

(三)制度撑持:藉由走班制实验塑管理之本

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课程为基础,按照学业程度分班,即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班”,行政班主要用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试行走班制,设立“单科教学班”。学校探索设置“多班主任制度”,行政班和单课教学班分设班主任,分班履行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以行政班班主任为主。另外,基于学生社团的性质和特点,除了专设指导教师,还专设“监班”,由教师或社团干部担任。

学校还以年级为单位,整合年级力量,建立“学生成长辅导驿站”,在心理咨询教师和名班主任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情况,给出相应的咨询或辅导建议,并为学生个体提供学业、生活、精神等方面必要的咨询或辅导服务。

(四)环境建设:依托校园环境成学校之本

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教育力量,它蕴含于学校物质建设、彰显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并传递出学校的办学内涵、价值观念、品牌特色,以内潜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品格与能力的塑成。鄂中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积淀、总结和创新,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是全体教师和学生不言而喻、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去传承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首先,鄂中完善校园9大文化景区,并基于“明仁、尚实、弘毅、善群”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景区的育人功能。如:第一区(明志门)、第二区(爱校栏),侧重理想教育、爱国爱家教育、感恩教育等;第三区(星光大道)、第四區(惜时阁)、第五区(读书坊)、第六区(师生谏),侧重理想教育、志趣教育、赏识教育等;第七区(运动场)、第八区(文明屋)、第九区(节俭苑),侧重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关爱教育、环保教育等。其次,鄂中注重校园文化景区的整体性,将校园划分为若干区域,由不同班级分片包干,并以学期为单元进行轮换。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从保洁、护绿、安静、守纪、文明、友善、安全诸方面,综合落实公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综上,在“敦品励学,和谐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通过促进学校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建立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构建和谐型学校伦理生态,形成了“立本教育”特色,成为区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参考文献:

[1]郑航.和谐社会构建中“公”的观念及其培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3.

[2]郑航.基于学校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设[J].中小学德育,2016(8):14.

(作者单位:鄂托克旗高级中学内蒙古鄂尔多斯 0161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生涯立德德育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我的教书生涯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16 Years in the Mines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