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让刚性规则柔性落地

2018-11-16李月凤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交通标志上学规则

李月凤

摘 要 规则是低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题。规则学习须立足学生生活,借助灵活的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在现场体验活动中深化规则认识,认同规则的价值,并掌握遵守规则的方法,从而激活与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刚性的规则柔性落地,实现规则的内化与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道德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3

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出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将“向生活学习”和“现场教育体验活动”视为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生活经验的反刍和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内在的道德意蕴,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可借助灵活的活动设计,激活儿童生活经验的价值,使刚性规则柔性落地,让孩子愉悦地接纳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一、境化于知:在“回望”生活中丰富规则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回望”视为向生活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意义增长的基础。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往往是碎片化的,尤其是低年段学生尚未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

以下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为例,笔者结合本班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了活动场景。

环节一:我画上学路

(1)说说我的上学线路:通过谈话形式让学生说一说来校的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路边标志物说清楚自己的上学线路。(2)画画我的上学线路:请学生画一画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并画清楚路口情况。

环节二:我认上学路

(1)认认“交通标志”图:课件出示常见的交通标志,说一说交通标志代表的含义;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交通标志小卡片,放在自己的上学线路图上相应的位置。之后,请部分学生做示范,说一说如何正确安全通过交通标志。重点说清楚怎样过马路、怎样看信号灯。(2)看看“道路安全”视频:呈现新闻事件,让学生说一说受到的启发,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

环节三:我走上学路

(1)演演“上学路上”:教师设计了学生在马路上追逐打闹,闯红灯等情境,再现学生的上学经历,由学生指出错误行为并纠正。(2)体会上学路上的温暖:学生通过扮演警察指挥交通,说一说警察的工作,感受上学路上的温暖。

“我画上学路”通过动口交流和动手绘画形式的“回望”,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带领学生重新认知自己每天走的路。借此,让学生重审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发现规则的存在,感受到原来我们生活在规则之中,规则让生活更有序。“我认上学路”则借用实物将抽象的交通规则转化为形象的交通标志,带领学生认一认身边常见的交通标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规则是有尺度的。而新闻事件则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交通事故的危害,提高安全意识。“我走上学路”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回望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学生通过回顾上学路上的感人事例,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带进课堂,体会到正是他人遵守规则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遵守规则同样也会温暖他人,规则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有温度地感知生活中的规则,感知规则中的温度,丰富了学生对规则的认识。

二、内化于心:在“亲历”体验中认同规则价值

规则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不对”“该不该”,也不是武断地告诉学生“我们应该遵守”“要遵守”,而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后,明白我要这样做,知道该怎么做。

以第六课“校园的号令”为例,笔者创设了生活中的经历情境、呈现现场活动和游戏参与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同规则价值。

在“神秘的指挥”环节,笔者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校园中的广播、哨子等铃声,知道学校的铃声是从哪儿来的。之后,模拟各种场景,安排学生听铃声做不同的动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明白了不同的铃声代表不同的指令。第三步则安排了学生排队时磨蹭、碰撞受伤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都要听它(号令)的话?不听会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校园号令存在的必要性,并知道除了学生要听号令,老师也要服从它的安排,进而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这三个环节围绕号令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学生行为也由被迫接受转为主动遵从。学生明白了听着铃声活动,校园生活会更安全、更快乐,规则意识由此慢慢浸入学生心中。

这样的现场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将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一方面,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主动去尝试适应新规则。另一方面,学生在享受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享受着遵守规则带来的成长快乐。

更重要的是,现场活动体验有利于改变教师过多灌输的现象。在“铃声告诉我”环节,教材以“火灾疏散演练”和“升旗仪式”为范例,意在让学生了解特定场合的特定规则要求。在“模拟升旗仪式”这一环节教学中,总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目光游离,难以集中精神。这说明,这一环节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规则学习需求,学生并未真正融入学习进程。于是,在周一升旗仪式上,笔者设计了观摩高年级学生参加升旗仪式的学习活动。通过氛围感染、榜样示范和要点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场活动中亲身体验,深刻理解升旗指令的含义与要求,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设计典型的活动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再现道德存在状态。同时,教师要通过现场引导,帮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发现惯常的生活中所內在的道德意蕴。如此,我们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三、外化于行:在“学会”方法中促进规则践行

在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类似于“我能”“我会”“我可以”等肯定语,引导学生知道在规则生活中,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怎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方法”,才能更好地践行规则,真正落实规则教育。

以第12课“早睡早起”第二课时为例请看以下教学对话片段:

师:同学们,爸爸妈妈如果都不在身边,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按时起床?

学生1:我妈妈买了一个小闹钟放在我床头,定好时间叫早。

学生2:根据我的生活方式,和爸妈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到点睡觉,第二天就会提早醒了。

学生3:睡前看看书,让心情保持平静,有利于早睡。

……

将“不”改成“能”,仅是一个字的变化,却将规则教育由粗暴的限制转变为柔性的引领,促进学生想办法践行规则要求,自觉遵守规则。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一致认为生活中应该遵守规则,做文明人。但是,一旦离开老师和课堂,学生往往容易忘记规则。比如,学生虽然学习了“早睡早起”。但是,晚上迟迟不肯睡,早上磨蹭不肯起床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倡导家长参与规则教育,将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如采用亲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与孩子相互监督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他们学会主动践行规则。

而当规则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更是蕴含了良好的规则教育契机。例如,在“早睡早起”一课教学中,恰好有一位学生因生病而迟到了。对于这是否违反了规则,学生展开了讨论:

生1:生病了当然做不到早起,这是特殊情况不算违反规则。

生2:要及时向老师请假,遵守请假规则。

生3:那天早上我也这样,老师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还让我继续休息。

……

诸如类似特殊的规则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说说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处理方式,做到守则中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此,消除规则对學生的压迫感,赋予规则以柔性的人文关怀。学生自然会在生活中愉快地遵守规则,自觉践行规则。

源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设计,架起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儿童生活世界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引导学生在喜欢的活动中感悟生活内在的道德意蕴,从而不断激活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作者单位:建德市李家中心小学浙江丽水 31161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交通标志上学规则
交通安全伴我行
让规则不规则
上学啦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交通标志小课堂
二则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