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互动探析
2018-11-16刘喆
刘喆
课堂教学互动,即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职学生大多不爱上德育理论课,因此,搞好课堂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抬头率”,是增强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举措。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根据中职生特点搞好互动,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通过自身教学行为,引发学生自觉“动”
教育不仅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受教育情况的反馈过程。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向关系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行为质量,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动”,这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措施。
一是以价值引“动”。学生只有明白了课程内容对其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会把学习课程内容看成是追求成功的需要,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课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价值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育课中自觉“动”起来。
二是以思引“动”。中职德育课的内容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性、理论性是其重要特征。在课堂上要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用知识、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要迎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并根据反馈的学生思想状况来随时调整授课思路。事实上,逻辑严谨、条理清楚,是中职德育课引人入胜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的授课逻辑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生就没有兴趣听课,当然就“动”不起来。
三是以形引“动”。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坚持直观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统一。如果仅僅靠教师语言讲授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上课时就容易走神,且难以“动”起来。所以,教师应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用鲜活、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来展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动”起来。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直观的作用,因为直观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四是以情引“动”。以情动人同样适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必然感染学生。教师内心情感的传达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师的语言是其表达思想、传授知识、感染学生的基本工具。教师的口头语言不但要具有准确性、逻辑性,而且要抑扬顿挫、丰富生动;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即表情、眼神、动作、姿态等,在传递信息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在课堂上语言乏味、表情僵便、情绪低落的教师怎能引“动”学生呢?
教师在课堂上能多大程度地引“动”学生,是衡量其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尺度。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互动,最根本的还是要强化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基本功。
二、教师通过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动”
所谓课堂教学互动,是指教师通过采取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提出某种要求,促使学生积极地“动”。在这里,互动的手段是课堂组织,互动的内容是问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体、主角。
常用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有集体问答式、个别提问式、分组讨论式等。教师或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采取教师问、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或就课程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后提问个别学生;或就某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每组再派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评;等等。
长期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互动方式,是搞好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措施。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被引入中职学校。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视频等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课堂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学生参与度更高,主体地位更明显。
中职教师应从工作实际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用问题统领授课内容。课前,教师把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通过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撰写发言稿,为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探讨问题做好准备。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互动的信息源,从而使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和课堂组织方面下更大功夫。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