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职高:整合职教资源 助力老区脱贫
2018-11-16王鹏飞李光远万治国
王鹏飞 李光远 万治国
“真没想到,俺这一把年纪了还能学技术、拿证书。”“有了这一手养殖好技术,脱贫致富咱更有信心了!”……近日,新县职高在泗店乡绿康源生态农庄开办了精准扶贫主题培训班,泗店乡的140多名村民经过培训个个成了“手艺人”,大家在结业典礼上你一言我一语,笑容满面,充满了对生活的希冀。
在新县,越来越多的老区乡亲通过新县职高的培训活动,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走上了更宽广、更美好的人生道路。近年来,新县职高充分发挥职教优势,整合职教资源,搭建人才“立交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助力新县职业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发挥职教优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新县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是红色的土地,将军的摇篮,总人口36.8万,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阻断新县老区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新县职高不断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深挖职业教育内涵,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术人才。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新县职高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县情,找准定位,倾力打造特色专业。该校为适应校企合作重点企业“河南羚锐制药”的特色产品山茶油、中药材加工以及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开设了特色农作物种植专业;为适应当地旅游业发展需要,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并将其打造成全省品牌示范专业。与此同时,该校还顺应电商经济、航空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新开设了电子商务、航空服务和艺术设计专业,撤销、停办了一批没有特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专业丰富了,培养的人才也更加多元了,与企业的合作面自然更宽了。为实现“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的育人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新县职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近年来,该校分别与江苏省昆山市圣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上海豫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厦门天马集团、福州市梅峰宾馆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的人生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3月29日,新县职高一年一度的毕业生人才双选招聘会如期举行,吸引了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地36家用人单位,其中包括属于全国500强的大型知名企业,提供了近1500个岗位,涵盖了教育、酒店管理、金融财经、精密技术和管理服务等多个专业。当天,700余名毕业生在洽谈会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为避免企业扶贫陷入那种只会‘输血的老路,我们把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因为我校所有教职员工有这么一个共识——教育好一个孩子,就能重启一种人生。”校长陈文在深有感触地说。
此言非虚。新县迅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仟书曾感慨地说:“我毕业于新县职高,没有母校的悉心培养我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老师们手把手地传授技能,我真的难以想象现在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子。”
无独有偶。该校1991届毕业生方明忠在校学得一手养殖技术后,回家办了养鸡场,如今已是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1998届毕业生苏涛学得园林设计管理方面的技术后,自己创办了公司,如今已是河南华祥市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书写了自己的成功人生。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创业就业,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大量案例证明,新县职高在老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农村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顺利就业,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信阳市教育局职教科科长李峰说。
扶贫更扶志,助老区人民驶入致富快车道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困。如果不能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激发其致富的内生动力,也就不可能使其树立脱贫的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抓住技能培训这个牛鼻子。2018年暑假期间,一场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职业技术培训在新县职高紧张有序地进行,来自该县各乡镇7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为期15天的职业技术培训。课堂上,培训老师以种植、养殖两个专业为重点,就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生动的讲解。课下,新县职高培训中心的老师还深入各学员家中,为学员兴办的种植、养殖项目把脉问诊,现场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会,只是新县职高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缩影。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不是只盯着校园里的学生,还将视野放宽到基层乡镇、村庄,通过现场调研,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
新县茅屋冲家庭农场,是由该校技能培训班学员、34岁的农民岑新顺创建的。农场采取“农场+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不仅有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园林苗圃、特色农作物培育、畜禽培育基地,还有农家樂、有机餐厅、观光农业园、特产超市、网络电商部、农产品仓储基地等。基本上每个岗位都需要相关的技术作支撑。“没有县里职高到农场搞技能培训,还真的玩不转。”岑新顺说。
浒湾乡伍榜村贫困户郑德海家,因为缺乏劳动力而导致贫困,这些年来,他一直想发展一些项目增加收入补贴家用,但因为技术跟不上,老是赚不到钱。新县职高开办精准扶贫培训班后,郑德海参加了2017年第二期培训,如今他兴办的养殖野山鸡项目已经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多亏了新县职高为我们贫困户送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缺乏的问题……”郑德海激动地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唐世进、刘新荣夫妇。他们夫妇二人是新县职高精准脱贫培训班2017年第三期养殖专业学员。培训结业后,他们顺利进入新县一家养牛场工作,现在他们俩的收入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差:“这家养牛场对员工要求很高,如果不是在职高学到了专业的养殖技术,我们是进不了这里的。”
据该校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学校所开设的培训班多以种植、养殖两个专业为重点,采取封闭式教学的形式,免费为广大贫困户提供为期15天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培训期间,所有参训人员不仅免收食宿费和书籍费,而且还能领到相应的误工补助,贫困户参加学习的热情高涨,报名的人也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6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404名。广大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鼓起了干事创业的勇气,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有120多名学员已开启了创业之路,学校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举措已见成效。”该校副校长陈奎介绍说。
脱贫不返贫,把职业教育作为老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脱贫奔小康,根本靠人才,基礎在职教。中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逐步实现中职教育的社会化服务。”这是新县职高人的共识。
事实上,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即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当地行业产业需求,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较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开设地方特色相关专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地方性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体现。
近年来,在办学上,学校重视加强与相关行业、产业、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开通实习就业直通车,更加有针对性地直接为企业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又得到了企业的师资和技术支持,解决了学校无实习基地、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如今,当你走在新县职高的校园里,时不时会注意到一些项目还在建设当中。在学校综合楼对面,该校老师指着眼前一片空地告诉记者:“这是下一步要建设的汽车修理厂,是我们引企入校的一个项目。”
走进该校服装厂,40余名女工在流水线上不停忙碌着,她们正加紧赶制订单衣服。
“我是陡山河乡槐店村人,家有两位老人,还有两个孩子,我爱人在外地做电焊工,收入也不稳定。”在车间,今年44岁的叶萍一边赶制着衣服袖子一边说:“我以前还真不是做缝纫的,去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贫困户技能培训,今年就上岗了。如今在能照顾家人的基础上,每月还能收入2000多块钱,我很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就业机会。”
据了解,新县职高服装厂的前身便是新县优秀民营企业“德龙玩具实业有限公司”,像叶萍一样如今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人,这里有数百人,公司从业人员以新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主,采取计件不签到的薪酬方式,各贫困户可以定期到服装厂领取生产原料,回家后只需按照公司统一要求进行加工并及时将成品送回厂里领取相应的酬劳即可。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户相应的需求,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可能。
“以前,老区人民缺少技术,很容易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对于贫困户,我们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让他们不脱离土地、不离开家乡,又能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的‘立交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脱贫致富志气,调动老区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早日彻底甩掉贫困的帽子。”校长陈文在说。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