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

2018-11-16孙本龙吴彬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互联网+

孙本龙 吴彬仕

[摘 要]“互联网+”对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影响日渐显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互联网+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导入、自学反馈、基础强化、分组探究、进阶提升、学习小结,此外还要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翻转课堂;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90-02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形态和环境,对地理教育教学的影响逐渐显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笔者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规划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策划学生的学习活动。笔者采用以下模式: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等来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需要,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再次,根据学情,编写课堂自主学习课前任务单、检测题及课后练习题,并划分学习小组。最后是课后延伸。“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教学目标如下:①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②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划分及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④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本节课笔者利用Camtasia Studio 8、PowerPoint 2016、QQ影音等软件共制作了4段视频: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每段视频长约4~5分钟。笔者把所带班级共划分成6个小组,每组8人,制作任务单如下:

阅读教材、观看微课和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课前自主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从互联网中查阅和收集各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图片。

任务二: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有哪些?说出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关系。

任务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哪几种规律性?自然带分布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呢?

最后写出你学习的困惑和建议。

(二)学生准备

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准备阶段的活动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后面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照课前任务单完成任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校许多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笔者在白天把微课视频和课前任务单通过QQ群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晚自习指定的时间打开手机且戴上耳机学习微课视频,以提高学习的效率,用时共计约为35分钟(个别没有手机的学生,等别的同学学完后借用,也需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组织互联网+课堂教学

(一)导入(约2~3分钟)

展示教师亲自拍摄的照片,以海南、南京、北京、呼和浩特、吐鲁番等地景观图片导入。

提问:这些地方的景观图片为何不一样?

(二)自学反馈

结合学生通过QQ群反馈的困惑和建议以及所记的笔记得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主要为分不清自然带和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基础以及延伸变化方向。

(三)基础强化(约10分钟)

按地理学习能力分组,每组A、B、C三个层次学生各两人,小组成员互帮互助。

1.展示汇报:抽签决定每组展示哪种地域,分别展示三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基础、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典型分布地区。

2.演示:每组派一名组员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自然带图片动手贴到世界地图中A—K不同地点和山地不同高度的相应位置(图略)。

3.绘图:用简单的示意图绘制出这三种地域分异的规律(如图1)。

(四)分组探究(约15分钟)

PPT展示三组活动探究题,分组探究。每组选派一位学生来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

第一组活动内容:

1.以非洲刚果盆地为起点,沿经线方向向瑞典行进,注意观察沿途看到哪些景观,有何差异。

2.这条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上沿何方向延伸?

3.自然带沿这条经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第二组活动内容:

1.以北京为起点,沿 40°N向西行经新疆、中亚到荷兰鹿特丹,沿途看到哪些景观?

2.这条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上沿何方向延伸?

3.自然带沿这一方向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第三组活动内容:

從珠穆朗玛峰南坡上山,由北坡下山,比较两坡植被分布差异及形成原因。

教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展示后,教师用PPT展示QQ群中的讲解视频和可以查阅的互联网地址,并告诉学生课后可选择性观看。

(五)进阶提升(约10分钟)

请学生拿出手机打开猿题库,点开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进行巩固性、迁移性、创新性训练,完成后提交。然后教师打开教师客户端,大屏幕展示, 师生共同评析, 表扬有创意的回答, 并启动统计系统, 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

(六)学习小结(5分钟)

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和补充,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本节的思维导图作为板书,意图是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课后延伸

课后笔者在猿题库发布课后作业,学生在线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根据猿题库自动批阅统计的结果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在评估中发现问题的学生,笔者通过QQ留言的方式给其提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有困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QQ和笔者交流与答疑。

互联网+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也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翻转课堂互联网+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