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聚合物太阳电池的低成本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
2018-11-16刘忠范
刘忠范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
(a)给体PTQ10和受体IDIC的分子结构;(b)电池器件结构图;(c) PTQ10的合成路线;(d,e)聚合物太阳电池给体材料合成步骤、产率与效率的对比分析图
聚合物太阳电池由 p-型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衍生物或非富勒烯 n-型有机半导体受体的共混活性层夹在透明导电电极和金属电极之间所组成,具有可溶液加工、质量轻、以及可制备成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突出优点,近年来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1。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商业应用需要实现器件的高效率、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这主要依赖于光伏材料的发展。
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的早期阶段,器件效率很低,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提高效率,通过设计和合成窄带系、宽吸收和具有较低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能级的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以及具有较高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能级的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光伏材料,来提高器件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近年来,随着窄带隙非富勒烯n-型有机半导体受体光伏材料以及与之吸收互补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发展,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获得快速提升,最近实验室小面积器件的效率已经突破12%–13%,达到了可以向实际应用发展的门槛。因此,提高稳定性和降低成本就成为了实现聚合物太阳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但是,当前已报道的高效光伏材料大多结构复杂、合成困难,很难满足商业应用的需求。开发低成本高效光伏材料是聚合物太阳电池实现商业应用的巨大挑战。
最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研究组设计并合成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的聚合物给体材料PTQ10 (分子结构见图a),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2。PTQ10是一种结构简单的给体-受体(D-A)共聚物,其中噻吩环作为给体单元、喹喔啉作为受体单元。在喹喔啉上引入烷氧基侧链是为了提高聚合物的溶解性并增强光吸收、引入双氟原子取代以降低聚合物的HOMO能级和提高空穴迁移率。该分子可以通过廉价的原材料两步合成(图 c),并且总产率接近90%,使得该材料的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使用PTQ10为给体、结构相对简单的n-型有机半导体IDIC (图a)为受体制备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结构见图b)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2.70%,同时反向结构器件的效率也达到了 12.13%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确认的效率为12%)。而且活性层厚度在 100–300 nm 范围内器件效率都能超过10%,这非常有利于器件的大面积制备。与当前文献报道的效率超过 10%的其它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相比,PTQ10无论是合成步骤、产率和效率上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见图d,e)。考虑到低成本、高效率和厚度不敏感等优点,PTQ10极有希望成为聚合物太阳电池商业应用中的聚合物给体材料。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物理化学学报的其它文章
- K+ Concentration-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 of Pb2+-Stabilized G-quadruplex
- Improved Hole Injection Property of Solution-Processed MoO3 with UV-Ozone Treatment
- Wide Bandgap Random Terpolymers for High Efficiency Halogen-Free Solvent Processed Polymer Solar Cells
- Asymmetric Quinoxaline-Based Polymer for High Efficiency Non-Fullerene Solar Cells
- L-3,4-dihydroxyphenylalanine and Dimethyl Sulfoxide Codoped PEDOT:PSS as a Hole Transfer Layer: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Planar p-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 Growing Carbon Quantum Dot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