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演进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2018-11-15吴晓灵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金融体制经济体金融

吴晓灵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并不长,但改革开放的40年对于中国探寻现代化的努力具有深远意义。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一个落后封闭的经济体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这其中,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基本建成了开放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金融竞争力显著提升,而且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了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保证了宏观经济的总体稳定,几十年来未出现重大失误、未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多项重要改革政策的亲历者、金融行业的实践者和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教授的新著《大国大金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适逢出版,为金融改革历程提供了翔实注解。在全球化进程走到十字路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历史关口,回顾这一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基础性作用在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动员社会资本,支持经济发展,管理金融风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金融环境,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的延伸,金融随经济的发展而深化,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完善,使得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丰富多元,促进信用关系和市场契约不断延展。金融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经济成功发展的关键。而低效的金融体系,不仅不能支持经济发展,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秩序。民国时期中国的金融混乱和诸多国家因为金融局面不稳定所引发的社会倒退就是典型例证。从近代世界发展史看,金融发展水平成为推动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体无一例外都建成了领先的金融体系,掌握了当时先进的金融技术,正如海上保险之于西班牙、银行之于荷兰、英镑之于英国、华尔街之于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发展程度和金融体制的先进性直接决定一国的全球竞争力。

曹远征教授在书中提出,金融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发达与不发达的差距的重要标志就是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除在工业化水平和GDP方面的差距外,更大的差距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上。金融体制安排、金融机构治理机制与管理水平、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监管体系建设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金融体制,成为中国迈向发达经济体的必然之路。金融体制改革,不仅仅成为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金融改革的长远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新鲜经验,为新兴经济体和转轨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开放的大国,中国金融改革正在影响世界,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治理体系完善贡献力量、承担义务,体现出大国的金融力量。无论是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拥护经济全球化,中国都为全球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和国际治理体系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改革成果最好的认可。在当前去全球化趋势抬头、多个新兴市场遭遇危机的重要关口,中国如何进一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既事关自身发展,也关乎全球化走向。中国要提供新的智慧与经验。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路径与具体实践

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相一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开放的市场化的现代金融体系。本书将过去40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任务概括为两项:第一,宏观层面上,建立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第二,微观层面上,对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造,形成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真正的金融企业。虽然目标是明确的,然而以上任务面临着直接的约束条件,即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体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需要保持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从大部分转轨经济体的历程来看,在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改革的过程都不平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务损失和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得本国金融体系遭遇重大波折,还直接影响了经济改革成效。如果说与各转轨经济体在金融改革的目标方面较为一致,中国金融改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实践路径和推进方式。通过不懈的探索,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金融改革之路,顺利地向改革目标靠近。

在今天看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选对了方向,走对了道路,符合正确的逻辑。但从当时的情况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无任何先例可循,改革过程中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改革的顺序并不清楚,改革面临多重目标,也面临未知风险。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通读本书可以发现,主要可归结为以下方面:第一,始终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断从整体改革层面认识金融改革的意义,即便存在各种困难和风险,也从未失去改革的动力,依然坚持推动各项改革。第二,立足国情,在探索中前进,不被动等待改革条件的成熟,也不停滞于改革顺序的讨论,改革不怕吃“夹生饭”,没有“等靠要”。在时间窗口到来时主动抓住,即便不具备条件也通过行动改变环境、创造条件、倒逼改革。第三,实事求是,不照搬成熟市场的条条框框,也不搞粗放式的乱打乱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持续向大方向迈进,不断完善配套政策。第四,坚持渐进式改革路径,稳步快走,使改革的收益能够覆盖成本,改革的获得感持续增强,每一步改革的成果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推动力,改革因此而深化。第五,由于渐进式改革是个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把控是改革推进的核心。为此,改革往往以具体事项作为支点,逐步撬动更大范围的改革,各项改革之间良性互动,形成改革的合力,金融体制改革成为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未犯颠覆性错误,并且还在持续前行,关键就在于始终把握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方向,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协调,配套推进,始终注意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心操作,由此使改革具有了稳定形式,改革得以持续。

回顾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历次重大改革都体现出了以上特征。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已经进行了一轮注资与坏账剥离,但银行经营情况依然没有见到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拘泥于旧账、受制于条件限制,不下大决心继续推进资产负债表清理并实施股份制改造,就难以彻底改善国有银行的资本实力、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的基础,从而可能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遭受更大影响,也就没有今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底气。对于人民币国际化,2008年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客观地说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做好国际化的准备。我国并未犹豫等待,而是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推动相关措施尽快跟上,创造支持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条件,最终使得2015年人民币成功加入SDR,成为国际货币。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自1996年提出以来,虽然因为亚洲和全球金融危机数度搁置,也面临许多争议,但始终坚持往这一方向推进,从未因“不可能三角”的理论约束停滞不前,而是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抓住人民币国際化契机,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流动,以此通过“三元悖论”中的非角点解安排,化解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转轨经济体走向开放经济体的致命难题,实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开放,也为金融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

过去40年金融改革的历程与道路,对于今天继续推进新时代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当今,中国金融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关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当前的“三大攻坚战”,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构建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政策框架,继续扩大金融开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重归正常化,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资金外流、货币贬值与市场动荡,各国产生了对爆发新一轮危机的担忧。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关乎自身发展,也事关全球金融稳定。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坚定推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并主动应对逆全球化的挑战。金融改革作为中国改革的重要领域,将继续为中国改革和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回顾历史是为更好地展望未来。曹远征教授的力作《大国大金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是对这一过程回顾与总结的一家之言,值得一读。也期待有更多的总结与回顾,分析改革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改革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金融体制经济体金融
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探析
工作图什么?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关于民间信用治理探讨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案例研究
浙江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