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公众参与现状调查研究
2018-11-15张文兰才汪多杰白金璞
张文兰 才汪多杰 白金璞
摘要: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本文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对象,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公众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领域、参与方式、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三江源国家公园;公众参与;现状调查
一、研究区概况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行政区包括16个县和唐古拉山镇。园区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分为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其中,长江源园区9.03万平方公里,黄河源园区1.91万平方公里,澜沧江源园区1.37万平方公里。黄河源园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零下4℃,属于高原草原气候。园区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近70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藏野驴、白唇鹿等以及省级保护动物15种[1]。
二、参与现状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园区海拔之高令很多憧憬大自然的游客和研究者以及民间组织等望而却步。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有民间组织和当地牧民。本文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为例描述民间组织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参与现状。当地群众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的主力军,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原住民族主要以藏族为主,在藏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敬山祭水以及保护动物等传统,藏民族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起到对其保护的作用。此外,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藏族民众的家乡,热爱家乡是他们美好的品质,这些原住民因为长期住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他们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和保护是每时每刻的,是世世代代的。所以要发挥当地群众的力量,政府逐步引导、培养他们的参与技能和意识。
(一)民间组织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非政府组织,也就是民间组织的参与状况以2017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7年以前,园区内的民间组织数量很多,大多为当地牧民自发组织起来自愿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中。2017年以后,随着国家公园管理的日渐完善,当地政府对园区内民间组织进行了规范,部分因为年检不合格或打着公益的名号做非法获利的事情,以及因资金不到位而导致发展滞后等原因,2017年以后活跃在园区内的民间组织数量骤减。
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为例,协会至今成立已有16个年。协会从成立之初便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信念,以真情为动力,以感悟为手段,以民间大众为方式。”携手有缘人,与百姓肩并肩共同致力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2]协会在这16年的历程中主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坚持,水源保护地从2010年的在1个祭祀地做水源保护工作,1个祭祀地只有1处泉水流出,到现在的在10多个祭祀地做水源保护工作,每个祭祀地有3处或4处泉水流出。这不仅保护了水源,对传统文化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说到协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得不提的是,协会创建的“环保人网络”。协会刚成立时,为解决如何让环保人覆盖整个三江源区而采用了“环保人网络”。“环保人网络”即:为了保护环境,环保人自发组织起来的联系网,也称为“裂变”,目前协会环保网共700多人。协会每年都与“环保人”见面,倾听他们近期所做的环保工作中遇到困难,并帮着他们排忧解难。协会也会派大家到外地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随着“环保人”越来越成熟,他们之间也可以自由沟通,相互传递环保心得和环保经验。这些“环保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志愿者,接受过协会资助的“环保人”只有十多位。协会成员认为,“环保人”和协会之间除了存在环保工作关系外,还存在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存在不仅与藏族文化有关,还与协会做的是公益,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有关。
青少年儿童教育之“帐篷小学”。“帐篷小学”的想法由哈西·扎西多杰老师于2000年时最先提出,当时许多牧民家生活条件的艰难使孩子们无法上学以及因上学路途遥远而只能在家里干农活。扎西多杰老师和他的团队在细心选址后终于建成了“帐篷小学”,解决了一部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3]
综上所述,民间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儿童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恢复等方面做出了不菲成绩,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和理念,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二)当地群众
当地群众世世代代生长在园区,他们的足迹遍布园区每个角落。在国家国家公园建设中主要以生态管护员的身份参与其中,管护员以当地贫困户优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在国家公园内的管护员工资为每月为1800元,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工资形式为基本工资加提成。每年底相关部门都会对管护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扣除相应工资并将其发放给表现优秀的管护员,采取激励与惩罚机制双管齐下的办法,有效激励了大家对工作的积极性。
(三)研究者
据知网统计,目前,有关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研究,研究者主要在立法、体制以及环境保护和试点方案解读等方面,发表方式以报道居多, 专门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文章相对较少,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我国研究者目前研究国家公园的关键词以“国家公园”居多,还没有细致到“三江源国家公园”。总而言之,三江源国家公园相关研究领域还不够宽,内容还不够丰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困境
上述提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民间组织以及当地群众和研究者参与的现状,但园区内的民间组织大多属于草根组织,属于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环保志愿者组织,他们的参与能力相对受限。2017年,政府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民间组织进行整顿,不少组织相继解散,从而使三江源地区的关注度下降。其次,活动在园区内的民间组织也存在很多问题,以本文中提到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为例,协会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1.协会成员不固定。协会目前有30多人,這并不能满足协会每天的工作任务,一个人要身兼数职才能满足协会日常工作,但协会发给成员的工资严格按照承诺捐赠者的工资只占捐赠数额的5%,所以很多成员因工资低而离开协会。任何一个成员的离开对协会来说损失都是巨大的,因为协会要求工作人员随时在野外工作并且对环保工作有足够的热情,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
2.资金缺乏。目前,协会资金来源基本依靠志愿者或者企业家捐赠,而善款以项目形式发放,项目做完了钱就花完了,这个项目做完了也许下个项目还遥遥无期。很多环保工作因资金问题而被搁置。此外,管护员的参与程度还不够深入。由于管护员为当地牧民,在巡护过程中发现动物是怎么死的,哪些动物种群减少了,哪些植被遭到了破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植被破坏的……都是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发现并上报的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不能发现这些问题,上级部门就不能知道园区内的真实情况。年底考核时,一些巡护员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于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中。要想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必须解决参与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四、小结
本文为笔者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对协会目前的工作表示非常支持,但访谈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相信协会有近20年的历程,在这些历程中协会也有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对于民间组织参与过程中的困难相信协会会处置妥善,当地群众的困难还是要政府来解决,作为国家公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必须发挥作用,不仅可以将国外国家公园理念更好地融入我国,也可以提高当地群众的参与程度。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注释:
[1]邱成.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6。
[2]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介绍[OL].2016-03-10/2018-01-11。
[3]笔者根据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调研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