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11-15康萌吴志坤矫健鹏王晓炜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教育学传承发展

康萌 吴志坤 矫健鹏 王晓炜

[摘要] 本文從教育学视角探讨我国新时期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与发展之道。本文首先对传统保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发展现状面临的窘迫。本文认为,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应贯彻以教育为主线,强化以文化战略意识为先导,以人为本,注重地域性特色等理念。基于上述理念,在教育学视域下提出当代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路径选择,主要从完善教育体系入手,实现大众教育,规范相关内容,突出地域性特点,依附教育制度,优化教学模式,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认知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 教育学;传统保健体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7(c)-0150-05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ealth-car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KANG Meng1 WU Zhikun1 JIAO Jianpeng2 WANG Xiao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ng Marc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val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ealth-care spor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health-care and the real dilemma 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t suggests tha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ealth-care sports should take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and consider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trategic consciousness as the guidance, and the concepts of people-oriented them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not being ignored. Based on the concepts abov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selec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ditional health-car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which mainly star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public education, standardizing relevant content to highligh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eing attached to education system to optimize teaching model, advocating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and reorienting the teaching cognitive goal of traditional health-care sports.

[Key words] Pedagogy; Traditional health-care sport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蛮荒时期,是数千年生产、生活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其主要是通过调整姿势、锻炼呼吸及心理暗示,进行强身健体,并诱发出人体内在潜能,达到防治疾病、益智身心、延年益寿之效[1]。现今在我国中医药院校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是经过30多年教学改革后,逐步形成的较为完善的具有传统及中医药特色的保健体育课程[2]。在中国文化的数千年流变中,儒、佛、道的基本精神早已泛化溶解为无所不在的人文经验和思想习惯,它已精密地编织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态和语言形态中[3]。传统保健体育是以肢体语言阐释着儒佛道文化,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佛道各家之理[4]。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精神“全息影像”,其主张我国千年来百家之主张,传承着千年来百家道义之精华,是我国体育传承至今的无价瑰宝。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西方文化以其强势的渗透力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新时代年轻人更加崇尚西方体育力量和竞技类运动,而对我国传统体育失去了应有的“文化记忆”,致使现今我国传统体育保健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传承。为使传统保健体育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教育学视角探讨我国新时期传统保健体育发展之道。

1 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中的问题管窥

1.1 封建保守意识

传统保健体育是基于中国封建文化中家族制度所建立的,有着浓厚的文化伦理特色,其深受传统文化及封建观念的制约。我国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极其注重血缘的传承,在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下,传统保健体育也以家族的形式世代流传,因血缘限制及思维方式的固化,使得各家体育无法相互发展,只能在不断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出各家之所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若家族无后或后人不愿继续学习,会出现湮灭以至消亡的风险,使得经典保健之法失传于世。我国古代交通发展滞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人们无需去往其他的地方即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社交范围的狭小及封闭狭隘的思想,均严重限制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1.2 封建迷信色彩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还带有浓浓的封建迷信色彩,主要表现在其不正常的尊祖师之习俗。因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佛教、道教的观点深入人心,随着长期传承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保健体育的认知仍停留在神鬼一说之上;又在封建统治者为维持自身统治,对强身健体之法杜撰出一系列神话故事,使得人们口口相传。在封建统治者刻意教导之下,人们对先人所创之艺出现一种盲目的崇拜,伴随着好奇及畏惧,使得本应通过自然朴素传承的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许多行话隐语。伴随着利益及权利的驱使,传统的尊师重道之习俗慢慢演变成禁忌和祭祀之仪式。时间不断推移,传统体育形成了越来越多不可跨越的界限,使其无法广为流传,自身守旧及无法突破的局限,严重制约了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持续发展,减少了文化交流,禁锢人们的思维,限制人们的行为。

1.3 重实战、轻现代功用

传统保健体育套路一般简单、朴实,花法较少,实用价值高,所用器械与竞技武术相比,显得大而笨重[5]。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过去自卫、斗争及军事防御中脱离出来,不再停留于因生存而搏斗,逐步发展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健身、修养性项目,主要注重锻炼身体之功效。民间传统保健体育重实战、轻现代功用,使传统保健体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2 傳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现实窘境

2.1 社会环境变迁

在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其面临的首要挑战要属社会生活环境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替,人文环境不断遗失与重整,使传统保健体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成长环境,使其传承与发展均止步不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各国文化的不断涌入,我国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也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其对传承及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渐下降。许多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也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削弱,随老一辈艺人的逝去而艺亡人绝,使传统保健体育走向没落。

2.2 大众对传统保健体育认知偏差

传统保健体育在现今大众认知中是一种通过练习传统保健传承的体育锻炼,使其运动及体育精神被逐渐磨灭,传统保健体育曾经的光辉已被掩盖,只剩下徒有其表的武术套路形式。西方竞技体育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导致传统保健体育多在老一辈中流传,使青年人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认为传统保健体育是属于老年人的活动。因为认知上的偏差,使得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逐渐被模糊,而现代影视产业因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发达,传统保健体育在诸多武侠影视作品中被无限夸大,大众道听途说而未深入了解,使得我国传统保健体育成为娱乐工具,已然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6]。

3 教育学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传承的理念

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传统保健体育,要依据传统保健体育自身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来研究它,这是教育学一个新的切入点。教育学研究过程,主要是将我国传统保健体育放在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动态的分析,使在教育学视角下的传统保健体育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毕竟,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主要是人。基于教育学视角,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与发展应体现以下几种理念:

3.1 以教育为主线

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传统保健体育而言,所有的传承与发展都是通过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活动符号而获得,并不是通过先天遗传世代相传,因此,在后现代化社会背景下,要实现传统保健体育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相互传承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教育系统来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人类学家们把这种传递文化的教育活动过程也称之为“濡化”,人类正是在这种“濡化”中得以生存、发展[7]。以教育为主线,一方面凸现了教育为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创造的优良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求从传统保健体育自身出发,以教育为目的挖掘其所蕴涵的深层价值,从而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保留古人思想,予以适当的加工整理,凸显传统保健体育育人的深层一面。

3.2 强化文化战略意识为先导

传统保健从出现流传至今,不仅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还依赖于本身魅力所孕育出的蓬勃生机。传统保健体育以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训练的过程中深切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东方文化之经典,其完美的融合了东方哲学在整体观点下的辩证思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8]。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文化已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化形式,而传统保健体育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空手道、跆拳道、剑道等项目因其具有较强的竞技体育精神,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青少年人群追捧,其中跆拳道的流传最为广泛,在短短几年间就已风靡中国各大城市。跆拳道进入我国以后,因其类似于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观点而被广为接受,在北京一家跆拳道馆甚至打出“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这样的招牌[9],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和重视,跆拳道真的是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吗?在诸多原因之下,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现状堪忧,长此以往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我们千年流传的“国粹”。

3.3 以人为本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其存在于社会而创造着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则在人的传承和创造中不断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断进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先生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研讨会上曾指出:“从根本意义上说,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10]。从人的角度来讲,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人所扮演的角色,会随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随之发生变化,会随着社会需求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每个人会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而改变他们对待事物的价值追求和世界观,在人一生发展历程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判断所面临的万物动态,什么是重要的、合适的以及令人满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以人为核心。

3.4 地域性特色不容忽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则是生存根本,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是从土地之中孕育而来,千年前我国交通并不便利,各地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承,也造就了如今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古语云“北人善马、南人善舟”,鲜明的地域特点,使其运动和文化差异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现今交通便利,各民族及地域间已实现大融合,使得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日益增多,而受到生态环境和地域限制,不少传统项目都已失传。传统保健体育是一项由民间发展出的文化,项目繁杂,所需环境也不尽相同,随着人类可活动范围的不断缩小,其已逐渐脱离生存之本,现今生存状况堪忧[11]。

4 教育学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12]。根据教育学原理,再基于以上理念,当代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完善教育体系,实现大众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寓教于乐能有效的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传统保健文化进行培养,完善理性思维及认知,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对待传统保健文化,为青少年树立正确认知。通过文化教育建立一种受到大众认同的观念,使传统文化的“精英文化”观念在社会中传播,批判而理性的继承传统保健体育,不再以妖魔化和抵触的心理面对传统保健体育,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在传播的同时也应当注意阶段性和渐进性,在成长的各个阶段由于社会阅历和心智发育的限制,所能接受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小学至大学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教育,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文化的概念,潜移默化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13]。

當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弱,无法甄别是非对错,需由学校引导加强传统保健体育教育;又因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和吸收能力较强,而对传统文化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学校及教师应当寓教于乐,增强传统文化竞争力,使其重视传统文化,进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在美国,1994年颁布的《社会研究课程标准》提出10个主题轴,以文化,时间、连续和变迁,人、地方和环境,个人发展和认同,个人、团体和制度,权利、权威和管理,生产、分配和消费,科学、技术和社会,全球联系,公民的理想和实践10个主题轴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概念,而是10个交汇整合的主题,由浅入深,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并高度整合[14],这种渗透教育模式,可以为我们借鉴。

为保障传统保健体育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不断发展,应在注重教育体系完善的同时展开各项趣味活动,主要是在校园中进行传统保健体育的推广,并开展运动会等项目,使传统文化真真正正的走进校园,并充分利用体育课、选修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大力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广泛参与意识。另外,在学校运动会中逐渐增加传统保健体育项目,通过教学和比赛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的认识,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全面的教育[15]。在保持传统体育特色的同时,发挥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色,并研究出一条属于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在古代师徒关系中特别注重传承有序,对于本门历代前辈非常尊敬,同门师兄弟长幼有序,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16]。现今我国传统文化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使得老一辈文化传承艺人们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随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观点的不断深入,老一辈传统保健体育中“师徒传承”的方式已逐渐演变为现代大众的普世教育之观,随着思想的解放,传统保健体育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17]。

4.2 规范相关内容,突出地域性特点

在教育不断完善的今天,推广传统保健体育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不仅仅是通过学校进行教育推广,还应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特色推广,在发展传统保健教育的同时突出其独到的地域特色,如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习俗。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以“拳打卧牛之地”著称[11]。又如:广东、福建位于中国之南,其特色拳类有南拳;而山东半岛则以螳螂拳而闻名;河南登封等地的少林拳被世人所熟识;而西北地区则主要以翻子、劈挂等为主[18]。在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地方特色进行教材编写,绘制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材,使当地儿童产生强烈的共鸣,有利于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

4.3 依附教育制度,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研究发现,传统保健体育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因其固有的地域性、传承过程中的脆弱性、以及其长期的传承性等,受限于各级学校教育之中;而学校教育应发挥其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努力帮助传统保健体育传播,传统保健体育和学校教育不断融合,优劣互补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传承,使传统文化不断配合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发展空间[19]。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保健体育传承的延续性和长效性,集中教学不易分散进行,但据不完全研究统计,发现大部分学校为了节省教育资源规定在1年级选修过的体育课,2年级则不能继续学习此项课程,且在3、4年级则不进行体育课的开设,严重影响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这对今后正确观念的树立有着不利的影响。在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传承中教育是重中之重,应当加强正确观念的树立,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而传统保健体育则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当发挥教学优势,在充分发挥传统保健体育魅力的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保障传统保健体育教育代代相传;在保障传承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增强文化认同感,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学习教育过程中,还可加强与其他学校竞争合作,进行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切磋,在自身教育的同时吸取其他学校教育之长,取长补短优势互利;还可以请当地或其他地区传统保健运动的传承人来学校展开系列知识讲座,针对地方特色进行详细讲解;还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有效的传承传统保健体育。中小学生因兴趣导向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为保障传统教育更好的传承,应当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的督促下,学生会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保健体育,并对其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4.4 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保健文化缺少传承之人,因为传统文化固有的传承模式,使得现代型和知识型人才愈加匮乏。为保证传统保健体育良好的发展,现今首要的任务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传承者,使其集传统保健体育与现代应用型才能于一身。为保证传统保健体育能薪火相传,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整理力度,对传统保健体育进行批判的继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为传统保健体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力度,使其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下推陈出新,并加大教育扶持力度,进行人才储备,保证传统保健体育传承不断。在传统保健体育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适应社会还应当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传承,将单纯的体育运动变成趣味性活动,将传统保健体育中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广泛流传[20]。

4.5 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认知目标应重新定位

现今应当努力改善传统保健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观点,将其作为一项保健项目,回归其根本,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之功效,积极展开系列宣讲会,进行健体体育场所的开设,并在发挥其功效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播。传统保健体育文化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观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使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和知识被大众所接受。在传统保健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加强流动性教育,不拘泥于某一种传统保健体育方式,集百家之长,多交流多沟通,在传播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播。而在传统保健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制订完善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制度,使得传统保健体育凝练了千年的智慧得以代代相传。

5 结语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始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学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传承,在文化生态变迁影响下,其文化传承主客体、传承媒介、传承模式、传承场域,乃至传承机制,都在不斷发展演变[21]。在教育学视域下,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就是推动传统保健体育在新时期的传承,使传统保健体育发展之路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

[2] 王宾,徐仰才,吴志坤.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6):164-167.

[3] 刘佳丽,王宾.论道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导报,2017,14(24):158-161.

[4] 龚博敏.国际文化视野下八段锦价值解析[J].中医药文化,2016,11(4):37-40.

[5] 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1):15-20.

[6] 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65.

[7] 卢宁.教育与人类——教育人类学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30-35.

[8] 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1):15-20.

[9]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77.

[10]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1):3-7.

[11]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26(10):87-90.

[12]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解析[J].教育科学,2006,22(2):13-15.

[13] 曹能秀.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个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8.

[14] 刘晓东.文化渗透:美国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国外社会科学,2004(5):45-48.

[15] 张国栋,巴登尼玛.教育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6):94-98.

[16] 赵国庆.中国传统武术中师徒制传承的价值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155.

[17] 郭志禹.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01-1302.

[18]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19] 胡迪雅.文化濒危与教育——东巴文化传承变迁的教育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5):58-62.

[20] 宋辉.教育学视野下中国现代体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114-117.

[21] 罗之勇,谢艳娟.教育学视域下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评论,2013(1):129-131.

(收稿日期:2018-05-01 本文编辑:金 虹)

猜你喜欢

教育学传承发展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