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葛根汤配合牵引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8-11-15翟勇
翟勇
(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卫生院,山东肥城 271606)
作为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种常见骨科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由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对椎动脉造成刺激或压迫,使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1]。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以及记忆力衰退等,发病率约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左右,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及生活[2]。临床以往在治疗CSA患者时,通常采取颈椎牵引疗法,但对于症状比较顽固的患者,无法获得最佳的效果[3]。该文以该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78例CSA患者为例,通过应用加减葛根汤配合牵引疗法对部分病例进行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8例来该院接受治疗的CSA患者为例,采取随机对照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22例与17例;年龄为24~68 岁,平均年龄(52.1±4.8)岁;病程为 3 个月~8 年,平均病程(2.6±0.4)年;发病原因:颈部外伤 3例,慢性劳损36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23例与16例;年龄为 25~69 岁,平均年龄(52.5±4.9)岁;病程为 3 个月~7年,平均病程(2.4±0.3)年;发病原因:颈部外伤 4例,慢性劳损35例。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有关CSA的诊断及分型标准;②存在猝然发作的头晕头痛、耳鸣、颈肩部疼痛等症状,同时还伴发颈性眩晕等典型椎基底动脉缺血征;③颈椎双斜位及正侧立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消失或变直,颈椎出现退行性变及骨质增生情况,部分椎间孔变窄,椎动脉扭曲试验呈阳性,且CT检查显示患者的颈椎出现增生钙化情况,椎管变窄,形成椎体后缘骨赘。
(2)排除标准:①其他分型的颈椎病;②颅内肿瘤,神经官能症,以及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等病变;③冠心病、高血压及脑梗死等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影响的疾病;④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牵引治疗,首先让其采取坐位,借助枕颌帆布带开展牵引操作,并采用电动颈椎牵机,将牵引模式设置为间歇式,并将牵引力调节为患者体重的15%~20%左右,朝着颈后伸5°以内进行牵引,每次持续牵引20 min,每周治疗3次,患者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联合应用加减葛根汤与牵引疗法,牵引疗法与对照组相同。葛根汤基本方为葛根40 g,川芎20 g,赤芍、白芍各 15 g,桂枝 10 g,甘草 6 g,大枣 5枚,并随症加减用药:(1)对于肝肾亏虚患者,加用地黄20 g,川续断 15 g,杜仲 12 g;(2)气血不足患者,加用黄芪20 g,当归 15 g;(3)风寒痹阻患者,加用牛蒡子 12 g,防风、羌活各10 g;(4)气滞血瘀患者,加丹参、桃仁、延胡索各10 g;(5)眩晕明显患者,加用天麻20 g与钩藤 10 g;(6)疼痛严重患者,加地龙 15 g,水蛭 12 g。 将1000 mL的水加入到上述中药饮片中,煎至100 mL,让患者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一个疗程共10剂,停止用药3 d后,在继续服用第二个疗程。患者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患者头痛、颈肩部疼痛、眩晕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日常工作及活动不受影响,为治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颈肩部仅在天气变化或劳累时出现轻微症状,且日常工作及活动不受影响,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停药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病情不稳定,开展重体力劳动时有所影响,为有效;临床症状未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为无效。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循环主要动脉血液峰速度比较[(±s),c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循环主要动脉血液峰速度比较[(±s),cm/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椎基底循环主要动脉血液流速: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治疗前后颅内血管情况进行检测,测量患者VA(双侧椎动脉)、BA(坐位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PCA(大脑后动脉)等的血流频谱情况,并将所测动脉的峰速度计算出来。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与计量方面的数据分别应用[n(%)]与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2.2 椎基底循环主要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VA、PCA等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动脉的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2。
3 结论
3.1 发病机理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又被称为颈性眩晕,为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多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以及中老年人群。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各种病理因素对交感神经造成激惹,使得椎动脉出现缺血及痉挛有关[4]。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CSA患者的椎动脉缺血症状与骨赘大小之间不存在平行关系,通过采用针灸以及交感神经剥离术等治疗方法,尽管无法将扭曲的椎动脉复原。但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头痛等症状[5]。该实验也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但经X线检查,发现颈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我们认为CSA的主要发病原因便是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引起了失稳及无菌性炎症等情况,并对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产生刺激而导致,至于颈椎退变引起的血管机械压迫,可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3.2 治疗方法
临床在治疗CSA患者时,通常采取非手术的方法,除了疗效不够确切的西药治疗外,还包括理疗、颈部制动等,主要目的便是将患者血管阻力降低,将血管痉挛有效解除,在促进脑组织血流量增加的基础上,达到改善眩晕等症状的目的[6]。
本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CSA患者联合应用加减葛根汤与牵引疗法进行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及椎基底循环主要动脉血液速度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葛根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方剂中君药为葛根,其具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之功效,并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葛根中含有葛根素及根根总黄酮,对血流变化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通过促进红细胞变性能力的提高,降低其集聚性,从而达到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的目的[7]。辅以桂枝及麻黄等中药,可起到通脉温阳的效果;白芍具有敛阴合营的作用。川芎、红花、桃仁等可化瘀活血,为臣药,再配合姜枣,可发挥出调和营卫的效果,甘草可调和诸药,为佐药。上述中药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动脉血供。作为临床目前治疗CSA的一项常见方法,体位牵引可将患者颈部的肌肉放松,通过松解粘连的组织,从而将椎间隙增宽,让椎体恢复至正常的序列,对于椎动脉与横突孔之间的关系,也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这对减少椎动脉受到的刺激,缓解椎动脉痉挛,促进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等非常有利[8]。通过联合应用加减葛根汤与牵引疗法,可综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加快患者身体的恢复。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应用葛根汤加减与牵引法对CSA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椎动脉痉挛等症状,提高脑血流量,疗效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