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与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效果的临床比较
2018-11-15金源博
金源博
(洮南市人民医院,吉林洮南 137100)
手足口病是因多种肠道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疾病,国内外均有散发或流行[1]。发病人群以婴幼儿常见,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红疹或疱疹为其主要表现,部分严重者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致命合并症[2],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该病起病急,易于传染,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为此,笔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利巴韦林和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以及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在3 d以内,排除伴有频繁呕吐、神差、肌阵挛等疑似重症和罹患水痘、风疹和带状疱疹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在8个月~6岁之间,中位年龄3.0岁;发病时间范围在0.5~2 d之间,中位数为1.0 d;体温范围在38.6℃~40.2℃之间,平均体温(39.24±3.57)℃;观察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在6个月~5岁之间,中位年龄2.5岁;发病时间范围在0.5~3 d之间,中位数为1.5d;体温范围在38.5℃~40.3℃之间,平均体温(39.56±3.76)℃。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年龄和发病时间中位数、体温均数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10~15 mg/(kg·d)利巴韦林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 0.5~1.0 mL/(kg·d)热毒宁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连用7 d。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儿发热、手足口等部位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和改变情况,并据此判定疗效结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以下标准判定疗效[4]。疗效分为3个等级:(1)痊愈是指患儿治疗1~2 d内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手足口腔疱疹与皮疹消退;(2)好转是指患儿治疗3 d内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各项临床症状改善,且5 d内不流涎;(3)无效是指患儿治疗7 d后仍存在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明显症状甚或进一步恶化。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3.64±0.82)d,疱疹消退时间为(6.80±1.57)d;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为(1.98±0.75)d,疱疹消退时间为(5.22±1.23)d,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的比较[(±s),d]
表1 两组患儿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的比较[(±s),d]
?
t检验表明,两组手足口病患儿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中,治愈18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观察组患儿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手足口病患儿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足口是一种儿科常见传染病,因肠道病毒而引发,最常见的为肠道病毒71型以及柯萨奇A组16型,多发人群为5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是手足口的好发季节,在手掌、肛周、足底和指趾曲面等发生,呈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疱状,约为3~7 mm,比水痘略小,大多呈现圆形或椭圆形,水疱中液体比较少,但较硬厚,不容易溃烂,周围有红晕,疱疹呈现出透明状,膝盖与臀部则以红斑或丘疹为主,患儿会伴有咽痛、咳嗽、发热及食欲不振等情况,病程较短且症状轻者,通常1周便可治愈,疱疹消退后不留疤痕,但有色素沉着;而病情较严重者,因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能并发脑炎与肺水肿等重症,且病情较重,有较高病死率[5]。
当前手足口病尚无切实有效的特殊治疗药物,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该研究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较为显著,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该药的主要成分是青蒿、栀子、金银花等中药提取物所制成的中药,成分包含绿原酸和连翘酸,其中青蒿有抗菌、抗疟疾、抗寄生虫和清热解毒的作用,在抑制体液免疫同时能促进细胞免疫;栀子与金银花都有清热解毒与疏风解表之功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能显著抑制肠道病毒,消灭体外活菌,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6]。
除热毒宁注射液外,临床常用喜炎平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治疗手足口病。喜炎平是从穿心莲全叶中提取出的穿心莲乙素经过硫化工艺制成穿心莲内酯总硫化物,具有抗病毒、抗炎和退热作用,可用于治疗普通和重型手足口病病例。炎琥宁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是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消炎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治疗手足口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严禁在同一容器内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换药需冲洗输液管。
Meta分析表明[7],喜炎平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安全性与利巴韦林注射液相当,热毒宁注射液的安全性比利巴韦林注射液高,喜炎平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比利巴韦林注射液更具有成本-效果。
毕春宇等[8]将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热毒宁组、喜炎平组和炎琥宁组和对照组,在常规退热等对症治疗基础上,热毒宁组、喜炎平组和炎琥宁组分别静脉滴注相应中药注射液,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治疗,结果表明三种中药注射液的皮疹消退时间和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宁的退热时间短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喜炎平和炎琥宁的退热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热毒宁、喜炎平、炎琥宁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均有明显疗效。
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全部患儿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给予 10~15 mg/(kg·d)利巴韦林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 0.5~1.0 mL/(kg·d) 热毒宁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连用7 d后的结果表明,对照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3.64±0.82)d,疱疹消退时间为(6.80±1.57)d,治愈 18 例,好转 20 例,无效 8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为(1.98±0.75)d,疱疹消退时间为(5.22±1.23)d,,治愈 24例,好转20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两组手足口病患儿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比利巴韦林注射液的效果确切,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较短,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