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11-15李岚易朝晖徐穗莲江燕真杨芳
李岚 易朝晖 徐穗莲 江燕真 杨芳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从而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 引起脑组织损伤[1]。脑卒中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增长,我国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伴有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产生, 临床上对于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主要通过心理干预联合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 基于此, 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8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探讨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患者, 将其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奇偶排序, 42例奇数患者作为观察组, 42例偶数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61.5±15.5)岁;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58.5±1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帕罗西汀(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533)口服, 20 mg/次, 1次/d。同时对患者加以健康知识宣教, 并进行常规护理。
1. 2. 2 观察组 患者接受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 用药方法同对照组, 早期心理干预则包括: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进行心理测试及评估,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应保持自身亲切的态度, 并以温和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注意不能打断患者讲话, 不能给予患者价值评价, 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 使患者感受到关怀, 并向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社会支持干预:向患者家属普及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护理方式, 告知家属减少自身愤怒、焦虑的情绪, 并组织患者及家属一起讨论分析, 鼓励患者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护理人员可以发动患者信任和依赖的亲戚、朋友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 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 加大对患者的鼓励;并举办集体交流的活动, 通过患者之间的互相交流、鼓励和支持, 帮助患者克服其孤独感和抑郁感。③共情体验: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言语、表情、动作等,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 理解患者的想法, 使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 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若遇到问题及时向护理人员反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经治疗2个月后,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抑郁评分减少≥80%;有效: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 抑郁评分减少61%~79%;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无任何改善, 抑郁评分减少≤60%[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HAMD-17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评分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说明患者抑郁情绪越少。采用QLQ-C30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高于对照组的80.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17评分、QLQ-C30评分对比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HAMD-17评分、QLQ-C30评分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17评分、QLQ-C30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17评分、QLQ-C30评分对比(±s,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HAMD-17 QLQ-C30 HAMD-17 QLQ-C30观察组 42 22.15±2.74b 51.24±6.39b 8.75±2.11a 74.72±6.01a对照组 42 21.96±2.89 52.87±6.07 14.36±2.72 63.15±6.23 t 0.309 1.199 10.561 8.662 P 0.758 0.234 0.000 0.000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脑卒中后由于突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打击, 患者无法与人进行交流, 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治愈, 心理压力极大, 很容易产生抑郁, 抑郁会对患者的肢体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也造成一定的损伤[3]。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常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思维迟缓、心境低落, 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自杀等行为,危害性极大。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对于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也逐渐从药物治疗转变为护理联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我国临床上常采用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早期心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绪,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心理干预提倡以患者为中心, 护理人员通过积极倾听患者的心声, 并换位思考, 理解患者的感受并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使得患者的情感得以宣泄, 不仅能够使患者的思维得到健康的引导, 而且调动了患者的康复潜能,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同时通过将医院专业护理进行延续、拓展, 扩大其应用范围直至家庭,极大的提升了护理效果, 为患者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王莹[5]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能够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到舒适, 避免了情绪的大幅度波动,有利于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能够达到预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HAMD-17评分、QLQ-C30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任秀芝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帮助患者降低了负性情绪,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临床价值较高, 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