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多社区1 529名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
2018-11-15杨立进陈博来胡伟雄林涌鹏李永津王拥军
杨立进 陈博来 胡伟雄 林涌鹏 李永津 王拥军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广东 广州 510120 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骼矿物质含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1],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9 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而低骨量患者超过2亿人次[2]。骨质疏松发生脆性骨折风险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生活及经济负担。因此,客观评估中老年人低骨量(osteopenia,OPA)、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探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对日后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对相关人员进行骨密度测量,开展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通过分析中老年人群BMD值的变化规律,为针对性进行骨质疏松精准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诊断标准:骨矿含量诊断标准和峰值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及分级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2014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制定本标准。DEXA测量中轴骨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值。M±1SD之内为正常,-1~-2SD为骨量减少,≤-2SD为骨质疏松,≤-2SD并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1]。
1.1.2纳入标准:广州市中心城区10年以上常住人口,女性年龄大于40岁,男性年龄大于45岁,入选对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排除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合作及影响骨代谢的各种急慢性疾病,严重肝肾脑功能不全。
本研究获得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号:B2017-044-01)。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调查开始之前,告知受试者研究的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本课题组调查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1.2.2骨密度检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HOLOGIC Wi型),精度≤0.4%。对每位受检者前后位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近端,包括左侧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区、大转子(Troch)、股骨总量(Total)进行BMD测量。为减少误差,所有检测操作均为同一人完成,仪器每天开机校准,符合质控要求后才进行检测。
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共有1 529人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30例,女性1 199例。年龄范围为40~87岁,平均年龄为(62.31±7.57)岁,平均身高为(157.93±6.94)cm,平均体重为(58.74±9.83)kg,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49±3.30)kg/m2,平均血钙水平为(2.36±0.09)mmol/L,平均25(OH)D为(26.80±6.41)ng/mL,详见表1。
2.1 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的骨密度变化
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将调查对象分为5组进行统计分析。随着年龄递增,各组髋部BMD值逐渐下降,而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增龄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见图1。60岁以上受调查者的髋部BMD值显著低于腰椎BMD值(P<0.05),见表2。
表1 被调查的社区中老人的一般情况
图1 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的腰椎和髋部BMD值变化趋势
2.2 广州市中老年人OP及OPA患病率
若根据腰椎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为30.7%,其中女性中老年OP患病率为34.2%,明显高于男性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女性OP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P<0.01)。而OPA总患病率为41.8%,男性为42.4%,女性为41.6%,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而根据髋部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更高,达到38.2%,其中女性中老年OP患病率高达39.4%,高于男性的33.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髋部BMD值,OPA的总患病率为47.4%,男性为52.7%,女性为46.0%,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2 不同年龄段中老年的BMD值变化(g/cm2)
注:与同龄组腰椎比较,*P<0.05。
表3 根据腰椎BMD值计算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的OP和OPA患病率比较
注:与同年龄段男性比较,*P<0.01。
2.3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率及二次骨折发生率分析
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骨折史的为82例,而女性为357例,其中OP患者骨折发生率为37.8%(221/584),远高于非OP患者23.1%(218/94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OP患者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6.2%,而非OP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仅为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患者的3次骨折发生率为1.4%,明显高于非OP患者的3次骨折发生率(0.42%),少部分OP患者出现4次骨折,其发生率为0.4%。女性脆性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4 根据髋部BMD值计算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的OP和OPA患病率比较
注:与同年龄段男性比较,*P<0.05。
表5 中老年人OP组和非OP组骨折发生率比较(%)
注:与非OP组比较,*P<0.05;与同组男性相比较,#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南方地区为28.5%,其中男性为16.3%,女性则高达41.3%[3]。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广州地区40岁以上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5.7%[4]。本研究提示2017年广州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已增加到38.2%,可见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对我国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进行重新筛查和评估,有助于针对性地防治骨质疏松。在众多评估手段中,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仍是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检测手段之一[1]。然而,本研究发现腰椎和髋部的BMD值并非完全一致,髋部BMD值随增龄而持续下降,但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年龄递增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是有所波动,无明显规律可循。男性在60~79岁时保持基本稳定,且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导致腰椎BMD稍有上升的因素,可能与腰椎退行性改变后出现骨质增生、骨外组织钙化有关,包括小关节的增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黄韧带钙化等诸多因素,使测得的正位腰椎BMD值假性增高。Margulies等[5]认为骨质疏松后椎体形状发生改变,导致椎体小关节局部载荷的生理机制也发生变化,局部骨质增生及周围韧带钙化,造成骨密度假性增高,从而影响诊断率。国外也有报道[6]称腰椎骨关节病对其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发生过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亦可出现BMD值假性增高。相对而言,髋部受骨质增生影响明显较小,由此可见,根据髋部BMD值进行骨质疏松评估的敏感性更高。吴骞等[7]亦发现髋部较腰椎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髋部BMD值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
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广州中老年OPA患病率亦较高,且女性骨量减少更多发于40岁~59岁,此时期的女性大多处于围绝经期,机体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及骨转换明显增加[8]。随着年龄增长,OPA患病率反而降低,但OP患病率逐渐增高,说明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9]。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同时发现中老年男性OPA患病率较女性更高。刘敏燕等[10]认为男性OPA高发的原因与吸烟、饮酒、运动量减少、雄激素水平降低以及身体合并症等因素有关。王亮[11]认为对于OPA患者,若不及时加以干预,会逐渐进展为骨质疏松,面临骨折风险。针对OPA患者国内外指南建议以预防为主,基础治疗为辅,也可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干预,以防止OP及骨折的发生。因此在临床管理中,要注意对此类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调整生活方式、营养补充,另外加强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有重要的意义[12]。
骨质疏松症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为脆性骨折,由于OP患者机体成骨细胞功能减弱,骨组织基质总量下降,从而影响了骨的韧性,松质骨中骨小梁结构变细、变薄,甚至发生断裂、消失,影响应力的正常传导与分布,使之易于骨折。研究表明[13],BMD值每下降-1SD,骨折的风险增加1.5~3.0倍。Sawalha等[14]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死亡率高达20%,约33.2%髋部脆性骨折和40.6%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超过半数患者一年后仍不能恢复到骨折前的灵活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随着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2000年广州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为12.2%[15],2007年北京等地区50岁以上女性脊柱脆性骨折患病率为15.0%[16],至2013年广州城镇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为23.2%[17]。本调查结果显示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患病率高达37.8%,较文献报道的脆性骨折发生率更高。本研究中的部分OP患者有多次脆性骨折病史,最新的专家共识认为OP患者骨折愈合后再发骨折的风险为非骨质疏松人群的3~5倍[1],与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基本符合。鉴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率高,且严重降低了OP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效防治脆性骨折显得重要而紧迫。指南[13]建议加强对于骨质疏松的风险、治疗以及预后的健康宣教,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减少骨折发生的概率。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对广州市多社区中老年人低骨量、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发生率进行调查,发现OPA、OP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均较以往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中老年人应尽早进行骨密度筛查,尤其是髋部BMD值有助于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及低骨量。而如何针对OPA和OP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疗,以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将是一项艰巨但有重要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