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方法改革
2018-11-15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施 璇/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根据政务院《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要求,结合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开设的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开设,也是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民族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与以往相比,面临的教学难题更多了,教学工作的要求更高了,每位任课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了。进入新阶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全力以赴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形势与要求
(一)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帮助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个体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以各教研室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主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并结合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生施教。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各专业学生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都要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理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讲解,培养学生遵守政策的自觉性,促进民族团结。
(二)高校不断改革发展的趋势要求
新时期高校发展改革的趋势从理论性人才培养向实践型人才培养发展。把素质教育贯彻于高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手段等不断进行调整,同时树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生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尊重其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中国民族宗教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过程是一个集理论传播、政策解读、实证了解及观念引领于一身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过程。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外在形式,要求其内容更加的多样化、丰富化,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给拓宽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平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载体与手段。新媒体时代的手机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载体,克服了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为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沟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对《中国民族宗教与理论》课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合理应用多媒体,通过相关图片和小影视作作品,展现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改变传统教学重灌输、轻引导;重说教、轻行为的养成;重教书、轻育人的特点,以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加强校外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现代新媒体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困惑,方便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是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获取老师传递信息等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中完成的。这种信息交流与交换方式使得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同头课教师集体备课,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本述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更加注重同学们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特别关注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比较突出的问题,老师会以专题或者相关章节内容来进行解答。在实践教学的环节,在校内教学环节中,我们精心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向经典名歌致敬》,班级分小组向我们展示一首民歌并简单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风俗习惯及分布区域、人口等基本特点。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老师会定期组织不同批次的学生到宁夏博物馆——“回乡漫步”了解回族族源的形成历史,了解回乡文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通过这些形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阔视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我们的宁夏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宁夏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我们要坚持各民族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推进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加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宋署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德洙,叶小文.当代世界民族宗教[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陈逢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