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2018-11-15黄新民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黄新民/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一)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由于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导致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面对挫折时没有解决事情能力,以及具有较强恋家情结的学生出现心理不适状况。另外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容易出现自卑、消极以及脆弱等不良心理。而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饮食起居与部分学生风俗习惯存在差异,无法快速的融入到大学生活当中,产生焦虑感。
(二)人际关系
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缓冲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不仅需要加强学习,还需要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师生之间的沟通、班级和寝室同学的相处以及与异性交往之间的相处。关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际关系处理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生活中不断自我调适。而且阶段很多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待人待物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师生关系紧张以及同学关系不融洽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个人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是走向社会前到最后一个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直接面临着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而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求职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主要是社会岗位给予新毕业大学生的薪酬相对较低,再加上好岗位有限,个别专业的学生社会需求量小,因此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二、心理问题的特点
(1)困扰型特点。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程度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困扰型、障碍型以及疾病型。而困扰型属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之一。所谓心理困扰型,指的就是由于个别因素导致学生出现短暂性焦虑或者烦恼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出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适等手段进行解决。
(2)自我适应性特点。通常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打心理困扰都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解决,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自我适应性。针对心理困扰可以通过学习控制调节以及适应等方法来解决处理,可以不使用心理干扰、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治疗等手段进行解决。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现阶段很多高校心理咨询门可罗雀,事实上不是大学生,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而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心理健康产生正确的意识,不能积极的面对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心理咨询活动当中,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工作当中,使得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理智面对心理健康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以服务为基础,时刻坚持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目的等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应该在入学之初就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做好新生档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不适问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此外对于存在心理困扰等问题的学生要做好登记备案,对学生进行主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而对于毕业生而言,主要的心理困扰就是就业问题。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而就业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很多学生对于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和恐惧感,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加强就业信息公布和疏通,引导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平衡。
(三)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使用互联网,虚拟网络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因此高校可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平台上设置相应的心理学知识版块,分析各类心理测试以及心理咨询案例,同时要更新新的心理研究动态。还应该开设心理教师网络交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服务。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充分的表达内心体验,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更加真实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心理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服务,极大的方便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生都存在心理困扰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与其他人员不同,因此需要立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等建议,希望对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素质多帮助。
参考文献:
[1]马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2]庞吴迪.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