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探究
2018-11-15宜宾学院
■张 青/宜宾学院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的使用极其频繁。随着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让不同类型的媒体形式重新整合,媒体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它包括了纸质媒体、视频媒体、声音媒体以及最新的即时传输媒体,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全部感官。由此可见,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内容展示方式的立体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当然,作为集聚新思想新观念的高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
一、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泛娱乐化倾向严重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恐怖的网络暴力,肆虐的网络谣言,低俗的网络色情,以及其它种种网络丑态,都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视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对于各类事件的娱乐化解读,这就催生了一种泛娱乐化的网络氛围。而作为很容易受其影响的大学生群体,在这种娱乐化的氛围下往往表现出浮躁和盲从的心态,他们习惯于以自媒体为载体,对各类事件进行盲目的跟帖和随意的转发,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此外,低俗网络文化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行其道。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新思想的获取途径广,对于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丰富,他们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但同时自我意识较为突出,缺乏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心智不够成熟。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大学生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而全媒体环境下更为开放和丰富的媒体平台,以及更为便捷和立体的传播方式使得泛娱乐化这一问题愈发突出。
(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主流传统媒体已无法独享话语权,舆论引导力明显下降。此外,部分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较之新媒体,其报道形式死板说教,言论缺乏真知灼见,使其渐渐缺乏社会影响力。因此,传统媒体手段已不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了次要来源。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很容易通过一些网络社交平台,自媒体群组等发表一些情绪化或非理性的意见,同时对网络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和传播,从而形成群体认同。传统媒体的主流宣传地位无法捍卫,公信力下降。
(三)网络道德认知出现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然而,在传播途径多样,传播状态隐蔽,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们的传播行为大胆而自由,极易产生不真实的信息。由于不必承担现实责任,大学生很容易在道德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随意更改自己的身份信息,而不必为其负责。因此,在对媒介信息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他们习惯性地利用开放的新媒体平台任意发表属实或不属实的言论,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不经思考地展开盲从性的网络攻击。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但又存在对一些社会事件的认识不够成熟的特点,因此,当他们受网络上一些不实言论的影响时,很容易在行为上人云亦云,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从而发表一些过于冲动的言论,这种在认知上的偏差最终导致了道德上的危机。
二、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存在媒介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媒介的自主批判能力较弱
如今,很多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刻意去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而大学生在接触这些媒介和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不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由于自身社会经验的缺乏和心智的不完全成熟,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认识不够理性,对传播者的意图把握不准确,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这也导致了网络诈骗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此外,大学生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多数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识较为模糊。一些大学生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随意制造并转发谣言,他们对于网络安全管理和言论自由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欠缺,意识不到位,甚至部分学生对此仍处于完全无认识的状态。大学生对于媒介的自主批判性能力不强,导致其媒介素养存在问题。
(二)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网络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但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的建立却较为滞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全媒体环境下,网络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无论是影响范围,还是影响速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飞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由于法律不具备预测性,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较长的时间,最终的修订完成也需要繁复的程序,因此,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以后才对相关问题进行约束,并制定法律。这样漫长的制定过程就导致了许多网络行为在大规模发生时却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而在网络安全问题方面,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甚至是遭到黑客和反动势力的攻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会因为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和有力的监管而失范。
三、全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为弥补新兴媒体在可信度方面的缺失,应充分利用好校园传统媒体,在新舆情产生时,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虽然新媒体的受众更广,但它多以传播速度快、信息范围覆盖广为特点,在信息内容的深度方面不及传统媒体。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新兴媒体的“广度”,才能使主流声音的引导力得到加强,有效弘扬社会主旋律。具体来说,一是重振校园传统媒体。对于针对校园较为成熟的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应继续加强对内容的挖掘,进行深度报道。二是革新校园新兴媒体。针对校园日益兴盛的新媒体,如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注重对内容的筛选和把控,打造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品牌,逐步提高公信力。学校应将新旧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宣传,加强新旧媒体间的互融互动,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在内容上探索深度性。同时,校园媒体要充分发挥贴近学生的优势,努力打造“草根报道”品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顺应“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主播”的校园新闻传播格局,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媒介素养培育平台,创造健康有益的媒介环境。
(二)完善并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育,首先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传媒运营商以及各种自媒体平台的调控和监管,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规范网络道德。其次,对于高校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及时掌握学生的舆情信息,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长效机制。再次,针对校园内泛娱乐化、反主流化的网络环境,学校要加强对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明确信息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合理疏导社会矛盾,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宣传,促进优秀的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融合,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校园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校园网络舆情,有效处理舆情危机。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是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网络中存在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被逐渐淡化,以致于网络道德问题也被弱化。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前提。学校要在课上课下的各项任务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络中错误思想和外来势力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甄别能力和网络信息识别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自主自觉的行为。
传播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正能量,不仅净化了网络环境,也对新时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顺应全媒体环境下新旧传播媒介间的融合趋势,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利用好传统媒体平台,广泛使用新媒体技术,把握网络舆情导向,引导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帮助大学生做理性思辨、正面发声的网络使者。
参考文献:
[1]刘天航,靳振华,林波.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6): 50~52.
[2]袁贵仁.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15(3).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