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8-11-15刘凯宁沈阳大学国际学院
■刘凯宁/沈阳大学国际学院
一、前言
“三明治”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该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简单来说就像西餐中的三明治一样,该教学法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结构分解为若干个促进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像三明治,所以将其命名为“三明治”教学法。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紧密联系,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发生受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经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学习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课堂学习中只有融入个人的自主学习,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学才能有效[1-3]。因此,当前有必要考虑采用“三明治”教学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三明治”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一)“三明治”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讲授中,学生往往会在听讲和记笔记的同时,穿插一些其他行为,例如:做其它课的作业、上网、玩手机、睡觉、做白日梦、听音乐、等等。仅仅将极少的时间用来将知识与信息建立联系,并考虑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这大大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被动听课对于学生来说,仅能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不能对书本知识产生高层次的理解,无法将知识有效应用,无法建立批判性思维,无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明治”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习,任课教师应努力尝试4T教学法,即:Task (学习活动 )、Team (小组协作 )、Thinking (思考 )、Talking (发言 )。一般而言,任课教师在尝试“三明治”教学法的同时,需要依据具体教学班级学生的记忆特征、注意力广度以及该教学班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分为若干个环节,大概每10-15分钟穿插学生的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集体学习包括教师的讲授、小组汇报等形式,在集体学习阶段将提供高密度的信息。个人学习包括小组讨论 以及小组交叉讨论,所有的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由教师的简短的讲解和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所构成。综上所述,整个课堂教学摒弃了教师占绝对地位的讲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个人学习的空间,在环节设置和时间节点的把控上有效遵循学生学习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三)“三明治”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讲解与分析,不难发现“三明治”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范式,即从知识的传递者逐渐转为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的学习模式也逐渐发生重要转变,从以往的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因此,“三明治”教学法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1)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旧知识;(2)通过课堂讨论,巩固和加强对教师所讲解的新知识的理解;(3)鼓励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4)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与现实案例联系起来,应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5)鼓励让学生构建对课上知识点的理解;(6)及时帮助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查。
三、“三明治”教学法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应与学生明确目标
任课教师在尝试“三明治”教学法的同时,应该与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配合。学生们在明确了要求之后,和任课教师一旦建立共识,那么将事半功倍。
(二)课堂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三明治”教学法应考虑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可以是个体活动,也可以是一对一活动,还可以是小组互动。良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应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切记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师 要 牢 记:“Think”-“pair”-“share”,让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去主动思考、和伙伴们探讨并分享成果。
(三)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三明治”教学法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课堂活跃、热闹了许多,但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因此,任课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专注于基本概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表达他们的概念,努力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并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介绍新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次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三明治”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三明治”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习,任课教师在开展“三明治”教学法的同时,也应注重知识的扩展和引申,以弥补“三明治”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而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FINN J D.Withdrawing from school[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9,59(2):117~142.
[2]FINN J D,СOХ D.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th-grade pupil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2,29(1):141~162.
[3]FREDERIСKS J A,BLUMENFELD P С,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