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实践意义与重要性研究
——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2018-11-15王明超朱旭东王明芳

长江丛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课程标准岗位

王明超 郑 洲 朱旭东 王明芳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我国自1994年开始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和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都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了明确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相关院校调研发现,近年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已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有理论探讨、实证分析,就是否需要对接、如何对接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方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众多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都较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但多数院校的课程标准的制定缺乏对职业岗位的深度剖析,仅从宏观上确定了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目标,没有制定出一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真正实施的、与职业岗位各个环节一致的任务机制。第二,对于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当前的主要成果还是以理论的初步探讨居多,面向实际的实证研究还相对缺乏。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析了课程任务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没有全面深入分析课程建设与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对接。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企业不满意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岗位、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没有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教学目标、内容不符合岗位技能标准。

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软件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软件技术的基础工作和从事一些软件开发维护等工作。

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样本数为638家企业):对信息化效果满意的企业占总数的6%,较满意的企业占52%,不满意的企业占42%。也就是说,将近五分之二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具有21世纪先进网络的企业,却只有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80年代的应用。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广大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还非常低。随着我国信息化向广大地区以及各行各业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大批量进入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据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实施信息化的关键在人才,在我国大规模地实现信息化,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的各个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

三、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体系的建设从理论上来说,知识技能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不佳,实际操作性不够,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没有实现深度对接。第二,与企业沟通不够,教师对生产现场不熟悉,造成学校课程中教学内容、任务的难度、制作流程、操作步骤、规范等与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脱节,导致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时要花较长的时间进行二次学习。第三,教师缺乏职业教学理念。调查表明,采用注入式教学的达39.6%,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仅有12.3%,教学依然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付考试及格就行的误区。第四,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位、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第五,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我国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只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第六,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滞后造成人才国际化程度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较少有反映新的应用技术等内容,尤其是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七,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

四、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研究,实现当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必须着重解决以下两个的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相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具体化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对接点;二是将课程标准运用于实际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研究课程标准的实际效用,就对接的程度如何、是否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课题研究与项目实施同步进行,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形成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导新一轮的项目实施。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同类院校中具有可借鉴性和推广性。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问调查表和下厂调研,对软件技术行业现状及兄弟院校软件技术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以便在实践构建中增强针对性。(3)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进行理性的归纳总结。(4)案例研究法: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六、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1)依托区域行业,校企紧密合作,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形成一套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一致的、可操作性强的对接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2)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开发一批符合职业岗位技能需要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3)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评价体系。(4)对当前课程标准制订方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剖析,引入行业企业,剖析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5)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立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参与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软件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进该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形成一套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一致的、可操作性强的对接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6)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起始点和教学指南,主要通过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研究将制定的课程标准运用于实际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并引入行业企业参与,验证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实际效用。(7)根据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要求,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评价体系。

七、软件技术专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创新之处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一致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校外:以IT服务门店、IT企业软件开发中心分阶段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软件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的复杂程度归纳总结出软件开发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按照各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初步采用引进企业工程师或技术骨干,进行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另外准备从企业聘请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技术骨干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与我们共同参与常规教学活动。(4)实验及实训条件建设。建立软件技术技能的培训基地,软件技术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网络、软件、多媒体应用的推广基地。

八、软件技术专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学院保障条件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软件技术专业,拥有比较齐全的实训设施,主要专业实训室有:嵌入式系统(飞思卡尔)实训室、数据库技术实训室、Web开发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IT项目工作室、软件模拟实训室组成的软件开发实训中心。实训室总面积达1800m2,设备总资产达900余万元,为“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单位。系毕业生主要流向为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并有机会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实习。学生就业岗位繁多: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工程师、软件质量管理工程师、软件销售工程师、软件实施与维护工程师等。该专业教师有着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经历以及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都曾主持、参与过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且调研目标以相关软件企业为重点,了解单位的应用情况,征求用人单位对软件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及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条件来看,完全可以保证该对接目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

九、结语

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从而高等职业就可以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1]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杨一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科技导刊,2011(2上):63~64.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课程标准岗位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究
Thinking Through Visual Communication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