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看守所在押人员个体心理干预研究

2018-11-15雎密太内蒙古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在押人员看守所民警

■张 利 雎密太/内蒙古科技大学

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时,采用个别干预途径完成。个别干预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投入阶段、问题确定阶段、转变阶段、结束阶段。个别干预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而且个别化空间可以使民警更好的满足在押人员的个人需求,在包头铁路公安处看守所设有专门的在押人员心理咨询室,管教民警在日常管理中,会耐心的听取在押人员的合理诉求,通过长时间、多次的沟通,逐渐提高对在押人员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而有针对性的采用心理干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而在押人员会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一、投入阶段[1]

这一阶段是民警与在押人员开始进行接触的阶段。主要目的是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建立一种助人关系。对于看守所在押人员,民警与其谈话过程中,往往有防备心理,他可能经常会考虑是不是谈话内容会与案情有关。比如,在对治安拘留在押人员伪造使用假证被关押十五天的女在押人员丁某,42岁,入所后表现为不吃饭、不睡觉、不洗漱、脏兮兮的,一心盼着饿死,刚入所时候,每隔几个小时就呼叫报警系统,希望得到民警的关注,只要见到民警就会喋喋不休,“我姐夫是乌兰察布领导”、“我二姐夫是呼市某领导”、“我儿子是哈佛高材生”、“我受不了,睡不着”……心理干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类似丁某这样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各种不如意的案例,这就需要干预者耐心的倾听,一方面是取得有效的干预信息,另一方面获取在押人员的信任。另外,民警要细心观察在押人员的非言语行为,如要观察其坐姿朝向,如果其总是坐姿朝门,那么有可能干预者的心理干预在押人员是相对排斥的,在比如手势的变化、面部表情、语音、语气的变化等等,都会获取心理干预的有效信息。

二、问题确定阶段

这一阶段是确定在押人员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问题。民警在提问时,恰如其分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到良好关系的建立,影响到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期间,咨询民警要恰当的运用开放性的提问,如:“你觉得会判五个月的依据是什么?”“你的案子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具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样开放性质的提问可以有效的让在押人员做出具体的、详细的陈述。通常我们认为,只有在在押人员无防备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时,干预者才可能洞察造成在押人员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的真正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例如,李某阐述他他的困惑说“监室里的人说,那个谁还比我坏呢,判的比我都少,不公平,我的事儿本来就很小,迷迷糊糊就拎了个包,我当时看见前后都没人就没往下放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个啥。那也不至于判的这么重啊。”。这个阶段需要注意,开放性质的问题容易造成在押人员天马行空的回答,绕过问题本身,这样的提问应尽量避免;当对在押人员进行教育时,极易采用责备性问题,这样会引起在押人员强烈的心理防卫,也应尽量避免。

三、转变阶段

此阶段中要使在押人员认识到转变发现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比如直接询问:“如果是你丢包,你也会觉得偷包的人不应该接受法律制裁吗?我们生活在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你自己好好想想,在你没进看守所之前,你每次坐车,手里提的包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你的孩子也是因为有法律的保护,才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那同样的,你拎了别人的包,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就会相应的承担法律后果。”这样也就是让在押人员本人承担转变问题的责任。在押人员承担责任可以引起新的态度和行为,再次基础上,使在押人员朝着转变方向努力。新的行动、新的思考和新的情感体验都是转变的标志,在干预过程中发现,李某之所以对所判刑期有异议,是因为是在过完年之后才能回家看望70多岁老母,他这样说:“这些道理我都懂,我就是原以为年前能回去,看看我70多岁的老母。(说完留下眼泪)我怕尽不了孝,怕她知道了我的事儿受不了。”这时就干预者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孝敬父母是好事,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向善,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虽然你犯了错误,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你在这里好好改造,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让老人宽心、放心的一种方式,自然就尽孝了,你说是不是。”其实,在押人员在心理上始终处于劣势,这一点干预者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他们会担心不被理解、被看不起,感觉到自己低人一等,是社会上的“另类人”,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接受,再加上失去人身自由引起的焦虑,干预过程中常常不愿正面谈及自己的过去,因而干预者要告诉对方谈话内容是保密的,降低其防备心理,以减轻在押人员的焦虑。

四、结束阶段

该阶段是干预过程的中止,在押人员的心理干预往往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新时代的心理干预应更加注重心理关注和人文关怀。有效的个别心理干预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公安人员要及时和羁押人员进行入所谈话,了解基本情况和案情,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和需求,做适当的心理疏导。比如邀请心理专家举行各种社会团体的讲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对在押人员的教育改造。另外,在重大节日,比如“中秋节”、“春节”,邀请相关组织或人员对在押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郑日昌.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2]张颐.在押人员刑释前焦虑心理咨询个案[J].社会心理科学,2009(1):55~56.

猜你喜欢

在押人员看守所民警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襄城县看守所:监管民警战斗在“疫”线
对看守所开展节前巡视检察
新闻浮世绘
浅议监所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及预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