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心理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建设的研究

2018-11-15■/

长江丛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群体

■/

高校学生组织是指由于自身需求、兴趣爱好或者共同利益形成的具有一定行为规范或准则主要开展志愿性的公益或者互益活动的组织,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无论是我国高校的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还是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都在蓬勃发展。目前高校的学生组织,承担了社会、高校和学生赋予的使命,在促进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群体心理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意义

群体是人们按某些相同心理和社会原则,以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群体心理就是研究这一群体相关的心理,是“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①。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群体心理。

学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组织的直接组成,研究学生群体心理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高校的学生组织一直以来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力助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在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心理,让学生组织运转更加畅通,充分发挥其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二)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生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整整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局限在思政课堂上,更是要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而学生组织对于组织内部成员来说,是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有着深厚的影响和作用,利用这个契机,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不是组织成员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生组织的影响力,例如举办的各种活动或者讲座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有助于繁荣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够使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充实内心世界,丰富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起到一个丰富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的作用。这不仅仅是校风、学风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且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文化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心理的构成

“组成群体的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群体里相互作用形成的、决定着群体的特点和效能的因素”②,即使我们所说的“群体心理的构成”。这些群体心理的构成,决定了群体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按照群体心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结合笔者的理解,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心理构成主要有意识倾向因素、能力因素、气质因素以及群体领导心理。

(一)高校学生组织群体心理的意识倾向因素

群体心理的意识倾向来源于群体内部所有个体的意识倾向,一般是由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识倾向决定。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意识倾向,群体构成的复杂程度会影响意识倾向的明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组织的来源都是属于学生这一个群体,加入学生组织的目的也近乎类似,学生组织本身的定位也是这个群体建立的基础。因此,相对来说,高校学生组织的构成较为单一,意识倾向也较为统一和明显。例如,共青团的群体意识带有较为鲜明的政治性和觉悟性,以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的导向;学生会的群体意识倾向多体现为为学生服务,举办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社团群体意识倾向为社团成立的基础——兴趣、爱好、需求等;班级的群体意识多以专业为基础,意识倾向多体现在学习和日常管理上。

(二)高校学生组织群体心理的能力因素

群体成员的能力是形成群体能力构成的要素,是构成群体功能的基本心理单元。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能力因素也是由组织内部的个体成员的能力所组成的。在能力类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因此也决定了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学生组织也拥有不同的能力。例如社团,很多以兴趣和爱好组成的社团都会有明显的能力倾向,如舞蹈、体育特长、声乐等。而学生会,能力比较综合,以能力形成部门,如实践部、宣传部等,承担不同的职责。

(三)高校学生组织群体心理的气质因素

群体的气质可以理解成为群体的处事风格以及发展的方向。不同的群体应对不同的事情表现出来的风格大相径庭:积极的、乐观群体处理事务总能积极以对,发展也更顺利,消极的、悲观的群体则是消沉面对,走向必定呈现衰落趋势;理性的群体面对问题能较为客观的面对,妥善的处理,而感性的群体则多以感情纾解的处理方法,注重情感的宣泄……高校学生组织一般都具有既定的处事风格,也就是群体气质较为固定和成熟,这和学生组织的性质、历史发展、党团领导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关系。

(四)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领导因素

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总有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对这个群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人或者这些人,就是该群体的领导者。群体的领导者对于一个群里来说至关重要,优秀的领导可以带领群体走向成功与辉煌,而无为的领导则只能让组织走向平庸。可以说,群体领导直接决定了一个群体的命运。学生组织的领导亦然。优秀的团书记、学生会主席团、社团负责人或者班长,能够有效团结青年学生、举办成功的各种活动、壮大社团声誉、推动班级建设,相反,则可能让同学们失去信心,组织涣散,上级命令得不到贯彻等,失去组织活力。

三、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组织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群体心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米尔斯关于认知失调有这样的描述:“付出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过度仪式’,能够让群体成员获得更明确的角色认知,从而使群体更有吸引力。”③凸显了付出在群体中的作用。而现实生活中,作为学生组织的一员,很多学生并未对学生组织有真正付出的行为及努力。他在这个组织中,但又不为这个学生组织办事,是很多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社团等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旁观者效应

群体中,人越多责任就越分散:大家往往存在一种错觉,即他人会主动常丹责任,从而放弃了了自己的努力。这就是典型的旁观者效应。学生组织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办公室的整洁保持,如果没有指定具体的同学来进行打扫,很可能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人会进行整理和打扫,因为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个事情其他人会做的,结果就是都没有人去做。这就是典型的旁观者效应。

(三)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一种较为被大众所认知的心理学效应,也就是信服和顺从多数人的意见。在学生组织中,不难看到这种情况:对于一个问题的争执,原本双方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一方的支持者人数较多、声势较为浩大,那么最常见的结果就是,支持者较少、发声微弱的一方就会妥协,转而跟随对方的脚步。这种现象有时候是一种意见一致的假象,会让学生组织变得单一化、片面化甚至走向极端。

(四)高校学生组织的非正式群体心理

任何组织都有衍生的非正式组织,在高校的学生组织里也是一样。这种非正式组织主要通过日常的活动和接触形成,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办事风格,或者因为共同承认某一同学的“魅力”而形成。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而言有利有弊,但是一旦非正式组织的观点和正式组织向左或者相反,就会对整个组织的心理稳定造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就会分散。

四、群体心理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建设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组织的群体心理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行更好的管理建设,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付出意识

在学生个体进入学生组织之初,增加加入“成本”,培养“付出”的习惯。例如,设立多种方式进行面试笔试等,增加加入组织的难度,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顺利加入组织。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如果不付出,就使是之前的努力没有意义,从而不得不继续努力付出,养成付出的习惯。

(二)明确分工

要减少旁观者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明确分工是必要之举。只有将所有事情都分给学生组织中的个体,让所有学生组织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专人专事,专部专务,就能有效减少每个个体不作为的情况。

(三)建立有效的商讨机制

学生组织不是一言堂,必须要有有效的商讨机制。有时候真理可能真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不能让“从众”现象扼杀真理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学生组织在管理时,要有一套有效公平的商讨机制,例如意见双方代表的一对一探讨,例如引进学生组织指导老师的协调和意见参考等。

(四)培养优秀的领导者

优秀的领导者对于学生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培养或者选择领袖时,在基本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基础上,要注意适时地引导,培养公正、公平、客观的处事能力,养成听取意见的习惯。

(五)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向作用

对于在学生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和群体,应该进行正向的引导,引导其从根本上对学生组织的认同,为学生组织进行服务。对于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人或核心人物,应该进行有效沟通,说服其做好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实现1+1>2的利益最大化。

注释: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②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③孙科炎,詹燕徽.群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林逸生.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艾尼娃尔·艾合买提,耿直,赛福鼎·艾拜.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建构高校学生组织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04).

[3]冯绍红.群体心理规律在创建优秀班级群体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4]苏英姿.群体心理理论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9(6).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6.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7]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8]孙科炎,詹燕徽.群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群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