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与重塑

2018-11-15匡晓华

记者观察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

文/匡晓华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各种冲击。纵观高职院校学生,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严重缺失,现状不容乐观。

一、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高职类学生文化功底较薄弱,个性意识较强,不同程度地存在漠视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欠缺等现象。他们对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聪明和智慧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体系了解甚少,对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琴棋书画、风俗节日不感兴趣。相反,对国外的节日文化、娱乐文化很感兴趣,陷入一种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状态。笔者所带班级学生中,读过完整的四大名著的学生屈指可数,了解民族戏剧、曲艺、对联、灯谜等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中国古代优秀文学典籍中很多经典的词句,现在很少有学生去阅读、背诵,很多学生在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时使用最多的是口头语和网络语言,感受不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随着电子产品的问世,“失写症”患者越来越多,能顺利写完一篇文章而不用抓耳挠腮、不出现错别字的学生也不多了。

(二)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物一体、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学理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惩恶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见利思义、克己奉公”的公德意识,在高职学生中的感召力越来越小,被学生认为太老旧,已经过时。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不大,部分学生甚至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转而去追捧西方文明。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日渐式微,部分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开始滑坡,出现毒害室友、偷盗行骗、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考试不诚信行为,审美趣味日渐低俗。

(三)高职学生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践行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淡薄。主要体现在:受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大学三年没有学习奋斗目标,在网络文化的浸淫下,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网络购物,不遵守现实世界道德准则,疏于人际交往,与社会脱节。二是集体观念缺乏。部分学生干部、党员同学没有好处就不愿意为同学、老师服务,认为先公后私太吃亏,忽视对集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公德意识不佳。在食堂吃饭,从不自觉排队;在干部竞选、入党等关键时刻拉帮结派、请客送礼,把不良风气带进了校园;在课桌、墙壁上随意涂画;在校园、课堂举止轻浮。

二、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手机、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接收渠道的拓宽,各种文化冲击纷至沓来。来自网络的外来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冲击巨大,高职学生心智不太成熟,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往往出于新奇猎艳心理,对国外的生活方式很向往,言必称欧美、日韩。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很容易在这时候趁虚而入,受此影响,传统文化必陷入尴尬的境地。学生将很多的精力放在物质追求和享乐上,对国外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敬而远之,容易滋生民族信仰危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二)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

各高职院校在求生源、扩招的过程中对生源的质量把握不严格,很多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侧重的是专业技能,专业方面的练习能保证他们有饭碗,谋生技能才是重点,而传统文化是空洞、虚幻的,可以不用学习,故而对文化课《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中外工美史》等的重视程度不高,文化课到课率不高,上课的热情与老师的配合度也较低,更不用说自主去学习、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缺位

在市场经济和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倾向于就业导向,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这就相应弱化、边缘化了传统文化课程。一是缺乏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功利思潮的影响下,高职教育侧重于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而人文课程安排门类较少,选修课流于形式,学生学得不深刻,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担任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少且有部分教师兼任其他课程,工作量大,在教育中人格魅力无法施展,枯燥的教学加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厌恶。三是教育方法单一。传统文化的教育多以单向的教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感染力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不够。

三、重塑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通过高校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认同感,引领他们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弘扬优化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

一是养成全社会重视阅读的风气。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使学生感受、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有意识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注重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政府、社会、高校要形成联动机制,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推广,以增强其生命力。三是重视传媒在社会公共舆论领域内的宣传作用。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网络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和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责任。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有益处。学生通过参加征文、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化沙龙等主题活动,可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深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思想上的偏差。

(三)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

一是完善课堂教学,增设选修课。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系统、准确、深入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古典名著导读、古典音乐鉴赏、古典绘画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增设中国传统文化模块,开设选修课程,定期推出相关视频和文章,鼓励学生课后利用MOOC平台自主学习。

二是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引进具有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对现有的非专业教师,要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其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通过传统文化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对现有教材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和出版适合所教学生的教材。图书馆要不断完善图书管理工作,充实书籍,在传统节日前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的相关读本,供广大学生借阅,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资料。

三是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让传统文化知识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传统文化大讲堂,把传授文化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将“教学-课余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开设《传统礼仪》《文明修身》《孝悌文化》等专题讲座,邀请父母一起参与“为父母洗脚”“给父母的一封信”等活动。依托地方文化底蕴,将授课地点转移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少数民族村寨、剧场等,开展以古典艺术、古代科学、民族语言、人文景观、节日庆典、陈设物品、风俗习惯、传统手艺等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文化古迹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

猜你喜欢

高职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