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庆印象

2018-11-15

西江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氏米酒贫困户

新庆镇位于藤县西南部,民国时期曾叫黄沙乡、高田乡,解放后先后隶属象棋区、金鸡区,1999年成立新庆镇至今。新庆历史上物华天宝,建新村的虎榜岭、同敏村的石狗头、富荣村的猫儿石、龙山村的山花绽放、同敏村的波光荡漾,无不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但这远远不是新庆的内涵所在,当我们再次走进新庆采风的时候,这里曾经有过的厚重历史和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印,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沉浸于华年里的唯美岁月

新庆村的饶古自然村是一个山环水抱、树木葱茏的村落,这里有一座叫“五美堂”的高门大宅,它存在于169年的岁月里,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质朴典雅、美艳高贵。

这是一座由饶古黄氏先祖建造的房屋。据考证,饶古黄氏先祖黄可存,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迁居藤县,先在县城西隅厢三巷居住,后来他的孙子黄用宾再迁居到新庆饶古村。

“五美堂”建于1848年,是一座三进式左右横廊的恢宏建筑,我们沿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魁梧的门楼上黝黑的樘栊门依然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正屋门头上高高地悬挂着“参军第”的牌匾,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座古屋宅第里曾经有过的辉煌与荣光。

“五美堂”,一座有着不同寻常名字的古建筑,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呢?对此,我们兴趣浓厚。

引领我们参观的是“五美堂”的后人之一黄裕国,他将“五美堂”的历史娓娓道来。他说祖上从县城西隅厢迁到饶古,就是看中这里富饶恬雅,而他们家族一直秉承耕读传家、仁义礼孝的传统家风,所以在清道光年间修建了这座名为“五美堂”的祖屋。“五美”即“立身美、慧心美、行事美、持家美、处世美”,这是饶古黄氏教育后人的家训遗风。“立身美”,就是做人要健康正派,堂堂正正;“慧心美”,就是要做到心地善良,通情达理;“行事美”,就是要善以待人,行善积德;“持家美”,就是要克勤克俭,勤俭节约;“处世美”,就是要谦恭礼让,温良和谐。

一座祖居蕴含着如此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不懈的信念坚守,这让我们惊叹不已。

除了“五美堂”的文化传承之外,饶古黄氏还有着碧峰祠、国珠祠和百斋祠这三座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家族学堂。其中碧峰祠由黄国珠的同胞兄弟黄国琳建造,当时曾收录过来自容县、藤县、平南、岑溪等地的300多个学生就读。国珠祠由生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黄国珠初建,一直作为饶古黄氏教育子弟的私塾,到1936年时,继续扩大规模续建,至1940年完工,至今仍为饶古小学的校址。百斋祠的建造者为黄慰凤,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例授太学生。

饶古黄氏就是这样在历史的岁月长河里以诗书传家、以耕读持世,把“五美”的追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黄时霖,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候铨布政司理问、授儒林郎,在他71岁生日的寿宴上,收到了周边县域大批社会贤达、亲戚朋友赠送的贺词、寿联,这些贺词和寿联至今仍为黄裕国所珍藏。当黄裕国摊开那十几幅丝绸条幅,只见美丽的红绸缎子鲜艳如初,一行行娟秀的小楷字体依然笔墨清晰、华美如昨。其中一联曰:“七秩初开咸羡大年由大德,三秋既值群欣华诞祝华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主人崇高品行的由衷赞叹。

一座老屋,百年传承。饶古黄氏的“五美堂”见证的是一段家族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血脉相通里的一段传承。

回味在舌尖上的美食美酒

在新庆,“鱼生”作为一道传统的特色美食,是家家户户过节及待客的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中国吃“鱼生”的历史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众多朝代数度兴盛之后,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鱼生”饮食文化。而新庆的特色美食“新庆鱼生”,还曾经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过呢。

新庆村村寨寨的房前屋后都有着大小不一的鱼塘,这是藤县其他乡镇所没有的,或许这就是“鱼生”这道美食之所以为新庆人所钟情的缘故吧。

在村民黄裕任的家,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新庆鱼生”的制作技艺演示。

黄裕任从水桶里拿起一条约3斤重的草鱼。他说:“制作‘鱼生’,首先要选好鱼,新庆家家户户都有鱼塘,而且都用山泉水和青草喂养鱼,所以鱼的肉质特别好。”

制作鱼生需备好配料,纯正花生油、盐、生抽、白砂糖、生姜、洋葱、紫苏、柠檬叶、辣椒、花生、芝麻和米粉……配料之多让人瞠目结舌。制作环节开始,更让我们感受到“新庆鱼生”所蕴含的丰富的饮食文化:给鱼放血、去鳞、开膛,取出鱼肠和鱼胆,切掉鱼头,剔掉鱼骨,用消毒干净的毛巾吸干鱼肉里的水分,然后将鱼肉切成薄片,盛于盘中,放进冰箱内速冻10分钟,整个过程黄裕任一气呵成。随后,他把姜、葱、紫苏等配料洗净切好,把花生、芝麻、米粉等炒熟炒脆,再将鱼肉放到酸醋中浸泡片刻后捞起,加上花生油、盐、生抽、白砂糖、姜丝、洋葱和紫苏等一起拌匀。把鱼片盛到盘子后,黄裕任把炒好的花生、芝麻和米粉覆盖在鱼片上面,美味可口的“新庆鱼生”就做好了。

“鱼生”是新庆区别于周边地区的一个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新庆人的生活里。黄裕任说,新庆自古以来就有吃“鱼生”的传统,平时,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新庆人必定以“鱼生”款待,以表达主人的热情。新庆人还有过“鱼生节”的习俗,每家每户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做“鱼生”,一直吃到过了农历七月十四,而且,不论是谁家来了客人,餐桌上的第一道菜必定是“鱼生”。

除了美味的“新庆鱼生”之外,新庆米酒同样诱人。新庆的很多村落都有酿造米酒的传统,富荣、新庆、龙山、思亥、庆旺、均平等都有酿造米酒的悠久历史,而且由新庆独特的气候特征生长出的大米和山泉水酿制的米酒,有着一种天然的醇香,它让人回味于喉咙的深处,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们循着米酒的香味,来到了均平村高坡一组的“杨四海酒厂”,这是一家个人独资的酿酒企业。走进酒厂,只见一排自家泡制的灵芝酒、人参酒、蛇酒等各式酒品琳琅满目,煞是诱人。酒厂的老板杨剑光介绍说:“酒厂原来是一个小作坊,2007年从龙山村搬迁到均平村后,进行了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充。如今,酒厂有4个藏酒的地窖,每个地窖收藏有8~10年不等的米酒,产品远销两广以及天津、上海等地。”我们接过杨老板递来的米酒,轻轻一吮,满地的芬芳,便弥漫在咽喉的深处……

隐藏于平常生活里的大爱

新庆的美不仅体现在美食美酒上,还体现在百姓生活的点滴之间。一位叫石秀平的寻常农家妇女,她35年风雨无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同村老人卢华基、已经再嫁了的“婆婆”以及丈夫的小弟、大哥,谱写了一曲敬老抚孤的人间大爱。

石秀平,广西融水县的苗家姑娘,1976年,她与藤县新庆的小伙子卢志汉相爱、结婚。她一嫁到新庆就和丈夫担负起了照顾同村的残疾人卢华基的责任。卢华基当时已40多岁,由于从小失去双亲加上一只眼睛失明,生活十分困难。他家房子被洪水冲毁后,石秀平和丈夫便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生活,像亲人一样照顾他。卢华基身体虚弱有病,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石秀平从融水老家拿回苗寨特有的滋补药物给卢华基补身子,还和卢华基“约法三章”,不许他到远的地方干活、不许晚上干活、不许干重体力的活,并且每次干活时间不准超过2个小时。现在,30多年过去了,已经70多岁的卢华基的饮食起居,仍然由石秀平照顾着。

卢锡才是石秀平的小叔子,离婚后独自生活。1979年的一晚,卢锡才突然发病。石秀平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卢锡才家中探望。看到卢锡才不断地痛苦呻吟,石秀平当即向邻居借了200元钱,和丈夫把卢锡才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到医院后,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要是晚来半小时,病人就有生命危险了!卢锡才听到医生的话,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卢锡才出院后,石秀平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悉心照料。就这样,在此后的30多年里,石秀平一家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卢锡才。

李美芳是石秀平从未见过面的“婆婆”,因为她在石秀平丈夫的父亲病故后不久,便抛下年幼的儿女改嫁到邻村。2004年的11月,已经80多岁的李美芳跌断了左腿股骨,但她再婚后生育的子女都在广东打工,无人照顾她。无意间听到别人讲起这件事后,石秀平说服丈夫一起去看望“婆婆”,还把“婆婆”接到自己家中养伤。石秀平每天细心地服侍她,给她梳头、洗脸、擦身、吃饭、熬药、热敷,还定时给她翻身。“婆婆”腿伤治好后,又不幸摔断了手,石秀平又把她接到家里来,一直照顾到完全康复为止。离开石秀平家的那天,“婆婆”紧紧地拉着石秀平的手,老泪纵横地说:“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媳妇!”

卢棣发是石秀平丈夫卢志汉的哥哥。2006年,卢棣发患上了食道癌,生命垂危。为了挽救卢棣发的生命,石秀平筹了2万多元,把他送到医院做了手术,并和丈夫轮流到医院照顾他。由于卢棣发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说病人最多只能活半年了。从医院回来后,卢棣发感到十分绝望,石秀平夫妇轮番开导他,给他倒茶递水、洗衣煮饭。石秀平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卢棣发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爱,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情感,石秀平用无私的爱,汇聚成中华文明几千年里的血脉养分,感天动地而又无声无息地流淌在新庆的村庄原野里。

扶贫路上的相互搀扶

新庆有石秀平式的大爱无疆,还有乡亲们之间的扶贫济困、相互搀扶。

新庆镇有6个贫困村、1500户贫困户、6200多个贫困人口。让这些贫困户脱困,是党委、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何不让先富者带贫困户共走致富路?新庆商会的会长汤振兆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2017年春节期间,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庆籍成功人士回乡助力扶贫结对认亲恳谈会”在新庆镇政府的会议室召开,会上,成功人士认领帮扶的贫困户就有78户。今年,新庆镇有80多名贫困户的子女考取了大学,这些成功人士知道后又捐资10万多元,资助贫困户的子女入学。

鳌湖焊护用品有限公司新庆手套厂,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厂长李济勇是土生土长的新庆人。他创业成功后主动把工厂搬回家乡,主动吸纳建档立卡的贫困户80多人到手套厂工作,使每人的月收入达到2500元到3500元。

汤振兆,辞掉了深圳一家企业负责人的职位,回到家乡当上了“猪倌”。他在新庆的高田村成立了“聚富达种养合作社”,饲养生猪、走地鸡、塘鱼,种植沙田柚、牛大力等农作物,探索出一条“猪—沼气—沙田柚”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而且带动了40多户贫困户入股经营,使每户贫困户每年获红利4000元。此外,他还安排5名贫困户在养猪场工作,使他们得到了稳定的收入。

……

致富路上,一个乡亲也不能掉队!这就是新庆的人们,新庆的景象,这种景象所蕴含的美好情怀,让我们感动。

猜你喜欢

黄氏米酒贫困户
裂缝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八宝米酒过三八
狐生子
白露米酒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