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非遗艺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途径探索
——以“口弦”为例调查报告

2018-11-15窦雪锋张天彦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弘扬

■付 磊 窦雪锋 张天彦/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一、凉山彝族口弦的介绍

作为凉山彝族人民最突出的民间艺术乐器之一凉山彝族口弦,它程度极深的渗透进彝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伴随彝族人民的历史发展,流传至今。

凉山彝族口弦是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振”的乐器。它多由竹片或铜片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扁平薄片,中间会刻有振动簧舌。常见的有双簧口弦、三簧口弦和四簧口弦。即分别是由两个薄片、三个薄片和四个薄片组成的口弦乐器。目前单簧口弦已极为少见。采访的老师吉胡老师为我们演奏的即为三簧口弦。簧片基音唱名为“do、re”(双簧口弦),“la、do、re”(三簧口弦),“sol、la、do、re”(四簧口弦)。演奏时需要将簧片排列成扇形,左手执重叠在一起的簧片柄部,右手食指、拇指弹或拨簧片顶端。通过调节口腔大小,就会听见一组纯净且音量较小的乐音。以此乐音为基础,构成口弦的旋律。

口弦的声音虽小,但音色饱满、特别,音响明朗、丰满。它可以模拟语言用来交流,也可以传达情感用于抒情。彝族人民可以用口弦来传达哀怨与痛苦之情,也可以用口弦来分享欢乐与追求。在彝族群众中,口弦将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编织出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画面。

口弦的历史悠久还体现与口弦有关的民俗观念中。比如,有些地区的彝族人民认为,久治不愈的眼疾是因为一个爱弹口弦的女鬼缠身,所以患上这种病的人不敢听口弦音乐。还有凉山州里有不爱口弦音乐的神灵——南阳山神,他会用疾病来惩罚酷爱口弦之人。也有喜欢人弹口弦的神灵——美姑地区的山神,山神会在口弦音乐中将欢乐与幸福赐予人们。在民族改革前,凉山彝族任然处于领悟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原始阶段,迷信和禁忌充满在社会生活之中。将鬼神和口弦联系起来,是彝族人民原始意识残留的表现形式。

二、口弦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的应用

口弦在凉山彝族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口弦作为娱乐工具

彝族人民在劳动之余或是婚俗喜庆场合,人们用口弦来表现故事,或是模仿大自然里的各种动物声音,以此给人带来喜悦的情绪。

(二)将口弦作为青年男女之间传递爱情的工具

彝族人民的口弦可以充当某些言语的转换媒介,用来说话。青年人会用口弦来交换约会信息,或相互之间倾诉内心的思念之情,或是用娴熟的弹奏技巧来取悦心上人。不仅乐曲的形势体现爱情,在彝族,口弦乐器本身也是爱情的象征物。姑娘们从十二三岁起就会将口弦挂在身上,口弦象征着终生幸福。

(三)口弦在凉山彝族的民俗仪式中应用

在凉山的传统仪式中,弹口弦是必要的内容,彝族人民认为,喜庆的口弦乐声,是伴随着故人高高兴兴回到故乡的最好的礼物。彝族人民还会虔诚的向神弹奏口弦,用音乐来感动神。

(四)将口弦作为个人解脱痛苦寂寞的媒介

在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地区,交通闭塞,贫困原始的生活方式、缓慢的生活节奏,使得凉山地区的气氛更加压抑。将口弦作为媒介,彝族人民借此可以来传达很多感情。比如出嫁的女儿思念母亲,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人们会通过口弦以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上述的应用,在凉山彝族生活的地区随处可见。由于运用条件的限制,凉山口弦一般是以独奏为主且不适宜用作舞蹈伴奏用。

三、口弦的传承与弘扬过程中的困难

(1)口弦在除彝族生活地区之外,传播范围不广、受众人群少。比起其他民族乐器来说,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葫芦丝,知道了解口弦这种少数民族乐器的人少。除了在彝族群众生活的地区,被彝族群众广泛用于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中外,在其他的非彝族群众生活地区知道的人少。

(2)传承与弘扬的范围仅限于彝族少数民族人民之内。据调查了解,现在彝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里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将本民族的乐器,例如月琴、口弦、葫芦笙等等乐器,作为一门文化艺术修养课程,纳入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助于彝族民族乐器的传承。但是范围仅仅限制在彝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3)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经济不是特别发达,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达不到大范围的对彝族口弦进行宣传、传承和弘扬。

四、口弦的传承与弘扬的途径

(一)与艺术学院不同专业开展合作,构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艺术学院现拥有表演专业、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编导专业三个传媒专业,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同学,将口弦的传承与弘扬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性开展合作项目,构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与表演专业的同学们,可以进行开展关于口弦的原创剧目的创作,并在院级、校级或者其他的演出平台进行演出。编导专业的同学们,可以为口弦拍摄专业的纪录片,通过传播影响力最大的、受众人数最多的网络途径来向世人介绍口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可以为口弦额传承与弘扬量身定制一档科普节目,通过在校园里和网络上,两种途径来宣传口弦。

(二)通过与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的交流合作,搭建“非遗艺术进社区”平台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已于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我院学生创作的关于口弦的纪录片、专题介绍片以及与口弦有关的原创剧目或其他与口弦有关的表演节目,可以通过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的演出平台展现给群众百姓观看。

(三)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交流合作,将“口弦”带出大凉山

研究小组在前往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考察时,已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达成合作共识,文化馆愿意为口弦的传承与弘扬提供帮助,例如接受我院的邀请,欢迎口弦表演艺术家前来为我院师生表演非遗艺术口弦,传播口弦艺术。同时,也愿意为今后的“口弦进社区”活动提供师资及其他帮助。

(四)建立“口弦学习交流基地”

在学校、社区里的艺术活动中心,建立“口弦学习交流基地”,随时随地欢迎有兴趣学习的学生、群众来了解口弦,加入到口弦学习的大家庭中。在“口弦学习交流基地”里,我们有许多种方式来学习口弦。有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知识专业的口弦表演大家来为大家现场教学、演出。还可以通过官方认证的专业口弦教学片进行学习。课后,我们会安排‘学习分享交流会’,大家可以在一起展示表演口弦,也可以相互请教问题。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继承和弘扬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新一辈的不断传承与弘扬,才能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弘扬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清明前大雨夜悼凉山消防烈士(外一首)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记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