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年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方法
2018-11-15江苏省常州老年大学
■周 苗/江苏省常州老年大学
在当今老年文化生活中,声乐已经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声乐。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性,老年声乐教学与普通声乐教学又有不同之处。作为一位老年声乐教育者,要挖掘了解老年人的特点,为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声乐演唱观念,选择适合老年人的曲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提升老年人声乐水平。
一、建立积极健康的声乐演唱观念
(一)明确老年人声乐学习目的与目标
老年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共性,又有不同的特性。基于老年教育非职业性和服务性[1]这两个基本特点,老年声乐教育并不是培养优秀的歌唱家,而是通过声乐学习提高歌唱技能,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提升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通过课内外结合进行视唱教学,培养学员掌握与运用“读谱要领”,积极提高独立歌唱能力。同时,使学员懂得只有掌握科学方法,进行课内外的歌唱技能训练,掌握要领,唱起歌来才轻松,才唱得响、唱得清、唱得美、唱得有感情、有变化、有对比。[2]
(二)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老年学员对气息没有明确概念,在演唱时也是一味用真嗓子去唱,就是常说的“大白嗓子”。这样唱歌,气息较浅,也没有音色,让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
老年学员应该正视自己的生理现状,不演唱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高难度曲目,一般指音量大、技巧性强、含有高音的曲目。要寻找自己的优点,老年人较年轻人阅历丰富、感情充沛,歌曲演唱时可以突出情感表达,老年人时间充沛,在歌唱上可投入的时间多,这些都是老年学员的优点。同时,在歌唱前,教师应该灌输正确的歌唱声音,让老年学员多欣赏优秀的歌唱作品,培养老年学员对声音、对歌唱的审美。
二、选择合适曲目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经历。这一代老年人年轻时流行的音乐与今天截然不同,他们听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唱过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他们喜爱《游击队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学唱这类经典老歌时,他们兴趣盎然,很快就能掌握。但很多人因此就认为老年人都只喜欢经典歌曲,其实不然,很多老年人还是很与时俱进的,他们也喜欢唱一些流行的歌曲,他们也很关注一些新兴事物,他们也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在选择曲目时,要从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经典老歌入手,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演唱耳熟能详的歌曲时,他们回顾历史、追忆美好童年、激发爱国情怀,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再循序渐进加入各民族经典歌曲、艺术歌曲,巩固正确的发声及歌唱方法;同时可适当加入一些耳熟能详的外国歌曲,感受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选择曲目不能一味投其所好,而要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唱法的歌曲,通过歌曲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选择难度太大、音域太宽、节奏太复杂的歌曲,要因材施教,根据老年人不同层次选择相应难度的歌曲,以此建立自信心及成就感。
三、重视呼吸训练、发声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气息较年轻人弱,在声音训练中要特别重视气息的练习。呼吸是歌唱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歌唱的动力,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才会有动人的声音。唐代《乐府杂录》中写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不论任何年龄段,呼吸对于声乐演唱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经过正规训练,老年学员经常会用胸式呼吸歌唱,胸式吸气时肩膀耸起,喉咙紧张,胸部僵硬,进而导致喉头、脖子紧张,使得发出的声音单薄、僵硬。
四、形象描摹,深入浅出
(一)打比方
歌者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唱歌时,我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支长笛,后脑勺、后颈、后背呈一直线,同时打开头腔、鼻腔、胸腔各处腔体,形成一个内部通透的管乐器。吸气时,把腹腔想象成一个气囊,用“闻花香”的方式把气息吸入气囊。打开口腔时,手握拳当作一颗苹果,用大口的方式来咬苹果,此时牙关处就打开了。接着,想象在口腔外侧放入一枚竖着的生鸡蛋,慢慢用手指把鸡蛋推至喉咙口,在往内推的过程中注意不能把鸡蛋咬破,当感觉到有轻微的呕吐感时停止,这时的喉头就打开了。
(二)作比较
很多老年学员都反应:课上演唱时很轻松,高音也能够掌握,但自己练习时不但唱起来很累、高音唱不上,唱了一会儿连喉咙都哑了。这是因为在老年人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注重“唱”而忽略了“听”。听不出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方法,用错误的方法演唱久了必定会对喉咙造成伤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锻炼老年学员“听”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演唱正确与错误两种声音,让老年学员辨别正误,同时指出错误的声音应该如何纠正。这样能很有效地锻炼老年学员的听觉与对声音的审美判断。在老年人演唱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当之处,笔者会将不当之处适当夸张地演唱,让学员们自己寻找问题,同时再演唱一遍正确的。用这种对比的方式,相形之下,美丑分明,老年学员们会更自觉更努力地纠正不足之处。
五、借助工具、图示、手势辅助声乐教学
(一)借助工具
声乐是一门内在抽象的技能性课程,语言描摹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可借助工具、手势、图示等辅助手段。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舌面太高、软腭抬不起的状况。这时,借助一支筷子和一面镜子,用筷子将舌根往下压,将小舌头处往上顶,这样能使老年学员清晰地体验到喉头打开的感受。演唱高音时,可以找个重物,搬重物时腰腹的用力状态就是演唱高音时的状态。
(二)借助图示
在演唱音阶时,在黑板上画上一排阶梯,把每个音级画为一个台阶,其中mi、fa之间为半个台阶,si、do之间为半个台阶,其余都为一个台阶。看着图示的音阶,演唱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唱出半音与全音的区别。
(三)借助手势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手势,能非常直观地感受身体内部各器官各肌肉群的运作方式。例如:笔者在讲解口腔打开的时候,让学员先用右手握拳模拟苹果,大口咬“苹果”打开牙关。教师用左手模拟学员口腔侧面打开状态,大拇指模拟舌头,另外四指并拢模拟上颚,让学员根据教师的手型打开口腔。大口咬“苹果”时,指尖(牙齿)处打开,但虎口(喉咙口)还是关闭的。这时让学员凭空想像有一枚竖着的鸡蛋,右手拿起“鸡蛋”,把“鸡蛋”放入口腔外侧(教师手势对应第一指间关节),用右手食指将“鸡蛋”慢慢往口腔内部推,教师左手变换手型模仿口腔内部形状,当“鸡蛋”推到喉咙口,有轻微呕吐感的时候,喉头就打开了。
手势的运用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站在学员的立场,感受学员听到怎样的讲解能快速准确的做到位,不断创新调整手势的运用,形成一套简洁明了、美观实用的教学手势。
除了形成自己的教学手势,使用合唱指挥手势也能帮助课堂教学。合唱指挥与队员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视觉信息传递的,指挥把内心的语言和情感转化为视觉信息传达给队员,从而形成了指挥的视觉行为,即指挥手势。在日常声乐大班课的课堂中,教师相当于这个班集体的指挥。教师使用指挥手势,减少不必要的语言传达,有时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例如:快上课了,学员们还在侃侃而谈,这时教师手在空中一挥,五指聚拢成拳,一个指挥中“收拍”的手势,学员们纷纷停止交流;学员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发现演唱存在问题,一个“收拍”手势,学员们立刻停下来倾听教师的讲解;学员在演唱时太投入,越唱越大声,一个“渐弱”的手势让学员回到合适的音量。
对于声乐六、七十人的大班,可以不用说任何维持纪律的话,用要而不繁的手势、肢体动作、眼神、表情来组织教学,举重若轻,井然有序。对于正在投入演唱中的学员,不用语言,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调整歌唱状态。手势在声乐教学中的妙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轻松,赋予老年学员们信任、激励、关爱、尊重与包容,在学员领会教师组织教学的习惯和方式后,师生间建立起了珍贵的默契与配合,形成了行止互知的课堂教学秩序。
六、重点难点,循环往复
老年人由于年纪逐渐增大,记忆力明显下降,对于之前学习过的内容,甚至是刚刚学过的内容都会记不太清楚。在声乐课堂上,新授的知识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有时一个问题反反复复强调都记不住。这是由于老年人生理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所教内容。
在新授一首歌曲时,要把难点从歌曲中分离出来解决,例如歌曲中的难点乐句可以当做练声曲,也可以把难点分解,假如难点乐句的节奏较为复杂,就先单独练习节奏。针对这些难点重点,反复多次示范演唱,同时可以用齐唱、分组唱、接龙式演唱、独唱等方式让老年学员反复练习。对于难点,每次上课都要复习、强调,直到老年学员完全掌握为止。声乐教学要从细部入手、从小处抓起,将声乐基础训练的真实、细腻、透彻的一面展现出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例如哼鸣练习,是获得声音“高位置”的有效方式。从一开始完全不会哼鸣,慢慢模仿“小声抽泣”找到了哼鸣的方法,然后哼鸣转开口音,由闭口哼鸣,到开口哼鸣,再到用哼鸣演唱歌曲。通过十几次课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哼鸣练习,老年学员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声音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些柔韧油亮的感觉。
七、柯尔文手势法、奥尔夫教学法的运用
柯尔文手势法,指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的手势,其是19世纪70年代优翰·柯尔文创始的。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七种不同的手势代表七个不同的音高,使听觉转化为听觉,对老年学员进行音准训练。这种直观的演示方式,提高了老年学员对音准的掌握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i·orff1895—1982)所创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从音乐产生的本原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我国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不同,它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在老年声乐教育中,也要突出这种理念,本能的唱歌符合人的天性的,在学习过程中,老年学员们不会担心“学不会”而受到批评没有面子而有精神负担,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奥尔夫教学法的又一个重要原则为“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要求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机能退化、反应能力降低,边唱歌边“动起来”,把人体当做乐器,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或拍手、或跺脚、或拍大腿,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
柯尔文手势法与奥尔夫教学法已经普遍出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笔者开拓思路,尝试性地将两种教学法迁移进老年声乐教学中,受到了老年学员的热烈好评。
针对老年人的声乐教学不能抱着“唱着玩玩”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需要一定的科学训练方法、教学手段和组织教学的策略,它也是需要声乐教育工作者来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领域。随着老年精神文化的备受瞩目,老年声乐教育也会发出耀眼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