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视域下的草原青年(作家印象)

2018-11-15雪归

青海湖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刊物诗歌

■雪归

在我提笔写这篇作家印象时,这篇文字的主人公班玛南杰正组织贫困户采摘野生林菌。在那个种植了大片黑青稞与蓝青稞、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的藏族贫困村,他已经驻扎了一年。

初见南杰,是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在省城西宁,从果洛回来不久的他带着准备出版的诗集《闪亮的结》的清样,想让我帮忙看一看。

暮色渐沉。在城市如水的车流中,他匆匆停车交付书稿,未及多言便匆匆告别。

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那么年轻,藏族人特有的基因让他看起来眉目英挺,只是体形略显瘦削。

当我在灯下阅读这本诗集清样时,早前对南杰的创作情况一无所知的我,通过这些文字发现了一个敏感、细腻、内心十分丰富的人。他的许多诗作很有质感,也很见功力。因书稿在前期已经做了校对,明显的错别字不多,硬伤也很少。诗文从整体上来说质量不错,短小精悍且不乏深意,尤其是将藏传佛教方面的许多内容融入部分诗作,耐人寻味。

我一直抵制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口水诗,许多口水诗虚空假面,影响着诗歌和诗歌的形象,而真正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好诗却越来越少。当许多人打着诗歌的旗号以诗歌的名义大行其道却远远背离了诗歌精神时,诗歌便沦为个别人或个别团体借以获利的工具,诗歌精神更是被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和蹂躏,令人既觉痛惜,又感愤怒。所以,当再一次回过头品味南杰的诗歌,其中有一些长诗譬如《塞外组曲》系列,以及短章《墓志铭》《崖遗》《解梦之二》等篇章我至今非常喜欢,并在我所编辑的刊物上推出了几组。

我们之后的见面,大多是在一些文学活动上。南杰和我一样寡言,三年时间里的许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物编辑方面,无涉其他。果洛州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白唇鹿》复刊后,我受邀担任特邀编辑,从约稿到每一篇稿件的编辑、排版和校对,在每一期出刊前后,我都会和南杰探讨交流,为了《白唇鹿》每一期刊物的正常出版我们各尽所能,不遗余力。与南杰之间这种无功利性的交往,让我觉得轻松和自在。在喧嚣沸腾的当下,我们共同坚守在一份纯文学期刊的旗下,仿佛守着一片净土,内心也得到了净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唇鹿》复刊后我担任编辑的十几期里,南杰几乎从不在《白唇鹿》发稿。我知道许多刊物编辑把自己编辑的刊物当作自留地,自编自发,大量刊登自己的稿件,缺少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更有甚者,有的编辑仅仅是因为帮作者作过修改,便在作者名字前署上自己的名字。南杰不是没有作品,他的许多诗歌发在外地刊物。我也曾向他本人约过几回稿件,但他总是说发别人的,并一次次主动把刊物版面让出来。南杰的这种坚持,令我心生敬意。

我后来得知,南杰出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他在那里生活了15年。

南杰说那里有被遗弃的防空洞和碉堡,有稀疏的灌木丛,有凌乱的动物脚印,这个藏地小镇对南杰的一生应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诚如他本人的描述:“久而久之,我的记忆深处就有了一方难起波澜的幸运之地,偶尔用曾经熟悉的过往勾带出一部分调和生活,像是一剂良药的引子,在自己生命中一些特殊的时刻当做甘露、当做法宝。”

除了出生地,南杰的父亲也对他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个一根接一根地吸烟、不肯随俗流转、秉性笃实的男人,那个带给南杰生命、从不溺爱孩子、处处显得细致温柔的男人可以说是南杰的牵挂,也是南杰的老师。

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外部环境,通常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相信南杰也不例外。他最终选择用诗歌来表达,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2005年冬季,在星月诗社出的一本年选上发了三首短诗,其中一首写的是那年刚刚生产完的他的姐姐。

我虽然没有看到南杰的这首诗,但通过其《母亲——写给生日,慈母因我受难之日》一首,亦可感受其中一二。

我难以描摹的感动是

十月的生命力在你体内膨胀

贴耳听得一副身躯渐渐骨裂变形

焦虑难安的蠕动

竟也被你与父亲欢喜地认定是

顽皮和活力

于是,人们听到了一声痛吟

我用天地置换的姿势,向你哭诉

在你豁然松弛而欣喜万分的汗珠下

也有我日夜向外渗透的思念的泪

一些时光,注定凝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于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以及抚育的过程,其间的艰辛自然难以尽述。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到“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感念父母为儿女的倾心付出,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东西,总是让人心动。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南杰用他独有的方式感念表达,读来令人不胜感慨。

常年在果洛工作的南杰,如今是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所在村为班玛县亚尔堂乡王柔村。这个平均海拔3450米、距县城32公里的藏族贫困村的脱贫,远比想象得艰难。产业脱贫、村级集体经济“破零”等工作更是压力重重,举步维艰。所有的工作要从每一户、每一人做起,为完成工作,南杰时常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如何紧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成立合作社、如何运营、打造什么品牌等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谋发展、找出路,南杰为此绞尽脑汁。

王柔村独特的森林气候造就了众多的自然美景,林下资源丰富多样,南杰认为这里遍地是宝。在全面了解所在村基本情况的同时,南杰因地制宜分析致贫原因,从小事做起,从蔬菜种植和林下经济入手,助力王柔村脱贫产业发展。

绒玉野生林产是南杰和当地村民一起打造的当地野生特产。从产品包装、商标设计,以及销售人员和渠道等,南杰亲力亲为。他的微信朋友圈,从此多了一些王柔村的特色产品。在南杰的努力下,如今合作社真正运行起来,发挥了应有功能,更为可贵的是,村民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参与热情日益高涨。

南杰曾抛下文学的小石子在生命的长河泛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现在,他把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视为第一要务,也因此搁浅了创作。我相信这是暂时的,真正心向缪斯女神的人,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这一点来说,南杰也是幸运的,他热切关注着高原上高海拔、高寒地区农牧区农牧民的所思与所想、所忧与所虑。他们的荣光,他知道;他们的艰辛,他更知道。

南杰说,他深陷于一种越来越复杂的情感之中,面对多元化现代日常,他逐渐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族古老传统的反差,他用心揣度生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以期找出日常生活中多维度空间的每一个进出口。

从一个尚未完全达到城市化水平的传统地域走来,南杰埋头扎进多元多维的现代社会,面对这样生动又复杂的壮美画卷,那些视觉符号、物象精华,也促使南杰将关注的目光移向了现代化进程中“新生代”牧人的生存状况。在经历着现代草原儿女灵魂深处的阵痛的同时,他试图用个人化的书写进行反思。虽然期间难免迷惘与疼痛,但相信这个过程、这种反思终会结出令人期待的果,就让我们共同期待。

猜你喜欢

刊物诗歌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刊物贺词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诗歌过年
读者论坛等
我国现有多少期刊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