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意义
2018-11-15杨常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常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教科书中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最近几年以来,虽然社会中的人们在经济水平上不断提高,但是对于精神文明却不注重建设,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建设无益。因此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可以让他们从内心中主动去接受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挖。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材,而是要提倡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在此过程中,提倡教师以校本教科书为基础,探索和运用中文课程资源,扩大中文教材的内容。对以往的教材进行扩充,从而能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可以被描述为深刻而深刻的,可以有效地丰富当前高中阶段汉语教学的内容。三是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或多或少地具有强烈的友谊,爱国主义等,这对于建立健全的学生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积极改善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在教科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所需要的对策
(一)教师应注意在教材中发现传统文化
若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涉及度,就要不断的发现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因素,深入理解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意义。教师应将教科书中某些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重视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和不断品味,并不断将这些传统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与传统文化产生在心灵上的共鸣。在研究经典文章《鸿门宴》的时候,有一个关于宴会席位的说法:“相忘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教师可以用这篇文章作为深化古代座位文化的基础。古人注重礼仪,注意自己的身份。它属于阳,是荣耀之地,西方是日落之地,它是阴,它是最坏的。从座位,从东南和西北的好坏,这是古老的座位文化。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不仅要学习刘邦,项羽等人的性格,还要探索其中的饮食文化和文化。
(二)教师应对传统文化要更加重视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汉字的发音,写作和使用教学应与其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促进汉语和汉字的意义和内涵的共同发展。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传统汉字渗透到学生的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现代社会功利色彩的体现。在考试压力下,这也是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
(三)通过传统节日了解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也是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因此,语言教师应该为语言课堂营造更多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平台,积累知识,感知传统。而对于我国来讲,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或者历史源头。例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屈原,春节是为了纪念我国老百姓能够打败怪兽“年”等。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对传统节日的学习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传说之后进行写作教学,以此表达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应将传统文化教学延伸到课外
(1)通过课外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我国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外诵读和实践。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关键。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文化经典的阅读,并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活动,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中国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经典,充分积累优秀的古代作品,将道德实践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2)对经典作品进行扩展阅读,将传统文化教学带出课堂。教科书中的一些作品是优秀的代表,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深刻而深邃的,除了文本之外还有许多不朽的经典。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中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阅读相关作品的愿望。对这些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和完整的理解,真正形成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的滋养之中。(3)将网络资源与传统文化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渗透需要将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并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如《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天天向上》《百家讲坛》等弘扬传统文化,您还可以聆听一些古老的歌曲,影响学生形成记忆模式。这种教学活动与课堂上和课外学生相结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中国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现代化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语文教育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