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故视角分析古典文学中的竹意象
2018-11-15范绍利潍坊科技学院
■范绍利/潍坊科技学院
在古典文化中,竹拥有特殊的品性,在古人的审美视野中占有较为重要地位。著名博士李约瑟曾表明东亚文明主要为竹子的文明。因此,竹具有良好的意象。同时,竹在人们的生活中拥有较为广泛的用途,是观念形态中竹意象的原型。竹为我国中华文化发展带来较为深刻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有关于竹的典故历史悠久,为我国古典文学带来一定写作素材,并代表我国美好事物。
一、竹典故与竹文化的背景
竹文学散发出巨大的审美文化效应,不仅促进意象系统多维性、整体性以及动态性发展,能够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多种价值追求相符合。同时,古典文学系统中具有沟通文学的理论,并能够全方位体现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古典文人创造文学时,日常书写用具、传统乐器等都由竹制成。更有古典文学记载,“女娲作笙簧,笙,生也,家物贯地而生。”其中蕴含的道理为人与竹一样种族不断进行繁衍。此外,关于竹文化,我国古典文学中大部分诗人运用竹进行表达思想,并通过有关竹的乐器表达某种力量。
竹具有的物理属性,可以使古人选材择用,通过特定的物种选择产生一种信奉,主要是对于竹音乐的信奉。古人将音乐称之为丝竹。传统的思维重视类化推及,在物质层面中,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长期以往,使人们对竹植物特性进行特殊评价。从而产生典故故事。早年李玄伯先生表明古典文学中的巨姓人家的图腾与植物相似,并怀疑荀姓运用新生幼竹为图腾,以此代表生生之意。并且,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彝族运用竹的根部作为祖先的禄位,以此展现对竹的自然崇拜,从而为竹典故发展提供良好背景。
二、基于典故视角分析竹与龙的关系
李白的诗词中曾表明“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从典故视角进行分析,竹与龙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具有相同的象征功能。同时,《后汉书》中记载,费长房修仙后,壶公送他一根竹杖,表明竹杖能够载人飞行。之后,费长房将竹杖扔向空中,竹杖变为一条龙。因此,说明在古典文学中,竹与龙同样具有典故色彩。竹与龙互相置换,不仅因为竹的长度、形状与龙相似。竹具有的功能以及色彩与龙也大为相似。古籍曾记载,“竹者青也,与龙色相类,能肖之吟,龙不为怪之。”因此,能够证明竹色与龙色相近。古人在描述典故古典文化时,经常运用竹表现龙,以此激发人们对龙的想象。
竹的龙性能够引起古人对竹意象的认同,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此丰富竹文化内容。经过阅读多种古典文学能够发现,竹的龙原型扩展到竹的幼苗中,运用幼竹展现龙的奋发向上精神,并体现出龙的气概。如戴熙的“雨后龙孙长”,通过竹文化展现出龙的生命力,同时,能够表达竹的生命力,为竹文化营造出不一样的色彩。以此能够将竹与龙进行紧密结合,从而展现我国古典文化的内涵。
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适当的降雨,对人们的生活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在古代民间,将龙看做布雨的工作者。大部分古籍中都有关于龙布雨故事的记载。同时,有典故表明将竹看做龙,利用竹祈求下雨,以此证明竹与龙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古典文化中,古人不断与自然进行斗争,并利用竹的诸多性能展现内涵,以此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因此,通过竹龙的联系扩大典故力量对人内心起到安抚作用。
三、古典文学中竹意象
竹与中国古人的惜命意识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竹的质地较为坚硬,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古典文化中的文人又赋予竹一定典故色彩,在人们心中对竹越来越看重。在古典文学中,对竹的生命力与人的惜命意识进行联系,从而创造出“可取南山竹笋食之,疾可立愈”。同时,古典文学中竹意象还能够表达为道教仙话,如经典古典文学作品《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主要表达内容为利用竹能够延长生命,并且,竹能够化为人身。对古人而言,竹意象更具有其魅力。
古人对竹的喜爱之情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竹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价值。首先,在各类经典古籍中,古人数次表达出对植物的崇拜,主要对于竹的典故作用产生崇拜感情。此外,通过竹意象在古典文化的表现,充分体现出我国儒家学说,在后来的古典文学发展中,运用竹意象表达男女相思之情,以此展现出不同的竹意象。因此,通过对竹的典故描写能够展现出竹的生命力,并展现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特点。
四、结语
中国古人心目中竹占有重要地位,竹凸显出人的性格以及节气。通过有关于竹典故的发展,昭示竹文化的主体意识,从生长到死亡与文学发展都有一定联系。通过竹的文学意义,能够了解我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历史。在古人心中,竹贯穿古人生命中所有遭遇的事情,并体现基本的人生课题。竹文学系统在发展中散发着典故能量,以此满足人们对竹的幻想,并通过竹意象促进古典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