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外二篇)
2018-11-15董艳丽
董艳丽
我是来去匆匆的旅行者。南京,只一日,怎能看尽你的古往今来;只一面,却让我永远地记住了你的忧伤。
烟雨蒙蒙的清晨,我来到了江南,来到了南京,此刻的她,虽成为六朝古都,却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汇入车水马龙的人流中,感受到了她蒸蒸日上的气势;站在高高低低的水泥建筑与古色古香的木制角楼之间,体会到她的日新月异和古朴端庄。每走一步,仿佛左脚踩到的是历史,而右脚已踏上了未来。站在巍峨雄壮的总统府门前,凭着印象中对她的了解,蓦然之间,竟有前世今生恍如隔世的感觉。
青石板铺就的甬路在脚下移动,尽管承载了太多的重荷与生命,仍看不出有丝毫的不耐与困倦;雕刻精美的徽式木窗下,《枫桥夜泊》碑寂寥兀立,遒劲圆润的笔迹,显示着这宅院的豪华与高雅,铭记着每一位主人的尊贵与辉煌,也提醒后人不忘那一段段不屈的历史。那端坐窗前,眼波粼粼、深情幽怨的红衣女子,此刻是在思索丈夫未来的命运,还是为她多灾多难的祖国担忧?是留恋总统府中的一草一木,还是为明朝隔山隔海的他乡生活忧愁?会议室首座上,正襟危坐的可是当年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那伫立在庭院中高大的石楠老树,见证了人世沧桑,五百年巨变,还倔强地伸向苍穹,是不是也厌倦了人世间的争争斗斗,向往高处的清凉;当秋风乍起,那大大小小的叶儿,可会叶落归冢?墙角几株正在怒放的三角梅,时刻提醒着世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走在坚实的楼梯上,耳畔间回响起年轻军官铿锵的脚步声。摸一摸油漆斑驳的扶手,好像还留有前人的体热。站在办公室的门口,看着此刻寂寥的一切,每张桌子、每张椅子,都如一位绅耆老者,向我讲诉曾经发生的一切。没有风,那静静垂下的白色窗帘,仿佛忘却激战前夜迎风飘舞的疲惫,邀我坐下来,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安静。看不见飞扬的文件,也听不到嘈杂的电报声,我的眼前,游走着那些行色匆匆、神情慌乱的人们,此刻正在焚烧文件,收拾行囊,准备向海峡那段逃亡。作为后知后觉,我多想阻止他们忙乱的脚步,阻止骨肉离别的悲剧。当我伸出手,他们却在我的指尖烟消云散了,化作一缕缕思想的离愁萦绕在我心头……
傍晚,我去看望住在南京的丈夫的伯父,电话里听说我要去,两位从未谋面的七十多岁的老人竟像孩子般兴奋。嘱咐我不要乱走,一定要亲自把我接到他们家中。老人无不自豪的向我介绍南京的名胜,介绍总统府,介绍中山陵,介绍太子庙。特别向我描述了南京大桥。原来伯父就是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之一,当年,苏联撤走了在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建长江大桥就成为一个难题,伯父响应国家号召,和其他的工程师一样,为了祖国的建设,从全国各地汇集南京,攻破了这个难关,使中国有了第一座完全由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跨海钢铁大桥。那种欣喜和自豪现在依旧那么清晰的写在老人的脸上。为此伯父远离新婚的妻子年迈的双亲,不仅奉献了知识和青春,还背负对亲人的歉疚。谈到老家,伯父老泪纵横,喃喃的说到:“多想再喝一口老井水,再睡一宿老土炕;多想再推开那扇红松旧窗,看那昨日夕阳;多想再一次坐在老槐树下喝茶、下棋、摇扇、纳凉;多想每个清晨为母亲的坟头添添土、拔拔草,多想每个午后陪老父亲唠唠嗑,哪怕是隔着阴阳……可是,回不去了,这里有儿女,当初不能为自己的父母亲养老送终,已成为心中永远的痛,现在不能让儿女也背上同样的包袱……老人哽咽着摇摇手:“好在现在交通四通发达,南京和辽宁一日就可到达!只是老了老了,还没摘掉游子这顶帽子。唯一的愿望是死后能长眠在老家的杏树园中,日日嗅尽芬芳气,夜夜叙于翁媪情”。
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脸,我喃喃地说:“家里已准备好墓地,只要他想回就回。”我不忍心告诉他,我们谁都回不到那个魂里、梦里的杏树园了,他的家乡,他祖祖辈辈住的小山村,早已物非人非了。“动迁”的大潮把活着的和长眠在那块土地上的都赶了出来。就是说,他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将永远是游子了。
夜深了,我必须归队。两位老人执意要送我到车站。穿过车窗,伯母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我也害怕这一松手此刻便会成为永远。夜色中看着渐行渐远的两位老人,黑暗中佝偻的身影渐行渐远,是那样的无助,我开始为自己的谎言心痛、愧疚。我的心又一次被那缕思乡的离愁层层缠绕着。泪光中,眼前晃动着总统府中慌乱奔跑的人流,耳畔间想起余光中老师那首哀怨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窗外的温存
还没从睡境醒来,耳畔就传来清脆的鸟叫声,睁开惺忪的双眼,两只灵动的小精灵便跳入了我的眼帘。窗外,两只麻雀在窗台上跳来跳去,忽而婉转,忽而低囄,似在诉说,又是在放歌,鸣声在清晨静寂清冷的空气里放纵,着实让我感到一丝凄凉的温存。恒大城同我一样从嘈杂中惊醒,空气中蕴染着薄薄的雾气,地面上却不见半点湿痕,正是这仲夏的燥热,蒸腾了太多的水露。忽然记起花园里的几株绣球,此刻应该开得正酣,便披衣下楼寻去。
初生的太阳和昨夜的风寒相遇,使得早晨的温度刚刚好,一会儿走在湖边的小路上,一会儿坐在亭子的座椅里,看湖光潋滟,想孤独心事,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把心底最纯净的扉页徐徐展开,肆意畅想。
那几株绣球就藏隐在一片葱蓊之中,满树的绰约,扶摇着几团淡绿,虽是怒放却不招摇,倒有几分高雅孤傲的风骨,在万紫千红中别具一格。花没有玫瑰的妖娆,茎也没有玫瑰的锋芒,一幅随遇而安的柔和,面对它,却丝毫没有折枝独揽的冲动,却凭添了“我见犹怜”的呵护。如此娉婷,谁人解看花意?再凝神看花,仿佛是寂寞中的油画。
一阵欢笑声从广场上传来,引我循声走去。还是那两位老人在踢毽子。你来我往,小毽子轻盈的在两人间穿梭,一会儿飞高,大叔便用了一招大鹏展翅;一会儿落地,阿姨就来个海底捞月,真是见招拆招,应付自如。看着他们这般快乐、和谐,我心生羡慕,不由得想起那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诗,那首“当我老了”也从心底油然飘起:“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模样,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两位老人,定是从人生风风雨雨中走过,才沉淀出今日的风平浪静。他们之间,一定有着不动声色的爱恋。爱情,从来都是人生的主题,无论在各类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它贯穿人类生命的整个历程,涉及每个人,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是雪鬢曳杖,还是攒眉千度的深闺。年少时的恋爱激情热烈,充满希望,不思后果,一如怒放的玫瑰,棱角分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都是年轻人震撼山河的爱情写照。而陆游的《钗头凤》缠绵悱恻,则写尽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抱恨;年老时的情感含蓄深沉,执着稳重,一如绣球花饱满殷实。品苏轼的《江城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叹生死无常,永无所知的思念。
此后,在小区的好多地方都能看见两位老人的身影,面孔中溢满阳光,透着幸福。
冬日,在湖边,还是那几株绣球盛开的地方,又遇到了大叔,此时的他苍老了许多,精神也颓废了许多,身旁没了阿姨的身影,由一个保姆陪着,和他说话也不搭腔。保姆说,阿姨是去年去世的,那时大叔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阿姨照顾病重的大叔,心力憔悴,心肌梗死,一句话没留就去了。大叔醒来,半痴半傻,却每天都在寻找,在等,也许他不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我不知道怎样安慰大叔,更不知他能否听懂我的话,生离死别对我来说虽已司空见惯,但大叔的茫然不知归途着实令我不知所措。
不远处,两只麻雀在枝头上跳来跳去,忽而婉转,忽而低囄,是在诉说,又是在放歌。着实让我感到一丝凄凉的温存。
虫子的烦恼
虫子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说是山村,其实只不过是几个连绵的小丘陵上几座稀稀零零的石头房,村前有几亩薄田,村后是漫山遍野茂密的果树林。听老人们讲,很久以前有一位姓东的大人归隐于此,因而有了一个标志的名字:东大村。
虫子是纯粹的70后,小时侯,虫子眼中的村子很大,大到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累得快要睡着了,可是每天放学,虫子和小伙伴们还是不知疲倦的在大街小巷、沟沟岔岔奔跑嬉戏。那深浅不一的牛、马车辙装满了村里人祖祖辈辈的酸甜苦辣,承载虫子太多的童年记忆。到了春天,虫子挎上妈妈给买的大柳条筐,拿上小铲,绕山驾岭挖野菜,什么蒲公英、苦碟子、岌岌菜、野芹菜,虫子无师自通全都认得。挖累了,一骨碌躺在暖暖的土地上,望着蓝天上朵朵白云,闻着杏花的阵阵芳香,任凭蜜蜂和小虫在脸旁飞来飞去,任阳光肆意在脸上温柔抚摩,尽情享受春天赐予的快乐;夏天,在高粱定包的时候,虫子和小伙伴们到地里打乌米,乌米是高粱变异的现象,长不出高粱,生出一种灰状的东西,直到现在虫子也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东西,因为乌了巴突的,家乡的人都叫它乌米。当时我们国家很多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人们对乌米很是头疼,都在想尽办法搞科研消灭这种现象。孩子们可不这么看,因为乌米是一种非常好吃的零食,用锅蒸了后有一股蟹子的味道,蘸点酱油一吃,那叫一个美。夜幕降临,大人孩子端着饭碗一会儿蹲在院子里,一会儿凑到场院上,边吃边聊,谈论着一天里的新鲜事。吃罢饭,蚊子也凑趣,人们就上一下,下一下拍打,不知是谁从哪抱来一大捆艾蒿,也不知道是谁点起了篝火,瞬间便香气袅袅,周围便容入仙境一般。虫子和小伙伴们兴奋得在烟雾中“翩翩起舞”起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虫子和弟弟最累的时候,每天除了帮家里干活,还得扒秫秆,眼见高粱的叶子把虫子和弟弟埋得只露个小脑袋,脸上、鼻子里全是灰,筋疲力尽时歪倒在厚厚的高粱叶子上,虫子就想:“啥时能脱离这苦海?”冬季,是农村最休闲的季节,大人孩子挤在炕头,就着咸葱、咸萝卜吃着热气腾腾、烀得滋滋冒甜水的地瓜,虫子想“这就是天堂般的生活吧?”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少年变成了青年,虫子不在满足现有的生活环境,幻想着有一天能脱离农村,去外面的世界生活,于是,虫子眼里的家乡一天天变得丑陋起来。那雨天泥泞的道、秋日冰冷的炕……都成为虫子想逃离家乡的理由;城市的高楼大厦、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的一切都在虫子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终于,一切如虫子所愿。
飞快城市节奏,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渐渐地压得虫子喘不过气来,虫子开始怀念家乡那种原始、简单的快乐,怀念春日暖暖的土地,怀念那茂密的果树园,甚至在梦里都有三十年前那淡淡的艾蒿的清香。虫子惊异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快乐大部分都受到童年意识的影响。如果让他拍一部电影,他一定把现实拍成黑白色,把回忆拍成彩色,因为现实是如此残酷,而回忆却那样的色彩斑斓,回味无穷。
于是每个周末 虫子都穿梭于城市和家乡之间,走在家乡的土路上,虫子从没有过的塌实,坐在老宅的土炕上,虫子说不出的惬意,乡亲们还是习惯在晚上聚集一起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孩子们却不在缠绕膝头,而是三五成群地穿梭在新铺的板油路上溜旱冰,耳朵上大都带着耳麦,边听边玩,快乐极了。相对虫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们快乐也升级了。是呀,三十年了,土路铺上了板油,石头房变成了明亮的楼座,数码家用电器普及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化工厂也盖到了村子口,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屹立于村子西侧,每当轰隆隆的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的时候,村民们不由得感叹:变了,变喽……
忽然有一天,乡亲们议论的话题里有了“动迁”这个敏感的字眼,久居乡村的人们对城市渴望使得他们兴奋得眼里有了光亮,仿佛从此脱离了土地的束缚,从此便可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从他们脸上,虫子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虫子。二婶在算计可以换到几处房,三叔在盘算怎样装修,小玲子掂量着该扔些什么,带走些什么;孙老四因为岁数大了,丧失了劳动能力,不愿离开村子,正在用拐杖敲着地,絮絮叨叨地骂着什么;人们在享受“动迁”带来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兴奋还是愤怒……
只有虫子忧心忡忡:家乡的果树园要不见了,村子里的老水井要不见了,放电影的大场院要不见了。所有的,承载虫子记忆中快乐童年的东西都要不在了。虫子曾经拥有,现在渴望的那些质朴的、原始的快乐都只能在梦里寻找了。
只有虫子忧心忡忡:二婶、三叔、小玲子还有孙老四以后会怎样生活?离开土地的农民将怎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