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思想再探究
2018-11-15向瑞梦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向瑞梦/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一、文化是革命的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目的在于:巩固敌后战场,使之更有力的进行敌后抗战,支援前线抗战。敌后抗战作为抗日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军事斗争的重要地带,一定使文化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互相配合,才能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抗战开始后,聂荣臻一直致力于晋察冀军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建设,但同时,他也没有忽视和放松对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事业。
聂荣臻一直把文化工作作为革命事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聂荣臻认为文化工作是抗日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他认为武装斗争与文化建设是不能分割的,是互为补助,文化斗争能够鼓舞武装斗争的意志又能宣扬军事作战中的丰功伟绩,还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战争提供经验;另外文化建设又为武装斗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设一支革命的军队,以至于建设一个国家,不能仅仅只重视其经济军事力量的建设,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源泉,又好似一把锋利的钢刀,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它既可以鼓舞人民参与到全民族抗战中的斗志,还发挥钢刀的作用用力的插进敌人的心脏,起到打击敌人的作用,在敌我斗争发挥巨大的积极意义。在聂荣臻的眼里,是可以“把艺术当作政治工作的武器”,并且这个武器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战斗力是一个革命军队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他是一个军队的灵魂,也是一个军队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聂荣臻认为“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而军事、政治和文化正是构建军队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军队要用促进文化建设来提高战斗力,正是对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革命队伍的正确之举。聂荣臻领导建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当时政治民主,而且文化繁荣。
聂荣臻曾经因此自豪地说:“就我们的文化武器来说,不管我们在军事上的装备是如何低劣,比不上强大的敌人和其他的军队,但我们在文化武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我们的装备却不是那样落后的,这是我们的特点。”
二、不能忽视教育问题
教育是发展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当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及抗战文化,宣扬共产党的思想及主张,还能增强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尽管当时的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党中央仍然非常重视教育问题,颁布了许多发展教育的措施及方法,鼓励各个根据地大力发展教育。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建立之初,想要恢复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由于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经济紧张,以及开展教育工作还必须修缮校舍,编纂课本等问题,并且就当时的根据地条件来看,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但是在聂荣臻同志的号召以及边区政府的支持之下,逐渐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行政系统,旨在一步步稳妥的开展教育工作。到1938年,边区各村庄普遍建立了初级小学。在此基础之上,每个专区创办了一所中学,在中学之上,还有华北联合大学和抗大二分校。据1939年的统计,这片土地上已经建立了3所大学,6所中学,小学差不多有10000多所,在校的学生差不多有40万人。同时,这些学校也为边区政府输送了许多知识分子,这在当时来看是及其需要的,对扭转战局,取得抗战胜利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虽然这些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对于做到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因此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政府便开展了扫除文盲的工作,在1938年时就计划要将十七岁到三十岁的文盲完全扫除净尽,后来由于日寇的大举进犯,而未能如期完成。但是聂荣臻一直没有放弃开展这一项工作,并且在政府颁布的施政纲领中加入了“开展民众识字运动和文化娱乐工作,定期逐步扫除文盲”。为了进一步开展“扫盲”教育,政府还组织开展上夜校、识字班、扫盲班、巡回学校、流动训练班等活动来提高群众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帮助了群众提高了知识文化水平,而且根据地建设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重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在聂荣臻的眼里,新闻新闻出版业就是“民族的号筒”,他对新闻出版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肯定了他们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聂荣臻领导十分关心革命根据地各种刊物的出版和发行,其中他支持了《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创办。并且亲自对《晋察冀日报》题词为“民族的号筒”。他曾这样赞扬过《边区文化》,认为:“《边区文化》是晋察冀军民大众的精神食粮,将更是战胜日寇有力的一支文化正规军。”聂荣臻认为这些刊物在革命时期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些刊物,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反映晋察冀人民的斗争生活,对敌伪的腐朽文化和一切反抗战、反团结、反进步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和有力的揭露,对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这些出版的刊物内容上可以紧密的结合目前的当的工作安排,并且他鼓励这些刊物要大力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并且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可以在编排上大胆创新,内容活泼生动,能够让人民群众读懂,看懂,能够把党的思想,党的工作真正的普及到人民群众之中。新闻出版业作一种传播工具,在很大程度的宣传了抗日思想,走进了抗战民众的生活,是人民群众了解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方面的窗口。
虽然抗日战争时期条件十分艰苦,但是聂荣臻在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对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并且多次强调了文化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还对根据地已经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并且要求及时总结经验,结合政策要求继续发展根据地文化建设。
自从根据地建设以后,广大文化工作者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将新民主义文化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尤其是做到了与农民群众相结合。采取包括制定文化建设政策、恢复和改造教育、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支持戏剧工作和鼓励诗歌、美术创作等多种形式推进根据地文化建设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迎来了边区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和兴旺。
今天,国家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聂荣臻同志将文化事业与政权、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在今日建设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仍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同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谁忽视了文化建设,谁在未来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注释:
①周均伦.聂荣臻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7.
②聂荣臻.聂荣臻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203.
③聂荣臻.聂荣臻元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380~381.
④聂力.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06.
⑤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481.
参考文献:
[1]魏巍.聂荣臻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3]周均伦.聂荣臻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聂荣臻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5]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6]游雨欣.聂荣臻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舆论宣传— —基于“有效宣传”视角的解读[J].德州学院学报,2015,31(5).
[7]聂力.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8]聂荣臻.聂荣臻元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9]田玄.聂荣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10]周均伦,赵延章.聂荣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1]蔡仁照.中国元帅聂荣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