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18-11-15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的和有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情动于中而形与外。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和身体柔软度,提升气质和魅力;消耗热量,维持体重,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随着音乐起舞,让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扩大社交生活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业余生活。
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满足老年人对舞蹈的追求和迫切需要,已经成为舞蹈文艺工作者们的一项工作重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让新时代老人享受更加美好生活的决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物质养老”渐居其次,“精神养老”日益显现。笔者认为老年人学习舞蹈是精神养老众多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老年事业,各地区都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公益培训班、老年俱乐部,开设各种类艺术学科,而所有学科里面民族舞蹈是比较受欢迎的学科之一。如何开展老年民族舞蹈教学,是舞蹈老师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因材施教,提升舞蹈基础能力
老年民族舞蹈班的学员来自社会多个方面,不同的文化层次、审美意识、身体素质,决定了她们对民族舞蹈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期望。这就需要舞蹈老师选择与她们相适应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地,制定舞蹈教学内容。老年民族舞蹈课没有相对固定的专业教材,只能针对各地区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身体特征等综合素质,选择一些适合她们的把杆基训、声韵组合、律动教材等。
1.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骨质疏松,在跳舞之前的热身运动和基础韧带训练是必须的。因而编排一套关节操,针对脚踝部、腿膝部、腰部、肩部、头部等身体各个部位做热身运动,提高身体各关节灵活性,有助于减少身体损伤。通过压腿、踢腿把杆上腿部训练,学员们可放慢放柔,根据自身身体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2.基础的舞蹈方位、脚位、手位、手形、形体的组合训练。选用初级的舞蹈教材,训练目标明确,解决学员们正确的站姿、手位等,用科学的方法使学员正确认识,并充分运用自己的身体,为舞蹈训练做基础铺垫。
3.把杆基训先易后难,先缓后快,避免难度系数过大的基训组合,即使节奏欢快的,也应稍作修改和调整,选择在她们可承受范围之内的训练。一二位半蹲、擦地、小踢腿、划圈等收紧体态的组合,可以将动作简单化,节奏缓慢化。学员年岁已高,行动已不那么敏捷,应避免长时间的蹲、跪、坐地等不利老年学员腰腿的训练动作。
4.以具有典型性及风格特征较强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的民族组合训练为主。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奏平缓的、耳熟能详的音乐作为舞蹈教学音乐。通过相应的教学,让学员在不同的动作、韵律、体态中了解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给学员最直接最生动的体验和感受。
5.气息与舞蹈密切相关,要跳好舞蹈,首先必须掌握气息的运用。所谓“行好学,意难寻”,舞蹈训练中的神、气、韵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基本的动作元素有提、沉、冲、靠、含、展、移等,结合手部双晃手、摇臂、穿手、云手等舞姿组合将气息训练贯入其中。
二、舞提升舞蹈欣赏能力
随着微信的普及运用,老年人关注一些舞蹈公众号,譬如荷花舞韵、舞蹈网、舞蹈中国、江苏舞蹈等,就能观看许多舞蹈作品。可以说舞蹈欣赏无处不在,但怎样更好地欣赏、读懂舞蹈作品,还需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开设舞蹈赏析。舞蹈赏析课具备很好的可操作性、灵活性、简便适用性。舞蹈赏析在解读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的同时,也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通过对舞蹈作品的反复观摩、领悟和探究,启发学员对舞蹈艺术的认知,提高对美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对世界有更感性的认知。
舞蹈赏析课一般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一个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色,其成因也为一定的时代与社会需求服务,直接观看各类舞蹈作品,让学员感受不同的节奏与旋律,体会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看一些表现老年生活的舞蹈作品,比如双人舞《老伴》,表达留恋也好,惋惜也罢,时间总会悄悄流逝,倡议在黄昏之际,享受夕阳的美好,享受安详的时光,享受与老伴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看具有江南特色的写意舞蹈《姑苏荷塘月色》,根据苏州相城“荷塘月色”景地的意境创作,运用昆曲旋律,昆舞形态特征来表达月光下群荷挺立,出淤泥而不染,与甘当配角的荷叶相互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为观众增添审美愉悦,留足想象空间。看战争时期的舞蹈《中国妈妈》,讲述中国妈妈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没有高难度动作,但运用简单的劳动动作,反复地做,构成了舞蹈动作主题,给观众视觉冲击,直抵内心,这是跨越国界的母爱,彰显出我们中国女性的伟大胸怀。通过赏析,一方面使老年学员逐步掌握舞蹈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在赏析中提升自身的情感、修养等综合素质。
三、提升舞蹈表现力和理解力
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演员们真情实感的精彩表现,只有将作品的思想情感传达给观众,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所以笔者认为对舞蹈表演的训练是老年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员们的表演能力,增进表演经验有着积极的作用。舞蹈根据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双、三、群舞;根据表演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老年学员一般以民族群舞的形式为主,通过剧目的排练、参加舞蹈比赛和文艺类演出,获得更多机会实践舞蹈表演。舞蹈表演课在课程思路上遵循表演规律和教学规律,指导学员有规律、有步骤地掌握表演技能和塑造人物的方法,提升表演意识。舞蹈表演课不仅是形体动作的学习过程,也是对舞蹈文化内涵的传授过程。
首先学习本民族本地区的舞蹈剧目表演,因为一直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对本地域的舞蹈风格、舞蹈律动最能理解和把握;然后排练几个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剧目,相对加大动作的难度,具有较多的队形调度和变化;再可选择一些现实题材的舞蹈剧目,切近老年人自身生活实际和情感特点,使老年人感到身在其中,表现自我更容易激发情感。剧目教学过程可分为:初步认知、动作训练、组合串联、熟练表演四个阶段。
老师根据舞蹈剧目的题材和主题思想,向学员讲清相关创作背景、文化特征、人物特点等,有目的地引导她们认知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使学员在表演时能准确定位,从角色内在出发,用情感来演绎舞蹈作品。动作训练时,分解细化,注重“形”的培养,通过模仿老师动作,掌握各个动作要领,分清辅助动作和主要动作关系,加强对动作速度和幅度的控制表现,使动作达到协调一致。保持各动作串联的连续性和有机完整性,重视舞句、舞段间的过渡和连接,通过反复传授与练习,增加学员的舞蹈动作连贯性。剧目排练实际上就是舞蹈表演,是对学员表演的心理训练,好的基础训练加上熟练的排练,熟能生巧,必定能表演出好的舞蹈剧目。还可将排练过程录制下来,让学员们自我观看及时纠正,这也是掌握舞蹈剧目表演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语言的引导、情景的设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老师赞许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能带给她们愉悦的感受,缓解学新动作时的紧张。学员们要充分享受学舞的过程,不急于舞出成绩,充分地运用教室的镜子练习,既能熟练掌握动作,又能练到表情和眼神。慢慢地大家沉浸在学习舞蹈艺术的氛围中,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保持一颗热爱舞蹈的年轻的心。学得快的学员可以做小老师,带领周围学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课后要自己勤加练习,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特别群舞的排练需要全体的配合,班长起积极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