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2018-11-15

剧影月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民族

汉民族传统服饰在经历了300多年的沉寂后,渐渐复苏,于本世纪初重新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视野。本文从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缘由入手,在考究汉服运动进程的同时,指出当前汉服运动具有内向、寻根、审美、非排他和非进攻的特点;针对汉服运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避性意见;并对汉服运动的发展方向表明态度。本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具有一定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缘起于汉民族文化的失落以及民族意识的回归。

1.汉民族文化服饰缺失的悲情激荡,是汉服运动的源动力。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失落于17世纪中期。清军入关后先后颁布的剃发令和易服令,以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铁血政策,让汉民族在随后的三个世纪里,几近绝迹,直到本世纪初,一个历史性聚会需要面对民族服饰标识问题。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在闭幕式上有一个传统“规定动作”,就是作为东道主国,需要提供本民族传统服饰供各参会国首脑统一着装合影。这难倒了中国,因为会议提供的“唐装”引起了社会热议。有网友指出,在这个由会议派生出的宣传本国文化特色的热点活动中,唐装不能很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更不是华夏族主体传统服饰。由此引发了“中国传统民族服装到底是什么”的讨论。

讨论尚未有结果,汉民族服饰屡屡在多民族场景中失语缺席,刺痛了汉族,尤其是汉族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当国家政府网站在介绍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独有汉族缺失民族服饰时,很多人再也不能忍受。正如网友“天涯在小楼”所言:“汉族人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简称汉服。传承了几千年、蕴涵华夏文明精髓的华美汉服,仅用一条肚兜来替代是远远不够的!”

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汉民族,在当代却没有恰当的民族服饰做其符号表征,这样的落差和现状,刺激了汉民族族裔情绪,也带动了汉服文化传统的回归。最初的汉服运动带有浓浓的伤古惜今之感,从“十二章纹你遥寄四望”,“谨记我的姓名是炎黄”(《为龙》)的深情,到“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为汉服的低声吟唱》)的痛心,这种悲情和现实的“失落感”相互刺激,成为汉服运动的动力之一。

2.近年来甚嚣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汉服运动的反面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者越来越多,他们割裂历史,否定本民族文化传统,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甚至不计国格、人格,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这些来自西方,本以解体中国为目的的思潮,却得到了辨识力不高的某些群体的响应,最终危害的就是国家的稳定,给民族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历史延续五千年的大国。二战后,大家越来越重视文明在国际格局中的作用,文化在社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者,更是断言未来的国际冲突根源将主要是文化原因;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面对文明冲突论,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正对。华夏厚重的文化积累,精神内敛、正气浩然,是东方文明对东亚和世界的贡献。

以汉服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呼唤民族意识的回归,重塑这一代人的自我认同和族群认同,强化自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从了解到归依,是汉服复兴运动对民族虚无主义针锋相对的一个行为动因。

3.文化自信回归,是汉服运动对时代强音的回应。

当前,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各领域成果不断涌现。几代中国人的努力,创造了一个日益繁荣强盛的新中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引来世人瞩目。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也随之不断高涨,这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深层动因。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事,正式提出“中国梦”构想,并在次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详尽阐述中国梦伟大构思,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振奋人心。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正仁和、自强不息的理念和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即便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而汉服的上衣下裳代表“天地之法”,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象征黄昏之地,蕴含天地玄黄,“以德配天”、“天地和谐”的理念。深衣将上衣下裳相连一体,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交领右衽,体现了右衽为阳在外,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深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佩玉崇德,言念君子。凡此种种,细微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洗炼而抽象的概括。

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没有血脉的民族不可能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自信,割裂传统、妄自菲薄,就谈不上民族复兴,中国梦也将无从依托。

(二)当代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001年亚太会议后,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汉族传统服饰复兴的实践活动,也因此带动了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根据杨娜的研究,第一篇“汉民族服饰”主题性文章是网友“华夏血脉”于2002年2月14日在舰船军事论坛上发表的《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汉服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2003年4月由独立网络平台“汉知会”变身的“汉网论坛”。

接着,汉服运动从网上网下开始呼应行动。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照片上传网络,被视为汉服运动实践开端。

2004年11月12日,“天涯在小楼”(网名)独穿汉服参加了一场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着汉服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明确表达了汉服实践对文化传统的目标指向。

2006年7月21日,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是政府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的一个明确信号。

2009年8月16日,由“兰芷芳兮”(杨娜)代言汉族之花,身着汉服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至此,汉服是汉民族的象征被国家权威部门基本认可接受。

在汉服爱好者日渐增多,对汉服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汉服开始产业化。发端于网站的汉服店家开始出现,家庭式的汉服作坊与电商平台相结合,给汉服的产业交易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交易平台。从2003年开始的汉服爱好者手工自制,到寻找有能力加工的汉服作坊,然后是电商推出汉服产业,仅仅几年间,汉服销售就呈井喷式增长。根据2016年“汉服资讯”整理,截至2016年4月淘宝网上的汉服商家已超过400家,累计交易金额可观。

从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历程和实践来看,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知识素养比较高的青年。他们在探寻族裔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彰显了淡雅冲和、中正和谐的审美偏好,而这种审美却又与个体实践过程中的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的行为特征达成统一,从而体现出内向的、精神层面的特点。在推广汉服的过程中,着力点是汉民族符号表征地位的对等、不缺席;关注的是汉民族文化传统的重生和弘扬。

得益于第一批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实践者的不懈努力,汉服重归现实生活的过程,虽然也曾经历误解和委曲,却坚持下来,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归其因,与汉服运动体现的以下几个特点息息相关:这一阶段的汉服运动发端网络、从民间自发行为逐渐走向社会并为主流社会认可、参与者以青年为主、素质较高,具有很强的内向、寻根、审美、非排他和非进攻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给予新兴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较大的活动和成长空间。

(三)汉服运动应注意避免误入雷区、误区。

随着汉服文化复兴活动的深入,一些不和谐音也逐渐出现,而明显的网络集结与年轻化特征,更使得这些争论带上了暴戾之气,有陷尚处起步阶段的汉服运动于夭折的危险。如何保证汉服运动健康发展,不至重蹈上世纪前半叶汉服复古如闹剧般的昙花一现覆辙,笔者认为,需要注意避免误入以下雷区误区。

1.尊重民族文化寻根的合理要求,避入封闭式民族文化认同误区。

汉服运动发端,源于对民族文化强烈的归依感情,这种感情值得肯定,也必须正视,并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应有的位置。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的人,必然在社会生活中无法产生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

服饰,恰恰是最表层、最通俗、最显著的关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载体,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和纽带。汉民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全球视野下,是对于华夏民族记忆的呼唤与延续,可以有效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民族文化认同在某种角度上来看,是一定带有排他性的。如果我们把文化认同理解为一种文化价值判断,它其实是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在同质文化情境中,文化认同是淡化的,只有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情况下,族群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对象时,文化认同的需要才会被大大激发,从而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

而在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碰撞激烈的多元世界里,如何把握华夏民族保持自我同一性反应的尺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命题。忽视、打压这种反应,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无根可寻,也无处可归;放任这种反应,将极有可能从民族文化失落的极端进入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极端。

2.尊重倡导汉服礼乐教导功能,避入简单复古、生搬硬套的雷区。

汉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礼乐教化功能,几乎与汉服相伴相生,也共同沉沦。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华夏衣冠,在古典政治伦理范式格局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

以礼制为核心的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摒弃礼制中过度强调等级的糟粕,我们应该承认,即便在当代政治,礼制中的道德元素,也是规范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手段,与法治天下相辅相成,能以更小的管理成本推动社会发展,令社会稳固,民心安定。正如先贤所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然而汉服实践中对礼乐教化功能的过度阐释、着汉服行汉礼等诸多仪式的滥觞,消解了礼仪文化的庄重性。为了推广汉服,刻意举办种种离当今生活渐行渐远的活动,各种祭祀礼仪的反复、频繁及至泛滥,宛如表演者在看客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质上是对礼仪和汉服文化的消解。如果说,以汉服汉礼祭祀夏完淳、“江阴三公”还能看到对汉服之殇的哀缅,当我们看到着汉服行汉礼的祭祀之举遍及古代先贤、乡里名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虚拟场景,而在这种祭祀礼仪中,却过多地展示附于其中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等级倾向时,这种礼仪文化最终会将汉服推向普及汉服初衷的反面。

3.尊重汉服的生活功能,避入符号化工具化误区。

当下的汉服运动承担了太多历史使命,大家都相信,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目标从来不止于汉服,背后的价值指向,是汉文化、是华夏文明。

但过度地强调这一点,恰恰证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文明和文化,绝不止于某一符号。人以符号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的美、科学的真、伦理的善,共同组成了文化的精彩世界(卡西尔符号学论)。如果汉服只是国学复兴、华夏复兴的符号,那它也就完全可以被其他符号替代。汉服不能只是承载象征意义的物体,它本身必须对一般民众现实人生中的服饰生活具有意义。

我们复兴汉服,首先要承认汉服是一件衣裳,美丽不乏庄重、舒适彰显个性。不管汉服承载有多少文化内涵,它必须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一件蔽体遮寒、体现审美的衣服。对大多数人来说,穿上汉服就是因为它舒适、美观,其次才是背后的文化。

很多人穿汉服是被汉服的美打动。女式汉服展示中国式的温婉贤淑,追求的是优雅、含蓄、内敛、秀外慧中的美。美女因汉服而显得更有韵致,汉服也因美女而平添许多美感。“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诗经·国风·邶风》)而男式汉服舒适、洒脱,宽松得体,彰显主人涵养、性情,于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于中正平和中协调人与社会共得。

汉服的严谨、庄重、大气、华丽之美,引领着与枯燥、单调、快餐式生活不一样的另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与汉服相伴相随的,有弹琴弈棋、写字作画,这些雅好,不会因都市的繁华而销声匿迹。在解决温饱之后,精致别雅的生活,让人精神愉悦,更具追求。这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贴近人性、贴近自然,人们在践行汉服文化复兴的同时,寻找着怡然自得的精神家园。

汉服运动进入到第二个十年,汉服实践已经呈现出生活化、个体化、社会化的特征。汉服日常化是大势所趋,当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衣服本身时,汉服复兴的目的才算是真正得以实现。

(四)汉服运动发展方向:政府适当引导、尊重汉服创新、理解汉服文化。

1.政府适当引导,主流社会认同是汉服运动壮大发展的关键。

民族服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绝不是小事,对于个人,代表的是气质,对于民族,我们看到的是风骨和文化。

汉服推广是当代中国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服装、民族、历史、信仰和礼仪诸多方面。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来看,汉服只是个载体,其背后涉及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复兴。因此,汉服文化复兴运动,仅仅依靠民间自发、网络讨论、同袍爱好,是远远不够的。在目前汉服运动已经催生形成了一个较包容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政府的鼓励与民间自发力量携手共进,政府引导、主流认可是汉服运动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中国自古就将衣冠服饰上升到国家上层建筑范畴。东汉平帝二年颁行的《舆服志》,第一次由国家规范人们的衣饰首服。此后,《晋书》《南齐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都对当时的车骑服饰制度做有专门记载。古代服饰制度,融合儒学精髓,有效规范了社会秩序,虽然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近现代以来,民国元年颁布的《服制》和1929年国民政府的《服装条例》,也体现了政府层面对衣冠服饰于国家、社会正向价值的肯定。

即便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有必要通过各种服饰元素构建一套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相适应的、且符合当代社会普遍行为方式的符号标示体系。这一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我们以世界文化视角,在全人类文化坐标系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这两个提议,标志着汉服运动开始进入国家政治生活。2012年,江苏师范大学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采用奏汉乐、着汉服、行汉礼的方式授予学位,以教书育人为任的大学倡行汉服,是汉服复兴运动进入主流社会一个可喜尝试,也是一个重大进步。

2015年6月,中国华服会已经成立,隶属于中国华服行业协会,汉服活动自此有了专业的行业指导。而这样的引导,在笔者看来,还远远不够,不足以遍及一个民族的普遍生活中。

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以华夏民族传统服饰为元素的大礼服和公务服的构想和努力,应该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具化为以下构想:在宪法中明确国服,颁布相应的法规条例,对礼服、公务服的穿着场合、制式进行规范。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礼服、公务服突出其庄严、平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的特点。

此外,鼓励以其他样式的汉民族传统服装作为常服,在各种场合穿着。

2.尊重汉服创新,是推动汉服深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笔者在参与汉服运动的过程中,购买的几件汉服逐渐被斥之为仿汉服、汉元素,汉服运动圈地自萌、以汉服形制为据的纯粹化苗头渐演渐烈,令许多汉服爱好者倍感挫折。

如果说作为国服或大礼服的汉服,需要一丝不苟地复原其历史形制、体现其文化内涵的话,作为常服的汉服,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大家服装日常时,完全没必要太过拘泥。即便是明初对服饰制度重新规范时,尚且有“今之不可古,犹古之不能为今。礼顺人情,可以义起,所贵斟酌得宜,必有损益。”的见识,那么,在文化融合激荡更加鲜明的今天,反而要因循守旧,动必言古吗?

事实上,汉服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本身就是与时代、生活不断适应而屡作变革的结果。战国胡服骑射,胡人上褶下絝的服饰风格引入中原;魏晋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激荡,丰富发展了汉民族的服装,大袖衫、裤褶、裲裆等形制为汉服的美观、实用增添风采;唐代,汉胡同风,包容大度,气象万千。

汉服复兴的目标就是让汉服成为一种当代服装,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汉服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服装,会有很多岁月留下的印记,承载着历史人文精神,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汉服运动终归不同于古代服饰复原研究。因为,汉服是当代汉族人对于历史的演绎和再创造,服饰始终将伴随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创新。

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当汉民族传统服饰和汉民族服饰生活逐渐重合,不拘旧制、兼容并蓄,采百家之长,汉服才能从文物回到现代。用现代意识去激活古老的文化元素,给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从现实出发、以生活为据,舍弃、利用和改造古今中外的文化特质为现代汉服所用,才是汉服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青春的正确选择。

理解汉服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精髓,传达民族精神,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目标方向。

“夫服,心之文也”(《国语》),汉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映射。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汉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形式逐渐复兴。一曲《礼仪之邦》在推广汉服的同时,推广了中华礼仪文化,道出了汉服的国学内涵。

汉服实践中,传统节日得到重视,上祀节、花朝节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倍加珍重。民俗与传统活动激发了汉服爱好者及民众更大的兴趣,踏歌、射礼、汉舞、琴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始绽放新生命。祀孔祭祖活动更加频繁,且规模更大,官方界入更明显。着汉服、诵诗书、慕国学、学礼仪,汉服文化由表及里,渐渐深入,内外兼修,在知行合一的路上,潜移默化了更多的汉服爱好者。

体现在汉服着装之上的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德修业成就个人能力和道德世界;仁爱忠恕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祥和,进而构筑执守敬业、奋发自强的社会环境;敬天顺时,在创造人居环境的同时谨记自然的神圣,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我们的家园持续发展、代代相传。

故国有衣,文化无疆。汉服文化复兴运动,蕴含的文化精神正日益深入人心,并将在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路上发挥更加现实的、积极的作用。

2018年4月18日(黄帝诞辰日),由共青团中央参与主办的第一个中国华服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种表态和认可,将汉服运动推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时期。

从汉服到华服,既是对汉服运动的肯定,更是对汉服运动的升华。华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淡化了族际冲突,却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尊崇人文初祖留下的血脉联系,56个民族枝叶繁茂,拥有同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从民间自发到官方主办,笔者深信,一个新的、更加尊重传统和文化、同时又包容大度的民族服饰创新和践行时代即将到来。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民族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MINORITY REPORT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上台说汉服
传承 民族 文化
Wearing History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时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