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能量的关系
2018-11-15
科学界早已揭示了,宇宙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能量。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现在的传媒发达,大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能量存在,如自然界存在的光能、声能、电能、热能、磁能、生物能等等,甚至有些还利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许许多多的能量在在人与人的生活中不经意之间发生着形形色色的转变。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佛教就已经提出了能量转换的实质。佛教指出当人的六根对应了自身的六尘,其自己所谓的世间才有显现。六根是什么?就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上了色、声、香、味、触、法,你才有你自己的世界,这样的能量才开始形成。简单地说六根对上六尘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意识感受到的,有了这些你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准确的说是感受到你周围能量的流动与变化,虽然人从来没有意识把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当做能量来看。
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生活的地球都已经是能量汇集转变的,那又何况我们现在所创作出的种种艺术形态呢?道理很简单,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京剧票友们一旦提到某位名家,一定会说这位角儿的戏有味道。味道不是用来品尝的吗?为什么会在这里形容听到的艺术作品呢?这个我们稍后再说。徐悲鸿先生的画作特别是马,我们也常常听到别人夸赞到,这马画得跃然纸上,万马奔腾似能听到马啸长空之声。明明是一副纸上的画,仅仅是用眼睛看到的事物为什么能让人似能听到呢?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就已经说明了能量的转换。如果用佛教六根、六尘之说解释那就更简单了。眼根看到的事物对应的是六尘中的色,画中的马也好,画中所用的色彩也好,这些全是眼睛所看到的,但是人本身就像一个能量转换的机器,看到色进入这台转换机器以后发生了变化,开始产生了六尘中的法,法简单说就是意识所感受到的,这个意识每个人不一样,就像能量有大有小。听到的京剧说有味道,看到的画作说有各种鲜活之感觉,这全是人的意识的作用,这也实实在在的证明能量由艺术作品本身传递而后转变的本质。
能量也是有级别的(当然这是为了方便大家接受而人为划分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发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隐藏的图表——一个关于人所有意识的能级水平的图表。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这张图表来帮助到我们艺术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比如说绝大多数的流行音乐就像时下比较火的凤凰传奇的歌或是一些欧美的流行音乐,它们的能级都在200以下。流行的文化大多数都是低意识低能量级的。(正如人类的语言所能表述出来的指示心的意思的10%左右,而我们世界上大部分的误会,误解、矛盾、争端甚至战争的产生,追根溯源都是那90%的不能沟通而惹的祸。)大多数的电影也把观众的能级降到了200以下的水平,当然这些电影指的也是现在充斥市场的所谓商业剧。在1994年的测量结果中表示,世界上85%的人能级都处在200以下,而时隔多年2006年能级结果是204,2007年的测试结果是205。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在眼下的中国媒体中,报纸杂志被丢弃,各种综艺栏目,各种真人秀,一群人玩一个游戏就能让观众津津乐道乐呵半宿的市场下的中国人,我们的能级还能有多少。简单说是传统经典的艺术因为能级过高而不能让当下能级偏低的观众所接受,至少大部分的人是这样。
反之这让我们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能量的格局,“文艺复兴”是西方历史进程中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恩格斯曾经说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那个时期下的社会或者说人的能量载能是巨大的。这一时期,文学、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艺术全面繁荣,究其原因,那就是自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兴盛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及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得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更高的审美意愿与追求。这种意愿与追求反映在艺术上,即是对新兴艺术形式的推崇,突出表现在文艺理念上所提倡的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与艺术,反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蔑视与压抑。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到的佛教六根与六尘使得人形成的那个时期的社会格局与环境形态,使得人作为个体自主产生的能量达到了峰值。这场革命的中心议题即是对“人”的发现,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感官欲望,对人的个性气质进行描绘,总的说来即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的内在心灵的关注。这种肯定和关注由于是针对“神权”统治所提出的与之完全对立的观点,因此被后世的学者定义为“人文主义”。在这里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那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复兴不正是能量的集聚与具像的一种呈现吗?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成就具有典型能量集聚与转化意义。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在留传下来的他的37个剧本中,人物自身对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能量转换。他在创作早期,写了大量的喜剧和历史剧: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赞美友谊及爱情、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等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原则是莎翁喜剧创作的主题;谴责暴君和封建贵族、歌颂贤明君主、同情人民,是他的历史剧的主题思想。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们的悲剧结局,说明恶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软弱,莎翁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广泛深刻地描写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他的剧作鲜明的通过舞台人物命运的变化,事件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完整的利用戏剧形态达到能量的产生、聚合、传递,乃至最后在受众人群中的爆发。
我们再拿近期南京市话剧团排演的话剧《雨花台》举例。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利用虚拟的时间与空间把不同时期的革命先烈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把这种有意的艺术创作手法理解为在准备营造一个核聚变的反应场,当剧中的正邪两派的人物产生交流的时候这个反应场便开始了工作。人物之间争锋相对的行动与台词的表达是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也可以理解为个个人物都在产生自己个人的能量准备迎接对手给予的能量传递与转换,这在我们话剧专业术语里叫做交流与反应。当人物在舞台相互交流反应所产生的逐步变化直接传递给观众,被观众接受便完成了一个能量产生与传递的过程。记得在《雨花台》这部剧的演出过程中,我个人在剧中饰演的施滉,身为国民党高官的谷正伦正在审讯身为共产党书记的施滉,谷正伦逼迫施滉和许包野交待潜伏的特工“保尔”而无计可施的时候说到:“你们把我当做蠢货”?施滉回答:“此言差亦,许包野说的保尔,是小说中的真实人物。保尔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你对保尔,却是你主观世界的主观认定。正如同你主观认定我们把你当成蠢货。客观是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主观是——”。每每说到这段台词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都会哈哈哈大笑。显然我们现在可以很客观的根据这个具体的现象,认定能量的存在与传递了。舞台上的演员通过相互的反应刺激,把自身积累的能量互相传递乃至碰撞,形成一个具体的感官上的能量气场直接让身为第三者的观众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让身为第三者的观众形成自身的能量,再由观众自己通过笑或者哭,喜悦或者气愤一些具体的反应把能量发散出来。
在艺术创作与传递中,我们应该思考或者说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把它当做一种能量如何传递出去,如何的让这种能量形成,形成为何种的形态?这也许是一条很难探索的道路,但是我相信艺术未来的生命力一定在于它能量的聚集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