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电影叙事的历史在场
2018-11-15王春香
王春香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在众多类型片当中,传记片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历史片的一个分支,如果说历史片更注重历史事件的呈现,那么传记片则更重视处于历史背景下的人。因此,历史叙事通常是传记片的主要叙事方式之一,历史成为解读个体生命体验的工具,而个体的生命体验又成为反观历史的镜子。鲁迅曾说,“野史,是真正的历史”,充分说明了个体的生命体验才是构成真实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最能够解读历史。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华盛顿邮报》(The
Post
)兼具传记片与悬疑片的类型特征,从媒体人的角度还原了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历史在片中具有鲜明的在场感,历史叙事成为主要的叙事方式,在集中塑造凯·格拉汉姆和本·布拉德利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历史也不曾缺席,始终和主题表述与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历史的在场使个体发展真实可信、情感充沛动人,个体命运发展又成为历史流变的一面镜子,构成了双重叙事体系。一、个体体验与历史书写
正如鲁迅曾经指出的,要想得到真正的历史,个人历史往往是最佳途径。个体生命与宏大历史息息相关,个体的生命体验反映了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律动脉搏,历史由浅入深地在个体生命体验中烙印下痕迹。于是,历史叙事不仅是解说历史、还原历史的主要方式,对于描述个体生命轨迹来说,历史叙事能够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出发,将个体命运与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从而更加凸显出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关联性。同时,历史叙事下的个体生命轨迹能够反向塑造历史,能够增加人物形象塑造的厚重感。
电影《华盛顿邮报》既是一部传记片也是悬疑片,同时历史叙事又令该片在历史片的范畴内有所涉猎。一方面,影片主要为了塑造《华盛顿邮报》的两名灵魂人物——发行人凯·格拉汉姆和总编辑本·布拉德利的媒体人形象,表现他们身为媒体人的自觉以及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另一方面,影片也在还原1971年震惊美国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侧面塑造美国政府形象并还原历史真相。“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促使民众对于美国政府的越战行为产生质疑——这场卷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无休止的战争竟然是几任总统联手编织的一个谎言,民众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政府在民众面前几乎没有任何威信可言,而尼克松政府也在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中彻底坍塌,成为美国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个人视角与历史视角的结合使《华盛顿邮报》的叙事视角更为开阔,个体不仅是书写历史的单位,历史也是反照个体生命的明镜,正因为个体在书写着历史,历史才能反衬出个体生存轨迹的厚重感。当国防部官员丹尼尔将上千页的关于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泄露给《纽约时报》时,是他身为一名美国公民的良知使然,面对几任总统的谎言,丹尼尔希望透过这些所谓的机密文件,能够戳穿美国政府的谎言,令民众和媒体倒逼政府停止越南战争,停止无休止的谎言。《纽约时报》面对这样一个爆炸性的头版头条新闻,打响了媒体责问美国政府的第一枪,政府却反过来指控《纽约时报》泄露了军事机密,曝光了美国的某些军事计划。就在《纽约时报》受限于政府诉讼之际,《华盛顿邮报》冒着被起诉的风险继续披露“五角大楼机密文件”内容,戳穿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上撒下的弥天大谎。在这个过程当中,《华盛顿邮报》的主理人凯·格拉汉姆拿家族的报业做赌注,与总编辑本·布拉德利一样都冒着背叛朋友的窘境,媒体人的责任和公民的觉悟使他们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关于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的报道使《华盛顿邮报》真正跻身美国顶级媒体报业的行列,真正开始与《纽约时报》比肩而立。
虽然影片《华盛顿邮报》聚焦的是凯·格拉汉姆和本·布拉德利这样改写历史的人物,但国防部军官丹尼尔、《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巴格迪肯等人都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参与到历史书写的进程当中,片中的个人之于历史,抑或是历史之于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内部联系。
二、叙事的历史的在场
在悬疑片、惊悚片的类型范畴下,《华盛顿邮报》时时刻刻在营造一种紧张感,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别具深意的镜头语言都丰富了影片的类型片特征。然而,无论是《华盛顿邮报》在塑造发行人凯·格拉汉姆的女权主义者形象,还是本·布拉德利的激进、大胆的新闻媒体人形象,都因为叙事过程中的历史在场而变得真实、立体、丰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历史紧紧相连。
《华盛顿邮报》开场于一段简洁又不失叙事力道的越南战争片段,美国士兵在悠扬的爵士乐的伴奏下整理装备准备上战场,镜头随后冷峻地呈现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大规模死亡场景,轻松的音乐与血腥的死亡场景构成鲜明对比,越南战争的残酷战斗环境自然而然地得以凸显,反战的叙事意味浓厚。随后,关于越南战争的所有血腥、残酷的一切都转化为五角大楼的上千页机密文件,由国防部军官丹尼尔带出五角大楼。紧接着以黑白画面的新闻影像形式,将美国几任总统对于越南战争发表的电视演讲插入进来,带入历史的真实感,进一步为后续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于泄密文件内容的披露做铺垫。
对于《纽约时报》或《华盛顿邮报》来说,披露五角大楼的机密文件内容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抢头条、追热点的事情,既涉及泄露军事机密内容的合法性问题——因越南战争正在继续,又涉及在越南战场上的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的生命,一旦任何包含作战信息的内容被公布,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损失。对于《华盛顿邮报》而言更是如此,发行人凯·格拉汉姆为了巩固并发展报业规模,正在笼络银行家催生报业集团上市,任何可能损害《华盛顿邮报》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融资和上市的失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凯·格拉汉姆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在1971年的美国也是少之又少,女性在社会上并不具备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她在丈夫死后被迫接管了家族的报业生意,无论她做出任何决策都会遭到周围人和社会的非议——一名女性做出的决定在那个年代是无足轻重、欠缺考量的。因此,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结合的历史语境对《华盛顿邮报》来说是复杂的,凯·格拉汉姆和本·布拉德利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无比艰难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纽约时报》的经营者无法想象的。于是,电影《华盛顿邮报》将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的披露过程拉长,社会文化、时代语境都参与到叙事当中,凸显历史的在场感,令观众切身地感受到凯·格拉汉姆身为报业主理人的责任感和作为一名女性的艰难,以及本·布拉德利身为媒体人的高度使命感。同时,凯·格拉汉姆在拟定融资、上市草案时写入备忘录的时刻以报业新闻质量和媒体责任为最高标准的从业准则,在不同的情境被多次提及,经过历史叙事的言说最终将媒体人的职业责任推升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了从个人到集体的群像塑造。
三、历史语境中的个体成长
纵览《华盛顿邮报》全片,虽然总编辑本·布拉德利也是影片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具有高度媒体责任感和新闻敏锐感的媒体人,但影片始终存在一条女性主义叙事副线,邮报发行人凯·格拉汉姆、本·布拉德利的妻子和女儿,甚至是凯的女儿都参与到了女性主义叙事当中,而凯·格拉汉姆是其中的灵魂人物。
凯·格拉汉姆被誉为“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她也是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进程。凯·格拉汉姆的私人历史完全可以代表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集体的理想状态,她的存在证明了女性主义的存在意义。在丈夫自杀后,她只能以出版人的职务接管《华盛顿邮报》,由她掌舵的报业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并规划融资和上市以维持并扩大经营规模。然而,当时的美国社会依然是彻底地由男性主宰,女性没有与之等同的社会地位,也不具备话语权,凯在经营报业方面虽有气魄和胆识,但依旧不足以有足够的信心与男性相抗衡。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华盛顿邮报》并不是单单在讲述言论自由、民主权利和媒体责任,这更是一部关于凯·格拉汉姆的女性成长史的影片。
凯·格拉汉姆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到独立意志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在被裹挟到历史洪流当中以后,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凯从一开始被动地接管了家族报业,到被动地受制于总编辑本·布拉德利卷入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的披露报道,她被男性从幕后带到台前,甚至带到了改写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这些都是凯从未想过也不曾想象的。影片中她曾和同僚回忆自己的丈夫是多么有才华和能力,多么适合媒体事业。于是,当凯被清一色男性的银行家围住探讨融资上市问题,在需要她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她竟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她并非不知道说什么,而是周围的男性和家族报业的责任给她过多的压力,她尚未明确自己的位置,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面前,凯一次次地征求身边其他男性的意见,企图消解自己的话语权,然而当“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的报道到了最终决策阶段,关乎邮报的生存时,凯意识到必须由她自己做决定,她的独立意志才被真正激发,这也是她第一次希望尊重自己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因此,凯·格拉汉姆的首次发声被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泄密”、越南战争、昏庸强势的尼克松政府、成长中的女性主义赋予凯的成长以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历史叙事从被动的叙事交代到主动的叙事言说,还原并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而生动的独立女性角色。于是,当凯·格拉汉姆、本·布拉德利代表《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的主理人和编辑坐在一起为美国媒体辩护以后,凯与其他人从最高法院一同走出,媒体围住了由男性主理的《纽约时报》,而从侧面走出的凯则被女性簇拥,没有巨大的欢呼声,只有一众女星肯定和崇敬的注视,已经潜在地表明了凯作为一名独立女性对于当时代女性的启迪意义,而鉴于当时美国社会女性主义的发展状态,这种含蓄的表述方式更符合历史语境。
四、结 语
历史叙事之于文学或者电影有着同等重要的叙事学意义,尤其是在电影当中,历史叙事不仅能够丰富视觉内容、增加视觉表现力,同时能够完成单纯讲述个人经历所无法达到的艺术高度。个人与历史本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个体创造了历史,历史又笼罩着个体的成长,这在电影《华盛顿邮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凯·格拉汉姆不仅完成了个人的女性成长,又与总编辑本·布拉德利和邮报的所有成员共同实践了媒体的使命与责任,几乎是对尼克松政府的倒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水门事件”之后尼克松引咎辞职。历史的在场深化了影片的叙事深度,完成了个人与历史的叙事衔接,提升了《华盛顿邮报》全片的艺术深度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