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以前马来亚的电影审查①
2018-11-15庞艳芳
庞艳芳
(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犹忆七八年前,上海一影戏公司,制片时插入杀头一幕,外国妇人观者,掩面不敢视,诋中国法律为野蛮国。”1924年的《南洋商报》中的一篇文章提到了这样一段话。可见彼时(1917年左右)马来亚的电影还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然而仅仅过了几年,到了1920年代,马来亚的电影审查却以异常严格而闻名于整个英国殖民地。1920年代是世界电影辉煌发展的年代,在马来亚,虽然好莱坞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但是由于当地的华人较多,所以中国电影在1920年代中后期也在马来亚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占据了马来亚的主要市场。然而,虽然英国殖民者非常重视对华人群体的管理,但是当地华人的主要娱乐活动——中国电影,并不是真正引起英国殖民者对电影产生警惕的原因,真正让他们担忧的是美国电影以及英国电影。对于东方人来说,没有严格的美国人和英国人甚至是欧洲人的区别,有的只是东方和西方的明显界限,因此备受欢迎的好莱坞电影在东方传播的是整个西方人的形象,所以英国殖民者并不担忧中国人在影片中被诋毁的形象,而是更加在意他们自己在东方人心中的形象。在英国,早在1909年就颁布了《电影法案》(Cinematograph Act),授予地方行政部门颁发电影经营许可证的权力,赋予了地方行政部门扮演电影内容审查者的角色。一些地方议会开始审查并且禁止影片。虽然马来亚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但是由于马来亚与英国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英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并不能直接适用于马来亚。并且由于身处殖民地的特殊政治环境,马来亚的电影审查的诉求也与英国本土有着很大的不同,马来亚的电影审查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从海峡殖民地到马来联邦直至马来属邦的逐渐统和过程,其中夹杂着民间以及官方双重的呼声。直至1930年,英国成立了殖民地电影审查委员会,对殖民地的电影审查指出了主要的方式,对于马来亚电影审查的讨论才逐渐平静下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因此本文主要探讨1930年以前马来亚的电影审查从无到有以及如何确立与完善的过程。
一、电影审查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在电影审查上,英国本土与英国殖民地马来亚、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并不是统一的,但是即使在马来亚也有着地区间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马来亚复杂的政治环境。马来亚由许多分散的小王国组成,各国之间又常年有着纷争。英国殖民者进入马来亚后,在1826年合并了马六甲、槟城、新加坡为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1867年,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转为英国殖民部直接管理。由英国殖民大臣指定的总督在行政、立法两委员会的协助下进行统治。之后各马来王国为了寻求英国军事上的保护,纷纷与其订立条约。1896年,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彭亨四地同意签订协约,产生一个联邦政府,也就是马来联邦(Federated Malaya States),实际上由英国统治。20世纪初英国将吉打、玻璃市、吉兰丹、柔佛和登嘉楼五个州合并为马来属邦(Unfederated Malaya States)。至此,英国占领了全部马来亚。在马来亚,早期的电影审查主要是依据于《戏院法》(Theatres
Bill
)。根据当时的法律,警察局长有权力根据事先提供的电影场景的文字描述,来决定删减哪些场景以及是否禁映这部电影,但是仅仅根据电影的描述而不是检查去决定是否准许一部电影放映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办法。并且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影在当地越来越受欢迎,电影数量的不断增加,电影局长不可能检查所有电影,同时这也会影响他的其他职责,所以委派一名电影审查员是很有必要的。因而1917年,海峡殖民地当局建议修订《戏院法》,使电影的审查工作更有效。新措施提议任命一名专门的电影审查员以及申诉委员会,任何准备在海峡殖民地放映的电影必须经过审查员的检查,审查通过的电影才可以在殖民地放映。这个提议在之后的立法会议(legislative Council)上通过,海峡殖民政府任命了专门的电影审查人员来检查所有引进马来亚的电影,同时还成立了申诉委员会,来受理那些对审查结果有异议的投诉。虽然1917年之后,海峡殖民地有了专门的电影审查人员,但马来联邦并没有与其同步设定专门的电影审查员。当时的殖民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有电影审查制度,这导致出现一种情况,一些禁止在殖民地放映的电影却可以在联邦地区放映,反之亦然。这样的情况在1923年的立法会议上被提出,议员们认为殖民地和联邦之间缺乏协作性。所以应该有一项条款,即新加坡电影审查机构通过的电影应该可以在马来联邦放映,他们认为即便是初级警察也可以阻止电影的放映。应该设立影片存放室,所有输入的电影只有审查通过才能放映。同时他们认为审查条例应该委托一个委员会,由影片发行商和放映商代表,委员会决定删减的镜头在整个马来亚都应该是有效的。
(一)电影审查的确立与发展
1.电影审查法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23海峡殖民地政府发布了殖民地条例200(电影)(colonial ordinance No.200〈cinematograph films〉),成立了官方电影审查部门,并且扩展了电影审查员的权力。这个条例受到1918年印度《电影法》(Cinematograph
Act
of
1918)的影响,有效地将电影与早期的《戏院法》分离开了。电影审查部门设在新加坡,是新加坡警察总部的一个新增部门,由警察担任审查员。T.M.Hussey 1923年到1927年担任这份工作,负责审查所有进入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柔佛的电影。1929年之后,他有了一位副审查员的帮助,这位审查员也是警察。在1923年海峡殖民地制定了电影审查法之后,所有进入马来亚的电影都要经过新加坡,也就是要接受官方审查机构的审查,而这些被新加坡当局审理过的电影可以在马来联邦放映。在1926年以前马来联邦并没有任何专门的电影审查法。在当时的联邦法律下,电影受到1910年的《戏院法》(Theatres
Enactment
)的3A章节的控制。这其中规定的电影在当地的放映仅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剧院要被许可;另一方面电影放映要通过地方政权的准许。1923年后,所谓的“地方政权”事实上正是新加坡的官方审查员。但是由于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虽然如果一个审查员通过的一部电影可以在整个马来亚放映,也就代表着这部电影可以在整个殖民地放映,但这绝不代表这部电影可以在马来联邦放映,这里的人口更加的敏感微妙。一部电影被送回审查机构重新审查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尽管之前已经剪切了并且通过了”。所以,为了与海峡殖民地保持同步,在殖民地总督Guillement的指示下,联邦马来的法律顾问根据1927年的第三次联邦会议起草了一份法案,并在1927年3月17日正式通过成为马来联邦法第三条,即《电影(管理)法,1927》(The
Cinematograph
Films
(Control
)Enactment
,1927)。这个法令的范围和形式是基于早前海峡殖民政府的殖民条例200(电影)。依据这个条例,官方审查员有权力审查所有准备在马来联邦以及殖民地放映的电影、图片、海报以及广告标语。没有经过审查同意而放映或者经过审查同意但是受到殖民政府警示的将会受到罚款,最高达500美元。“放映”指展示给任何两个人,包括放映师。最后,条例允许警员或者电影审查员在没有指定的场所,进入任何他们知道的或者怀疑的非官方的电影放映场所,没收电影或者逮捕跟这场电影放映活动相关的人。虽然很多人反对这项提议,但是还是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就通过了。在1927年2月28日的电影控制法提议会中,有官员提出电影放映法应该仅仅适用于公共放映。但官方回应说,电影审查员进入哪个房间检查不是区别对待的,也不会因为市政府官员而区别对待,所以关于这点仍没有修改。即使在之后的几年,关于对欧洲人和非欧洲人采取不同的审查这样的提议也同样没有回应。为了平衡电影审查员的权力,这个法案同时规定了成立申诉委员会(Appeal Committee),由马来联邦的首席秘书长(Chief Secretary)任命,受理任何对官方审查员的决定提出抗议的申诉。《电影(管理)法,1927》使马来联邦与新加坡的审查同步,柔佛也采取了殖民地的电影审查,其他的非联邦州虽然没有归并在这样的审查下,但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电影商要想在其他非联邦地区放映不可能不在殖民地和柔佛放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马来亚都处于同一审查制度下”。1927年12月,海峡殖民地政府决定将电影审查法从附则提升到作为立法委员会的一项法案和最近的马来联邦法保持一致。1928年3月26日,《殖民地条例200》也被会议稍作修改变成了《电影法1928》(The
Cinematograph
Films
Bill
,1928)。1929年末,在有声电影盛行的时候,马来联邦和殖民地的电影控制法都将审查员的职权扩大到了可以审查电影中的声音和演讲。2.电影监察委员会(Cinema Vigilance Committees)
随着电影审查法的出现,电影监察委员会也随后在马来联邦的各个地区成立。为了监察电影、海报和广告,并且接收对电影放映的投诉以及信息,告知警察局长。第一个委员会在1927年3月的雪兰莪成立,在吉隆坡的卫生委员会主席的领导下,由12人组成,其中有五个是亚洲人(包括三个治安法官),代表马来、泰米尔和中国团体。欧洲成员有三个牧师和一个女性代表。1930年和1931年森美兰州和槟城相继成立电影监察委员会。森美兰州的委员会的九个成员中有七个亚洲人,而在槟城,委员会由政务专员和一个当地人协助负责本地区的电影监察。但这些亚洲代表事实上只不过是装饰门面,并不起到真正的决定作用。但是这些亚洲委员更加关注他们自己的种族在银幕上的形象,就像欧洲成员更关注白人的形象。在那个时候,电影中的东方人是既邪恶又搞笑的形象,从阴险狡诈的傅满洲到阿谀奉承笨拙的洗衣男孩或厨师,再到惨无人道的东方统治者,还有很多电影中将东方的宗教和习俗描写成一只眼的怪兽和妻妾成群或者是十分迂腐的形象,这样的电影在东方放映引起了东方人极大的不满,所以在电影中描写邪恶的中国人等这些和歪曲欧洲人形象一样是不被允许的。
3.殖民地电影委员会(Colonial Films Committee)
为了回应其他地区关于电影审查的问题,英国殖民大臣Amery在1929年委任了殖民地电影委员会,负责所有在殖民地、保护地、委托地公开放映的电影的审查和供应问题。委员会由14个人组成,包括几个前殖民政府官员,还有殖民政府、贸易委员会、营销局和英国电影产业的代表,同时也受到一些特别的殖民地访问官员的协助。委员会出台了一份报告主要集中讨论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讨论了电影作为教育工具。他们认为应该通过制定法律来保证一定的文化电影的生产和放映,增加英国的教育、文化电影的输入。第二方面是增加英国电影配额的问题,建议出台新的法律来保证英国电影的输入。第三部分仍然是对电影审查法的重视。他们认为仅仅增加电影的数量是不够的,除非有足够的审查法去对抗这些有害的电影。1930年,新上任的殖民地国务大臣Lord Passfield,将这一报告分发到了英国的各殖民地,他强调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审查不能只交给一个人;其次,最少是由一名教育部或当地事务部的人参与,而不是之前把审查权全部交给警察的这种普遍的做法;最后,委员会建议在每一个领地都建立一个单独的审查委员会。另外,如果哪些地方还没有关于电影审查的法律,要尽快制定。虽然这之后仍然有西方人对电影中的白人形象关注,以及一些英国电影公司对过于严苛的电影制度的抱怨,这份报告让正在讨论中的马来亚的电影审查基本有了定论,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委员会的大部分建议都已经在殖民地和联邦马来奏效了,一些顶尖的学校已经用电影做教育工具,政府则开始制作具有宣传效应的电影。
(二)审查员与审查内容
早期的电影审查主要是对电影中犯罪场面以及道德的审查,在殖民地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维护殖民地的治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1919年的立法会议提出电影审查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电影中的犯罪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的坏影响。“虽然不能说所有的电影都包含犯罪,但至少可以说观看电影的观众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在观看这样或那样的犯罪场面,大部分的犯罪都是非常暴力的。这些电影会激发那些年轻的或者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想象力”。在英国本土对于电影审查的首要任务也是关于道德和犯罪的,但是在英国殖民者看来,马来亚大部分人口教育程度低下,而他们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因此马来亚电影审查法的关键就是针对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方面为了防止他们学习电影中的犯罪场面,另一方面在殖民地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好莱坞电影中的白人形象引起了英国殖民者的注意。1926年,一位前政府官员贝尔(Bell)在他的私人行程中访问了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之后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影在东方,共产主义的传播因素》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快速增长的共产主义思想和殖民地人们对欧洲人的敌视以及犯罪率的增加都归结于电影的影响。贝尔认为一些电影中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展现了一些白人不好的形象,这种行为损害了白人的尊严。这些电影最大的危害在于他们破坏了欧洲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欧洲妇女。欧洲女性开放的作风与保守的东方女性有着很大的不同,许多东方人看到电影中的白人男女的恋爱场面时引起了一阵阵的唏嘘声,这让这些西方观众很愤怒。东方男性会走进电影院看那些裸体的白人女性,而他们自己的妻子却穿戴严实。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有着大量外来人口的地方,他担心这会危害到欧洲女性的性安全。而当前殖民政府并没有特别重视电影的影响,所以一个更加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英国国王的注意,英国国王让秘书写信给殖民事务长L.S.Amery,M.P.(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al),Amery又写信询问海峡殖民地总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法1927》出现了,也正是在英帝国的重视下,马来亚的电影审查不断得到重视,一直到后来整个马来亚放置在同一个审查制度下,整个马来亚的电影审查都极其严格。所以在殖民地电影审查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以及白人的尊严,根本上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
虽然殖民者非常明确不希望哪些内容上映,但是即使是电影法出现后也没有明确地规定哪些电影将会被禁止或者哪些内容将会被删减。从1917年立法会议决定委任一个专门的电影审查员之后,删减哪些镜头以及禁止哪部电影都要看电影审查员的决定。不过,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内容将会被删减或禁止,审查员却有一份禁令单,禁令单中包含的内容是审查官一定会删减的:(1)绑架和偷窃。(2)谋杀。(3)所有女性举止不得体的场景。(4)所有蒙面的场景。(5)显示欧洲人镇压,或以任何形式迫害当地人的场景。(6)恐怖的表情。(7)虐待和迫害妇女。(8)所有的以武力或暴力威胁的抢劫。(9)不道德的行为。(10)所有可能会丢失尊严的场景。(11)入门抢劫,或者将这种行为看作是正当的。(12)安全的破坏。(13)任何可能对犯罪行为提出新想法的场景。(14)罢工。(15)可能引发种族情绪或宗教仇恨的场景。(16)可能会使法律或司法行政遭到蔑视或嘲笑的场景。所以如何让一部电影变得有趣,而又不涉及这16条中的任何一个,将是一个难题。除了这些对所有电影都通用的准则,根据一篇对于审查官Hussey的采访也大致可以知道哪些内容是因为对东方观众有害而要禁止的。衣着不得体是首要并且最重要的方面,从东方人的观点来看,衣着不得体的西方女性都是不庄重的。如果我们允许这些电影大面积传播,那么对于西方的尊重将会消失。其次,所有展示犯罪手法的镜头将会被剪切。Hussey认为已经有一定的证据能够证明新加坡的华人已经成功地使用了一些从电影中学到的犯罪方法。他同时说到赌博场面也是一种禁忌,因为华人对赌博有极大的热情,如果他们看到电影中的优等人在赌博并且获得了成功,这将会鼓励他们去赌博。最后,他举出了令人惊愕的输入东方的电影数目中显示的关于不同人种通婚的电影,而这些也必须禁止。他认为电影是当今对东方的政治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将审查权赋予了电影审查员一人,并且这个人并不是电影从业者而是警察,所以审查员专断的职权和过于粗暴的剪辑常常引起人们的不满。事实上在1917年提议任命一个专门的电影审查员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对于一个电影审查员的质疑,“电影审查机构将不得不考虑到如此多的种族、宗教和政治考量,以至于一个人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来胜任这项工作,这一点值得怀疑。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有关官员应该得到不同国籍和信仰的咨询委员会代表的协助”。但是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30年的会议,委员会才决定在每一个领地都建立一个单独的审查委员会,最少是由一名教育部或当地事务部的人参与,因为他们并不同意之前把审查权全部交给警察的这种普遍的做法。但是有教育部和当地事务部的人参与,正是殖民者主动渗入电影业传达意识形态的过程,而不是真正为了保护和促进电影业的发展。对于审查员自身来说,虽然电影审查员拥有非常大的决断权,但另一方面这种权力又给他带来非常多的麻烦,尽管在最初成立电影审查的时候就同时成立了电影申诉委员会,来平衡电影审查员的权力,但是真正能够申诉成功的影片是少之又少。甚至于电影审查员将申诉委员会当作一种转移责任的避风港,“电影审查员不愿被不断地侮辱,因此拒绝发表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受到那些对电影一无所知的人的质疑。因此,他将一部电影封存起来,交由申诉委员会审理。申诉委员会是一个由官员领导的头脑清晰的机构,负责决定审查员应该做什么”。
二、电影审查与受众
马来亚有着复杂的人口构成,英国殖民者在当地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法,因此各个种族都有各自的活动团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殖民地只有电影院和赛马场是仅有的两个所有的人种和阶级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电影审查最初被提出就是担心在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马来亚,人们会把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当作是真实的,当时的好莱坞电影中充满犯罪元素的侦探片很受欢迎,包括西部片中充满暴力的场景让统治者担忧会增加殖民地的犯罪率。对他们来说,当地的欧洲人和受过教育的亚洲人都有能力去分辨出电影中的场景的真实性,所以电影审查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让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不接触到有害的电影。正如在放映《麻雀》(Sparrows)这部电影时,因为其中有关于谋杀儿童的场景而被二次审查最终决定禁映,审查者认为“最近在中国就有强烈的反外国人的暴民情绪,因为有传闻说某些宗教组织正在谋杀婴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一部不仅描写了西方人谋杀婴儿还描写了残暴地虐待婴儿的电影是不能通过的。那些底层的苦力不可能分辨出电影里并非事实”。但是电影院却吸纳着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在电影十分普及的1920年代到1930年代,马来亚有30到40家永久型电影院和几乎相同数量的移动戏台。大型电影院一周营业七天,一个月大约有48场节目。票价非常便宜,座位经常十分拥挤。电影院是马来亚居民最常去的娱乐场所之一。在电影院内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作家Bilaikin曾描写到关于一家装修精美的电影院中放映电影的一个场景:“有着各种颜色的人种,男人们都穿着白色和奶油色的衣服,妇女们都围着各种颜色的围巾。在主要的包厢里坐着欧洲人和上层或者富裕的东方人。每边的走廊都站着妇女,并且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女性。在戏棚,主要是当地的人,年轻人和年长的亚洲人混坐在前排便宜的座位上。”虽然电影院有着等级的划分,但他们同处一个空间观看着同一部电影,所以在1927年的电影审查法实行以后,虽然有更多的镜头被剪掉了,但是在一些场景中电影院的人仍然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真正激怒欧洲人的并不是因为电影中放映了什么,而是当地的观众在一些场景中发出的窃笑和嘲笑让他们备感生气,这大大损害了他们的尊严。尤其是当电影中出现白种女人的时候,那些坐在廉价座位的苦力们的评论和唏嘘声令欧洲人感到生气。
然而,欧洲人虽然对于那些从廉价座位发出的唏嘘声备感气愤因而不断要求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但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希望能看到那些没有经过过度剪辑的电影。他们认为不应该为了照顾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而剥夺了他们的娱乐,很多欧洲人认为他们应该看未经过剪辑的影片,而那些经过严格审查的影片应该给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观看。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一般放映的;另一种是只在最低票价(例如1美元)的剧院放映的。审查的目的是防止电影中的一些不利的镜头会影响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但当下的审查系统会损害那些受过教育的人的娱乐,尽管他们声称这是为了保护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欧洲人和受过教育的亚洲人不应该被剥夺观看已经在美国和英国受到严格审查的电影的机会。电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娱乐形式,过去人们常常对电影和它的所有作品表示蔑视,现在却屈服于它的吸引力。但是在马来亚居住意味着一个人被剥夺了观看电影的机会,电影会遭到审查者的禁止,要么他们会把电影剪辑成一种无法理解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但这种要求始终没有得到官方回应。
对于当地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的反应似乎并不像欧洲人那么强烈,另一位作家Katharine Sim在描写边境的电影院的场景时写道:“在这个小而简陋电影院有着各个阶层的混合人口,马来亚和泰米尔的男孩坐在五分钱的座位,一些中国女孩,店主的女儿们和马来、泰米尔以及中国的职员和商人坐在更好的位置,还有非常少的一些欧洲人。在放映西部片的时候,每一处射击的场面都被审查员剪切掉了,当剧中人刚拿出枪的时候,下一个镜头就是恶棍或者英雄吹灭枪口的烟,被杀害的人此时已经倒在了地上。丝毫不用担忧观众,他们所有人整个时间都在谈论和欢呼”。在放映中国电影《孤儿救祖记》的时候,观影人也曾写道:“参考其说明书则知,当孤儿救祖的时候,种种格斗,及陆守敬被小胖子捆缚二节,似有遗漏,此必因当地当局者,欲禁杀戮行为之故,虽稍有使人不得见暴徒恶报以为快,但这亦属小节,不伤剧脉。”
然而影片发行商对这种近乎苛刻的电影审查很不满。正如上文所述,马来亚的电影审查从一开始就将权力集中在审查员一人的手中,并且这位审查员并不是一位电影从业者,而是一位警察,这就意味着,他审查电影的标准更多的是放在维护殖民地的秩序上,而不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或者电影产业的发展。“一部非常有名的系列剧的结尾被删除了,审查员剪切电影就像新闻一样随意”。根据著名的小说改编的《德伯家的苔丝》,在英国很受欢迎,但是到了殖民地被审查员禁止放映,因为电影中包含了诱惑、三角恋、谋杀,被认为不适合东方观众观看。因此电影发行商真正担心的不仅是越来越严格的电影审查法,更重要的是这种审查的不确定性。哪些电影将会被剪辑或者取缔,电影发行商并不能提前确定,所以很多花钱引进的影片因无法在当地播放给影片发行商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英国的发行商对于马来亚的电影审查尤其不满,对于他们来说,在英国的殖民地应该意味着给予英国电影以及英国发行商更多的特权,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殖民地对于英国电影的审核却比美国电影更加严格。同样的电影A
Tale
of
Two
Cities
和The
Only
Way
,美国版的可以在当地放映,英国版的却被禁止。甚至有人讥讽地说,因为“典型的英国人的冲动易怒,所以他们想通过给外国人一个机会来表现自己的好脾气,而英国人坚决否认这一点”。同时,作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娱乐,电影在当地的收益非常可观,所以从商业的考虑来看也使英国的发行商非常不满。1926年的帝国会议(Imperial Conference)上,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帝国的领域内播放的英国电影的数量少于10%。在加拿大低至1.3%,英国5%,8%在澳大利亚,10%在新西兰,印度的英国电影也非常少。除去商业考量,另一方面,尽管审查制度已经非常严格,但没有电影是专门为了马来亚人的需求而制作的,剪切掉所有被认为是损害西方人尊严的镜头等同于取消电影本身,这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逐渐增加英国电影来替代外国电影。“因为电影毫无疑问最主要的是商业的考量并且对国民心理产生相当的影响。美国的电影贸易占据相当比例,其次是心理影响。电影是当下最有利的传播工具,宣传国家意识。所以英国电影工业应该扩大并用一种安全的方法来对抗这些更加有优势的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因此,为了保证英国电影在马来亚的市场,会议起草了一份法案提议作为1926年的帝国会议的决议。根据新的法案,配额制在殖民地采用,英国电影在所有的电影中占到7.5%的比例,1929年增长到10%,这之后每年都以5%的速度增长,直到1929年增长到了30%。但是这一提议在1928年7月2日被收回。因为采取强制的配额制来增加英国电影对于殖民地来说并不现实,首先,英国电影要比美国电影贵,不会有人付钱给当地的代理商来放映7.5%的英国电影。一部好的美国片需要花200新币,但是一部不怎么样的英国片却需要花费150英镑。其次,大部分的英国电影都不如美国电影质量高。一个经销商说,相比于英国电影,观众更喜欢看美国电影,他们积压了很多英国电影,英国电影不仅贵,质量也不高。如果强制要求放映英国电影的话,那无异于是让经销商破产。再次,英国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当地代理商无法从英国购买7.5%的电影。最后仍然是关于当地的电影审查。鉴于好的英国电影在到达新加坡时很容易受到审查,能在这里放映的甚至不到5%。所以即使“经销商买了这么多英国电影,然而,对于殖民地的荒谬的规定却使这种不可能发生,因为尽管一个代理人可能会购买一部电影并大肆宣传它,出于一些只有审查者自己知道的原因,他会毫无理由地禁止它,经销商的钱就被浪费了”。马来亚的英国电影所占比例一直都非常少,1926年美国电影占76%,中国电影占15%,英国电影占6%,印度电影占2%,其他占1%,1927年中国电影增长到25%,1928年这些电影中美国电影占72%,中国占18.8%,德国占2.9%,英国热带占2.8%,英国本土占2.4%,其余占1.1%。1929年美国占71%,中国占24%,英国热带占2%,英国本土占15%,其余占2%。但是电影带来的巨大收益使英国殖民者在1930年的会议上又重新提出增加英国电影配额的问题并通过。
三、殖民地电影审查法的成效
事实上,在电影法出现之前或者之后,马来联邦和殖民地的电影控制都是相当严格和有影响力的。1925年,“有12%的电影进入马来联邦和殖民地被完全禁止,还有90%的影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剪切”。1927年10月10的《晨报》称在过去八个月有128部电影被官方审查取缔,很多英国电影发行商对于这两个地区的电影审查发出强烈的抗议。1928年警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9495部标准尺寸的电影被审查,大约有5556700尺,再加上3816卷用于微型机器,共有508317尺通过审查,总的财政收入是35078英镑(913英镑是申诉委员会的费用),而不是27269.20英镑,这些经过审查的电影,154部被认为是不适合放映的而取消,其中有70部电影的审查结果被提出上诉。有48部申诉的影片保留审查员的决定,剩下的22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剪辑。有三起上诉。1929年的数据显示,“153616部标准尺寸的电影被审查,重达5352700英尺。此外,还检查了用于微型机器的102080英尺胶片,总共为5454780英尺。总收入为38620英镑(846英镑用于电影申诉),而1928年则为35184英镑。经过电影审查员审查的电影,有147部被禁止放映,申诉委员会处理了58部电影,其中28部可以发行,其余的仍服从审查员的决定,38个上诉被禁止张贴海报,其中31个成功。三个起诉,两个成功放映”。由此可见电影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以及马来亚近乎苛刻的电影审查。
在英国本土,电影从业人员在1912年以行业自律的方式自发成立了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The British Board of Film Censors,简称 BBFC)。经济上该机构的运作依赖电影制片人提供的资金来保证审查者审看影片。而且该组织的意见具有终极决定意义,英国电影工业必须一致遵从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决定。雷德福(Mr.G.A.Redford)是最高审查员,他原是戏剧审查员,雷德福先生既不是由英国王室宫务大臣(The Lord Chamberlain’s Office)或者伦敦郡议会(london county council)任命,也不是由地方当局任命,而是由相关的电影制片公司自己选取。在没有专门的国会法(Act of Parliament)的情况下,即使是宫务大臣也不能越过他去制定任何电影审查,雷德福先生是最高审查官,同时配有一名员工和政府职员,他会选取六名电影审查员,他们的任务是将筛选出的有问题的电影向最高检察官汇报,由他做最后的决定。委员会中还会有三个电影从业人员,每三个月更换一次。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成立的第一年,禁映了22 部电影。所以对于英国本土来说,电影审查委员会是独立于官方行政部门的组织,并且由于这个组织中有电影人的参与,所以这个组织与电影工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但在马来亚,将电影审查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并且这个人并非电影从业者,而是一个警察,这不免造成马来亚严苛粗放的电影审查模式。从这种审查模式本身来看,英国殖民者对于电影的审查主要是为了维护殖民地的治安统治,上文提到的贝尔写的文章能够引起英国国王的重视,最主要还是因为政治因素(他将殖民地共产主义的传播归结于电影的影响)。正是出于维护殖民地的管理,英国王室才对马来亚施压,最终促成了马来亚电影审查法的统一和发展。在这种审查制度下,殖民地的电影审查员与影片发行商是完全对立的,因此英国本土与马来殖民地的电影审查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同时,英国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包括官方职员和电影从业人员,而马来亚一直由一人专权,这也间接地反映了在殖民地,电影审查更多是体现英国殖民者的意志,并且这种权力是集权式的。
在电影审查的具体内容上,英国本土的电影审查有着明确的审查目标,最初主要是参照美国的电影审查,比如关注对于道德问题的审查,1917 年制定出了“奥康诺 43条”(O’Connor’s 43)。禁止的方面包括表现卖淫、婚前或婚外性行为、性变态、乱伦、引诱、裸体、性病、集体淫乱、脏话、堕胎、妓院、白人奴役等。审查者另外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维持政治秩序的现状。所以坚决不允许批判君主、政府、教堂、警察、司法以及与英国友善交好的国家。另一个不准表现的就是现实引起争议的议题(比方说罢工,和平反战以及纳粹的崛起)。在马来亚,虽然始终没有明确地规定哪些会被禁止,但是审查员的审查标准也是以道德和犯罪这些方面为主。英国本土对于道德的审查主要是为了排查有害的信息,但在马来亚,对于道德的审查,特别是对西方电影的审查,主要是为了维护白人的尊严,对于损害白人尊严的行为是要被禁止的,而对于当地人来说,电影中出现的损害东方人形象的也同样要禁止。从海峡殖民地设立审查员到1920年代初电影法的出现,无论是非官方人士(例如贝尔)对于电影中白人形象的批判,或是随后英国当局的推动,正是在多方的重视下,马来亚逐步将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以及马来属邦归并在同一个电影审查制度下。东方人参与到电影审查委员会反映了东西方不同团体间的博弈,也正是马来亚这个多民族混合地区的真实写照。由于各种族间不同的习惯、信仰以及风俗等,当地的电影审查也需要多方考量,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马来亚的电影审查变得异常严格和苛刻。
事实上观众对于影片中的反应很多是出于风俗习惯以及民族认同之间的差异,比如电影中在放英国国歌的时候,很多当地人竟然还随意站在走廊中,一些非穆斯林人还拿下了他们的帽子,这让英国人觉得是对他们国家的不尊重。但是在放送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的时候,场中人物并肩静坐,全体皆肃立致敬,一律静默。
注释:
① 马来亚是指英国殖民时期,包括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以及马来属邦在内的地区,统称为马来亚,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② 具体详见《南洋商报》1924年5月30日《美属影戏事业之佳兆》。据推断,这部包含杀头情节的电影应是亚细亚影片公司拍摄的《杀子报》,这部电影和旧剧版一样在南洋备受欢迎。
③ 这篇文章指出该组织从英国皇家大臣办公室选出管事的主席,这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政府官方色彩和背景。但雷福德在采访时明确指出自己既不为英国皇家大臣服务,也不为伦敦郡议会(london county council)或任何政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