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朋友圈屏蔽”的父母
2018-11-15□刘勇
□刘 勇
今年,腾讯发布了《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数据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报道中未详细透露这个百分比的具体来源,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网络时代,虽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尤其是心灵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了。那些和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父母事实上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出现了大学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极端个例。
中国父母爱孩子,但爱孩子却并没有得到孩子正向的反馈,甚至在一些场景中,“中国妈妈”竟成了贬义词。高尔基说,单纯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什么是教育?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在这段话里,刻意强调了“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和“使他们自由地生成”,而中国父母经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主体并进行平等地交流,更遑论让孩子“自由地生成”了。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中国父母和孩子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很少有心灵的沟通,这就难怪孩子们将他们屏蔽在朋友圈之外了。
中国父母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二是把孩子当孩子看;三是把孩子当朋友看。
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即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人格尊严、兴趣爱好、理想愿望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任何一方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另一方,沟通双方关系的纽带不是拳头而是协商。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更不能将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无论天赋高低、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花期不同。
把孩子当孩子看。孩子毕竟是孩子,身体正在发育,心智尚未成熟,言谈举止难免失度,待人接物难免失据。把孩子当孩子,就应当知道孩子必然会犯错,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把孩子当孩子,就应当知道孩子需要帮助,就需要负起家长责任。
把孩子当朋友看。好父母是孩子的好朋友。只有把孩子当朋友,才会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而欢欣鼓舞,才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只有把孩子当朋友,才会意识到自己也会有缺点也会有误判,从而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被孩子朋友圈屏蔽的父母当自省:成长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