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2018-11-14高蒙
摘 要:历史是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意义深远。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在于让学生知古而通今,拓展眼界学识,引导学生反思、借鉴,在历史沉淀中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并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才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历史故事
钱穆先生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悠悠时光,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历史让人神往,并时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然而,长期以来,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对历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历史处于“副科”地位。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也难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以兴趣为学习动力,实现趣味化、高效化的历史课堂教学。
一、 文学化历史课堂
文史不分家。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意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意蕴深远、文辞优美,从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及宽度自不待言,即便是学生的家庭教育,或许父母不会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但大多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为今后的学习及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接触的较多,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认知,通過古诗词而切入历史教学,可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半功倍。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在备课阶段,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感知到学生们对于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内容事项等兴趣不高。于是,在教学伊始,笔者并没有直接展开教学,而是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一代文坛巨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王安石的不少作品,如《泊船瓜洲》《梅花》《伤仲永》等等。王安石除了是文人以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政治家高瞻远瞩,其所写的诗词意境深远,气势恢宏。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首王安石的咏史词《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转换一下导入方式,给予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感受,学生们兴致昂扬,后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 游戏化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理,热衷于游戏。针对学生的这一根本特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善用游戏作为教学的穿插环节或互动过程。融入游戏因素,一方面可有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们适当放松;另一方面,可在游戏中结合教学内容,让游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转折点。在教学“三国”时,对于这一主题内容的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强化学生们记忆、背诵内容,而是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一次小游戏。通过笔者观察发现,班级上不少学生喜欢手机游戏“三国杀”,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同学们喜欢‘三国杀这个游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笔者接着说:“老师不会玩游戏,但是我们今天也玩一个三国杀的游戏。三国杀这个游戏,里面涉及三国时代的众多历史人物,那么,同学们知道他们分别分属哪个国?哪个阵营吗?”同学们纷纷小声议论起来。于是,笔者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将‘三国杀和‘连连看结合起来。老师随机抽选4名同学到讲台上,剩余同学在下面说出所知晓的三国时代人物,台上的同学则将这一人物进行阵营的分类,最后看看那个同学‘连的最正确。”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得很不错,大部分都“连”对了。游戏之后,学生们将对游戏的热爱转为对知识的求索,从而注意力集中的投入到学习内容中。
三、 故事化历史课堂
以历史故事的形式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故事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关联性,其教育意义优越于僵硬的死记硬背模式。事实上,高效的历史课堂,应是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有的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诚然,历史所记述的事情,大多年代久远而不能亲身经历;事件所发生的地方,大多也是距离遥远,学生们也没有身临其境,即便随父母旅游去过,也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但是,
以“无经历”和“没去过”即认为历史乏味,这样的认知过于肤浅。事实上,历史的精彩之处,就是通过故事性的手法,从而形象生动的再现当时的情景。由情入景,因景生情,生动传神而壮怀激烈,让人悠然向往,并从中获得知识与智慧,更好地指导我们生活。“以史为鉴,可以通今。”历史故事的启发性,对于缺乏社会阅历的初中学生而言大有裨益。学生们从历史故事中可以有效地进行反思,少走弯路,对常识性问题不再茫然无知。启发性有利于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乐于思考的好习惯。比如说,在教学“春秋战国”时,笔者给学生们讲述了“邯郸学步”的历史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重要的是学习了不忘自我的本质精神,而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更为重要。历史故事还具有良好的激励性,以古论今,引导学生们学习古人手不释卷、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如苏秦“悬梁刺股”、孙康“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偷光”、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祖逖“闻鸡起舞”等等。
四、 结语
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热情洋溢,记忆力良好,思维敏捷,具有无限的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国史内容的教学,可在教学中融入、渗透文学典故、古文诗词,由此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游戏等,结合教学主题而加以延伸、拓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彦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80).
[2]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
作者简介:高蒙,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